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价格竞争角度范文

非价格竞争角度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价格竞争角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价格竞争角度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最重要方面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有很多人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医疗市场处于垄断状态,缺乏竞争,因而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缺乏控制费用的动机。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越激烈,商品价格会越低。那么,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医疗费用(因为在医疗市场内,患者对服务的购买往往是不同服务的集合,因此使用医疗费用作为消费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否特殊之处?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医疗市场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者信息缺乏以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只能选择是否就医以及到哪里就医,但是对“产品”的选择权很有限,需要作为供给者的医生为其选择所需要的服务。其次,医疗市场的搜索成本很高,因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经验、技术,每个医生有不同的技能及个人习惯,加上医疗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患者在获得医院或医生的足够信息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不用很高的搜索成本,无法确定所得到的服务是否质优价廉。第三,如果医疗服务市场有医疗保险的介入会导致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敏感,缺乏搜寻市场最低价格的激励,很可能产生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倾向。

这些都容易导致市场上的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供给诱导需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市场上的需求数量与价格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因为患者所购买的医疗服务通常是必需的,加上几乎没有替代品,因而需求弹性较低。而且由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而他们存在着质量偏好,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选择时,通常首先考虑一些非价格因素,如医疗质量等,这就降低了在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的重要性。尽管消费者最关注医疗质量,但是无法直观地对医疗质量进行判断。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

竞争是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大类。非价格竞争是指供给者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差别化”是非价格竞争的核心。对医疗市场,“差别化”更多体现在“质量”方面。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三种方式衡量:第一种是要素投入的质量,如提供医疗服务的种类及其复杂程度,以及能否实施大型复杂手术等;第二是诊疗过程的质量,如疾病的诊疗过程或住院床日的长短、检验量以及处方量的多少等;第三是医疗产出或诊疗结果的质量,如病人在三个月内因同一种疾病的再住院率以及病人死亡率等。不可否认,对患者而言,后丽种衡量质量的信息很难得到,而且就算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以及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可比性较差,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患者往往更加注重第一类质量,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

如果患者能自由选择医院、医生来获取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对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而言,市场份额的获取更多需要取决于患者个体的判断,加上患者的“质量偏好”,促使无论是供给者还是消费者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商品(医疗服务服务)质量方面,最终导致非价格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购物者”,必须借助大量补充性信息,如医院的品牌、规模、就医环境、设备配置以及是否有名医等来间接判断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而对医疗机构而言,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疗装备竞赛(MedicalArtnsRace,MAR)应运而生,如竞相购买高科技诊疗设备、提供高档次就医环境以及配备名医等,以此说服消费者认为医院能够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从而诱导和引发了超前服务和过度服务,浪费了部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造成了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严重错位。

三、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特点及表现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较为特殊,不论对供方还是需方的行为,约束力均有限。具体而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没有限制;而患者的就医行为,在其能力支付范围内,似乎也没有更多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在逐渐增大。首先,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市场。1980—2006年,仅综合医院的数量就从7859所增加到13120所,增长了0.7倍,而反映病源基数的人口数量仅增长0.3倍,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量有所扩大但是供方数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其次,需方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980年的21.2%上升到2005年的52.2%,虽然个人支付比例上升并不能直接反映医疗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投入来自个体消费者,而这类患者的就医行为不受约束,因此医疗机构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以尽可能吸引这些患者前来就医。此外,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看,50.4%的城市居民和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9月3013,参合率达到了85.96%,但是由于诸如医疗费用报销管理等原因,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大一部分“自由”患者主导竞争的态势。基于存在大量“自由”患者这一现实,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以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的市场。医疗机构为了增强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病源,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诊疗设备、配备高端技术人才等方面,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同时,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属于国家,这也导致了许多医院在“大搞建设”时不会太多考虑成本一效益问题。另外,由于医生替病人选择服务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只要医疗资源进入市场,提供者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尽可能让患者多利用服务,这也成为了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1990—2005年,医院平均门诊费用从10.90元增长到126.9元,住院费用从473.30元增长到4661.50元,即便去除物价增长因素,相关涨幅也非常惊人,而且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

四、认清“非价格竞争”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的确存在着激烈竞争,最终结果就是刺激医疗机构争相配置设备、大搞建设,而国家对这一趋势的管控措施除了“堵”以外,基本是无计可施。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紧张推进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应从非价格竞争的角度出发,利用调控政策来纠正被扭曲的竞争模式,理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政策的关键是对需方的就医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尝试利用支付方式改革对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督监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当前,国际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引入“管理竞争的理念。“管理竞争”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近年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其基本作用是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并减缓医疗费用的增长趋势。从实施效果看,“管理竞争”也确实为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普及带来了促进作用。

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现况的分析,都提示我们,政府的管控、引导作用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医疗服务市场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个体的正常生活,并最终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然,一个完全依靠政府管控的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体系本身的高效运转。因此,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目前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应当更加强调政府对现有竞争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使之朝着更加有利于控制费用、改善公平和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非价格竞争本身是能够为患者带来好处的,因为作为一种以质量竞争为主要手段和目的的竞争形式,从理论上讲,会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是有利于人民健康促进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被扭曲,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效果,如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资源浪费、诱导需求、道德损害等,掩盖了非价格竞争带来的好处。将现在“不好的非价格竞争”引导成为“有益的非价格竞争”的关键是政府出台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反映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定期质量公布制度。只有将患者群体对质量评价的关注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才能够校正医疗机构现在的畸形投入及建设模式,从而实现非价格竞争的本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