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诠解中药外洗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经验透析范文

诠解中药外洗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经验透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诠解中药外洗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经验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诠解中药外洗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经验透析

【摘要】:小儿高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能否及时得到控制对其病情的演变非常。而临床多采用口服药为主,刁本恕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本着内外合治的治疗思路采用中药外洗配合口服中药,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对及时控制小儿高热以及预防因高热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都起到了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其用药安全方便为广大患者家属所认可。

【词】:刁本恕;中医学家;高热/中医药疗法;中药外用法;内外合治疗法;儿童

小儿高热乃临床常见危急重证之一,其病因多为起居调理不当外感六淫为主。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病情急传变快,稍有不慎变证百出,甚者危及生命。而多数医家治疗此病以汤剂内服为主。刁本恕老师以《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与脏腑的关系”和《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麻黄汤主之”为理论基础,继承多位前辈医家的临床精华,并结合自己近50年临床实践,采用中药外洗为主治疗小儿高热,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特点一则用药方便,二则药效显著,三则用药安全,四则价廉。兹将其宝贵经验报道如下。

1典型病例

病例1:梁某,女,7岁。20080520初诊。主诉:发热、恶寒1d,伴有咽喉肿痛,大便干,纳差,舌质红,苔白厚腻。体温39℃。处方:(l)中药外洗方:麻黄、桂枝、细辛、陈艾、菖蒲、紫苏、荆芥各30g,青蒿、大青叶、板蓝根各100g,寒水石500g,加葱姜各100g煎水外洗,每日1次,水温适当根据具体患者而定,每次洗5~10min,以微微汗出为止;(2)中药内服方:清宣导滞散合香薷散加减;具体用药:柴胡、荆芥各10g,青蒿30g,赤芍3g,连翘、川木通各10g,焦栀子3g,滑石、石膏、大青叶、板蓝根、寒水石各30g,天花粉10g,槟榔3g,香薷`15g,厚朴6g,扁豆10g,麦芽、谷芽各30g。水煎服,每日5次,每次50mL,1剂2d服完。(3)口服紫雪丹,按时间口服,上午8,9,10点;下午2,3,4点;晚上8,9,10点;每次口服1/3支,温开水冲服。(4)放血疗法:耳尖、少商放血,每次5~10滴,每日1次;(5)针刺疗法:针曲池、列缺、合谷,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

病例2:李某,男,2岁。20080915初诊。主诉:发热、咳嗽1d余。精神可,纳差,大便可,舌质红,苔白。处方:(l)中药外洗方:麻黄、桂枝、细辛、陈艾、菖蒲、紫苏、荆芥各30g,青蒿、大青叶、板蓝根各100g,寒水石500g,加葱姜各100g煎水外洗,每日1次,水温适当根据具体患者而定,每次洗5~10min,以微微汗出为止;(2)中药内服方:宣导滞散加减;具体用药:柴胡、荆芥各10g,青蒿30g,赤芍3g,连翘、川木通各10g,焦栀子3g,滑石、石膏、大青叶、板蓝根、寒水石各30g,天花粉10g,槟榔3g,麦芽、谷芽各30g。水煎服,每日5次,每次50mL,1剂2d服完。(3)口服糖浆:六耳清肺汤,每日5次,每次10mL。

病例3:陈某,男,1岁。20081005初诊。主诉:发热1d余。精神欠佳,纳差,大小便正常,舌红苔白。体温39.1℃。处方:(l)中药外洗方:麻黄、桂枝、细辛、陈艾、菖蒲、紫苏、荆芥各30g,青蒿、大青叶、板蓝根各100g,寒水石500g,葱姜各100g煎水外洗,每日1次,水温适当根据具体患者而定,每次洗5~10min,以微微汗出为止;(2)中药内服方:宣导滞散加减;具体用药:柴胡、荆芥各10g,青蒿30g,赤芍3g,连翘、川木通各10g,焦栀子3g,滑石、石膏、大青叶、板蓝根、寒水石各30g,天花粉10g,槟榔3g,麦芽、谷芽各30g。水煎服,每日5次,每次50mL,1剂2d服完。(3)放血疗法:耳尖、少商放血,每次5~10滴,每日1次;(4)口服紫雪丹,按时间口服,上午8,9,10点;下午2,3,4点;晚上8,9,10点;每次口服1/3支,温开水冲服。

2方义分析

方中麻黄辛温入肺经,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效,《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出汗,去邪热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而外邪多从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故用之安肺以外治内也。方中桂枝辛温,其发汗助麻黄祛邪,又可合麻黄调和营卫,一药双用。又因其地理原因成都乃气候潮湿,其病邪者多夹外湿,故取细辛,菖蒲等芳香化湿之药,一则助麻桂,二则去湿以为祛邪而畅其通道。方中紫苏、荆芥其气辛温,为解表祛邪之良药。以上药物都为辛温之药,都具解表发散之功,而现代研究都具含有挥发油,其与中医“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理论相吻合。方中大青叶、板蓝根、寒水石其性寒凉,而与辛温之药同用有退热之功而无寒凉碍邪之弊,青蒿其性寒味辛苦,得春木少阳生升之气,其气寒能胜热,其味辛能散热,为解热之良药也。

3体会

处方用药虽为外治,但与内治法异途同归也,正如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所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发耳。”这为外治理论提出了精辟的阐释,同时指出中医外治有着严密的理论基础并非无中生有。

中医的辨证论治始终贯穿在外治的整个过程,离开了辨证论治的中医外治是无生机的,不能面对变幻万千的疾病。所谓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岂可不辩否?如一方治万病者,医中之庸医也,其害人非浅也。

在外治法中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将皮部、经络、脏腑从生理到病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

因人、因时、因地而治宜,如成都其气候多潮湿,外治处方中用药当佐以芳香化湿之品,合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