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炎症疾病的病理学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病理检查
大体:肿块大小直径1.0~4.5cm,呈椭圆形或多结节不规则形,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灰褐色,质地韧,有弹性。镜下:主要表现为表皮下结节、涎腺病变及淋巴结侵犯。所有病变(软组织、涎腺、淋巴结)主要由增生的淋巴组织组成,伴有大小不一的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增生活跃(图1A);少数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部分生发中心内可见血管化和多核细胞,以及纤维化和嗜伊红物质沉积(图1B)。滤泡间可见增生的血管,形似淋巴结副皮质区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上皮样小静脉),内皮常呈扁平状,也可呈立方状或肿胀状(图1C);滤泡旁、滤泡间及血管周聚集大量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微脓肿(5/7)(图1D);病变发生在涎腺者(3/7)均同时累及软组织和淋巴结,涎腺病变常位于淋巴结病变周围,病变腺体破坏,腺泡萎缩,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组织化学
病变内位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表达CD20(图2A)、CD79α和Bcl-6,Ki67指数为5%;外套层细胞表达Bcl-2;滤泡间淋巴细胞大部分表达CD3(图2B)、CD45RO,滤泡树突网CD21和CD23阳性,血管增生并大量分布在滤泡间,且呈CD34阳性表达。
讨论
Kimura病于1937年由我国金宅显医师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等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1959年,Lizuka在文章中直接用木村哲二的英文姓Kimura来命名此病,并得以广泛使用。
KD的命名曾比较混乱,有软组织嗜伊红色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等病名。KD主要发生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很少发生于西方国家,发病高峰为30~60岁,男女比例约4~7∶1。临床常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软组织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可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是该病的唯一表现。30%~40%的病例呈多灶性,但多发生在同一区域。
也可见于腹股沟、胸壁和四肢等处。KD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自行消退,也可复发,患者可有低热等全身性症状。病变早期被覆表皮色泽多正常,随病变发展,部分患者可因患处皮肤瘙痒而反复抓绕,致使皮肤粗糙、增厚和色素沉着。发生皮下者常为较深在的肿块,一般无触痛或压痛,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早期肿块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为硬韧。实验室检查常显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包括分类计数和绝对值),血清IgE检测也常超过正常范围。有报道该病可同时并发肾脏损害,其中12%~16%的患者伴有蛋白尿,肾病综合症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K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及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等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1~73岁,中位年龄57岁。肿块均位于头颈部,4例有EC异常升高,但未见有皮肤瘙痒及合并肾损伤者。
KD较少见,术前误诊率较高,病理学检查是其确诊的主要手段。典型病理改变包括:(1)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呈灶性聚集或弥漫成片,可形成嗜酸性脓肿(具有诊断意义);(2)淋巴细胞增生,常形成淋巴滤泡,滤泡内也可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发生嗜酸性脓肿,导致淋巴滤泡溶解,生发中心活跃增生可伴有嗜伊红均质物沉积;(3)病灶区或淋巴结皮质区小血管增生,透明变性或纤维硬化;(4)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D的淋巴细胞增生是多克隆性的,淋巴滤泡为B细胞表达区域(CD20、CD79α和PAX5阳性),滤泡间为T细胞为主区域(CD3和CD45RO阳性),相当于淋巴结内的副皮质区。生发中心内的嗜伊红沉积物多为免疫球蛋白,应用IgE的抗体显示,其主要成分为IgE。Bcl-2在滤泡间区阳性表达,而生发中心内细胞Ki-67表达增强。目前还未见特异性的免疫标记物或分子标记物用于KD的诊断。
KD是一种淋巴组织增生为主的病变,其诊断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HE):又称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与KD在临床与组织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与发生在软组织的KD难以鉴别。ALHE多见于西方国家的中年女性,单发时以头颈部为主,多发者可见四肢与躯干的皮下,很少侵犯深部组织,可合并肾病综合征。组织学上以血管增生为主,由毛细血管或中等大的血管构成,内皮呈特征性的上皮样,间质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但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远不如KD明显,极少见到淋巴滤泡及嗜酸性脓肿形成,无区域淋巴结的累及。(2)淋巴结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常伴不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早期可有嗜酸性脓肿形成,后期常纤维化。但其可见特征性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瘤细胞呈圆或卵圆形,核有纵沟,呈咖啡豆状,S-100和CD1a阳性。(3)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炎性背景中有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与KD鉴别,但前者往往能找到CD30或(和)CD15阳性的诊断性R-S细胞。(4)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以淋巴结血管滤泡特殊性增生为特点。与KD相似,其也可出现滤泡内及滤泡间血管增生,但其生发中心常萎缩并缺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KD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但较易复发。临床上,单发的局部肿瘤首选手术切除,病变范围大、多发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
作者:肖璇王聪徐祎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