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科门诊输液室空气细菌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院是一个特殊环境,病原菌与易感人群相对集中。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重要窗口之一,患儿及家长流动量大,患儿抵抗力较低,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为了检测输液室内的空气消毒状况,以便针对性地改进工作,2005年10月8日至12日对医院儿科输液室内的空气进行了采样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本院儿科输液室为研究对象。输液室面积约30m2。
1.2方法
1.2.1采样时间
连续5d内于每天8:00、10:00、12:00对儿科门诊输液室进行空气采样,中午休息时间进行消毒后效果监测。
1.2.2采样方法
采用平板暴露法,输液室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置37℃培养箱24h,根据平板上细菌菌落数计算空气中细菌总数,并初步鉴定细菌的数量及种类。
2结果
2.1各时间段含菌量
儿科输液室空气消毒后效果监测菌落数为107cfu/m3,使用前本底菌落数平均为368cfu/m3,2h后菌落数平均为748cfu/m3,4h后菌落数平均1785cfu/m3。见表1。表1儿科门诊输液室不同时间段空气细菌培养结果(略)
2.2对空气环境461株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后的结果
革兰阳性菌占第1位,其中又以葡萄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多见。革兰阴性菌中以奈瑟氏菌和肠杆菌多见,见表2。表2461株细菌鉴定结果情况(略)
3讨论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1种主要传染病,其中经空气传播的就有14种,占首位[1]。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而儿科门诊输液室是患儿及家长聚集的地方,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对患儿的疾病康复影响很大,也同时给家长的健康带来威胁。这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对医院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表明,空气中浮离菌数在700cfu/m3~1800cfu/m3时,就有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而如果细菌总数不足180cfu/m3时,则这种危险性似乎很小[2]。本次研究发现使用2h后的输液室空气细菌总数平均为748cfu/m3,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总数逐步上升,在使用4h后的细菌总数平均值达到1785cfu/m3。这样的环境都有可能导致疾病通过空气传播。儿科门诊患者大多是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患者咳出的飞沫、痰液及分泌物中含有多种致病菌,同时每个患儿通常都有家长陪护,导致空气细菌含量较高。因为患儿本身呼吸系统抵抗力较低,所以儿科输液室空气质量的好坏更能影响患儿疾病的转归,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发现,儿科门诊输液室空气消毒后效果监测,符合标准,而且指数较低,接纳输液患者后细菌数逐渐上升,2h、4h均超标,因此,儿科门诊输液室在人员持续不断流动的情况下,无法持续进行紫外线消毒,仅靠一天两次的紫外线消毒是不能保证空气质量。自然通风降低菌落数的效果较持久。自然通风通过对流换气持续30min,可以显著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降低室内CO及废气的浓度。每天累计通风2h~3h,能持久降低室内空气中的菌落数。有报道通风流出和进入的空气达到本房间容积时为换气1次,可清除原细菌数的3.2%,所以通风是最简单的消毒方法[3]。另外,也应注意及时关闭门窗,保持已清洁消毒后的室内净化效果。通过对空气中菌落的初步鉴定发现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葡萄球菌、微球菌、奈瑟氏菌和棒状杆菌是本院儿科输液室中最主要的细菌,与其他文献报道葡萄球菌是医院病房空气中最主要细菌相一致[4]。本次结果中葡萄球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这些菌常引发院内感染,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针对本院儿科门诊输液室的自身特点,应采取的一些相应消毒措施:经常打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自然通风能在短时间内置换室内空气,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对人体无害,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在开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保暖,不要让风直接吹到患者。减少人员活动。尽量减少陪护人员数量,最好能减至一个患儿一位家长。适当增加输液室内护工数量,让护工来统一协助家长。这样既有利于改善输液室内人员过多的局面,又可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细菌含量。提高家长的消毒清洁意识。患儿用过的物品不能乱仍,不能随地大小便。提倡湿式清扫病房,减少尘埃飞扬。可以选用空气消毒机[6],可连续性消毒,提高空气洁净度。另外可以采用空气清菌片[7],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