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白血病诊断中血常规指标的价值范文

白血病诊断中血常规指标的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白血病诊断中血常规指标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白血病诊断中血常规指标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和散点图异常对白血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血液科确诊为白血病患者110例,分析其血象三分类指标的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10例患者中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AML-M3)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SO),其他白细胞总数和五分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3例,其中血红蛋白减少者23例(100%),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减少者18例(78.2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65例,红细胞计数减少者58例(89.23%),血红蛋白减少者61例(93.84%),血小板减少者47例(72.3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减少者19例(86.36%),血小板减少者14例(63.6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以及散点图的异常对白血病具有诊断价值,观察110例患者的血常规散点图,明显异常提示的为95例(86.36%)。结论检验工作中,观察血常规三系指标和散点图异常的情况,应及时涂片染色镜检,为白血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信息。

关键词:白血病;血常规;指标;散点图;外周血涂片

血常规是诊断疾病的第一信号,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发生病变均能引起血常规某些指标的改变。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高[1],寄生虫及过敏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观察血常规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能判断贫血的程度以及治疗效果。但怎样通过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早期发现白血病,一直是临床检验医生致力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各医院普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虽然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但是血细胞分析仪只能处理正常的外周血细胞,不能识别异常血细胞,或者对异常细胞识别能力较低,尽管近些年各大医院建立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复检规则,但仍需要检验人员迅速并针对性地对可疑异常结果进行估判,并对标本进行复查和涂片镜检,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让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得到救治。本研究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近年来确诊为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探讨血常规综合指标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收集从2011年3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白血病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追踪骨髓细胞涂片等检查结果综合确诊为白血病,依照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组、其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组。65例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为发现血液病患者同时间段、年龄以及性别相当的健康人群。

1.2仪器、试剂和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XN-2000和Sysmex-XE5000,及其原装配套试剂,仪器对异常的血细胞进行报警提示[3],标本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约2.0ml。

1.3方法

对首诊患者血常规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S-O)、嗜碱性粒细胞(BASO)的绝对值和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GB)和健康对照组的血常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血常规散点图。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资料

110例白血病患者年龄为5~81岁,其中男性87例(79.09%),女性23例(20.90%),中位年龄为39岁,主要表现为感染、发热、贫血、出血、脾肿大等临床症状。

2.2各组血常规结果分析

AML-M3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的ESO、RBC、HGB、PL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WBC、NEUT、LYMPH、BASO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ALL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的RBC、HGB、PL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WBC、NEUT、LYMPH、MONO、ESO、BASO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2.3血常规结果和散点图综合分析健康组血常规散点图分为五个区域,五分类有各自固定的区域[4],散点图如图1A所示。在23例AML-M3中,平均WBC计数15.8×109/L,仪器散点图提示异常比例为68.42%(13/19),散点图可出现全血细胞无法分类的灰区,单核细胞群增多,或出现粒细胞区域向单核区域移位等改变,如图1B、1C。65例AML中,平均WBC计数28.79×109/L,仪器散点图提示异常比例为84.21%(48/57),散点图可出现区域分界不清、颗粒团重叠、出现切迹,也可出现单核细胞群向上移位显示比例增高,或出现核左移和幼稚细胞群和高侧向荧光强度的原始细胞群等改变[5],如图1D。22例ALL中,平均WBC计数17.61×109/L,仪器散点图提示异常比例为87.50%(14/16),散点图上可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群重叠、出现淋单切迹、淋巴细胞群向上移位、表现淋巴细胞群增多和出现高侧向荧光强度的原始细胞群等改变[6],如图1E、1F。110例白血病患者中,95例红细胞计数减低,103例血红蛋白浓度下降,79例血小板计数减低,详细见表2。

3讨论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值性的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7],通常表现为发热、感染、贫血、出血、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8]。基于此症状就诊,临床医师根据病情做相应检查,而血常规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往往是发现白血病的第一窗口。目前,医院检验科仪器日益趋向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在提高检验效率的同时,由于仪器不能正确识别异常的血细胞,当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异常时,容易造成各类疾病的漏诊,而早期发现白血病对患者的治疗和延长生命意义重大[9]。李莉报道散点图异常提示信息对白血病的检出并辅助白血病类型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实验室检查是白血病诊断的关键环节,因此正确的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和白细胞分类对白血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10]。本研究110例白血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总体病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的原因是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改变范围跨度很大,与李钦恒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因此即使白细胞正常但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也需要综合其他指标进行观察[11]。110例白血病患者中,红细胞计数减少者占86.36%,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者占93.63%,血小板减少者占71.81%,说明白血病患者通常伴随贫血、出血的临床症状。由此可见对首诊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减少者、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P<0.05),并伴随散点图异常的情况,需要检验人员及时涂片染色镜检复查,以提供临床具有诊断价值的信息,防止漏检[12]。在LIS系统保留的110例患者散点图中95例(86.362%)出现不同程度的散点图异常以及报警提示,每种白血病均有相应的散点图特征。AML-M3组典型散点图特征为DIFF散点图出现白细胞不分类或大量原始幼稚细胞出现,AML-M3患者血象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体积较大且颗粒多,核扭曲不规则,因此仪器易将其误认为单核细胞,散点图可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检验人员需密切关注此类异常情况、及时推片镜检当危急值报告临床,使患者及早得到治疗,避免出现DIC危及生命。其他AML组典型散点图特征为DIFF散点图上出现区域分界不清、颗粒团重叠和细胞群切迹出现。其他AML通常表现有单核细胞增多或单核细胞群异常,并且有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ALL组典型散点图特征为DIFF散点图上淋巴细胞区域出现大量散点甚至覆盖到单核细胞区域,出现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重叠以及出现原始细胞群,在观察到淋巴细胞群增多以及出现原始细胞群时,根据报警提示和涂片镜检确认是否为ALL[13]。因此工作中需要同时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综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达到确证目的。血常规在临床应用广泛,是首当其冲的检验项目,结果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大体方向。但通过白细胞分类和散点图结果来提示白血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求检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建立适合本院患者的血常规复片规则和程序[14],当触及血常规指标异常时,结合分析散点图的情况下,进行涂片染色镜检[15],做到智能把关安全不漏诊,再通过直观的“金标准”镜检法判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2]。

参考文献

[1]韩慧,缪丽韶,黄福达.WBC、CRP和SAA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3):355-357.

[3]李莉.108例白血病患者DIFF和IMI散射图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心文摘,2016,16(61):117-118

[4]刘怀燕.探讨Syxmex-XE-5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白血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262-1266.

[5]王朝辉,仲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白细胞散点图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a2014,35(3):338-339.

作者:张文萍 魏志惠 张秋萍 张仲明 罗燕婷 杨燕梅 单万水 单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