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预防医学教学探析(5篇)范文

预防医学教学探析(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预防医学教学探析(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教学探析(5篇)

第一篇: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

摘要:

我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以应用技术型为主,可承担基层的预防保健工作,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人员不足,满足社会对掌握公共卫生和临床技能的人才需求。本文总结了我校在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经验。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改革;临床专业

三级预防保健网是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结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关键,是落实各项预防保健措施的组织保障[2]。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依据,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充实人员,健全政策,提高服务水平等方式不断加强完善三级预防保健网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3]。针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使临床专业的学生既能掌握提供医疗服务的基本技能,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医学。我校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教学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通过非授课教师出题的方式避免知识点学习盲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临床医学本科班、临床医学(生殖方向)本科班、临床医学(妇幼保健方向)本科班,我校针对所有临床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教材选择的是供临床医学使用的全国规划统编教材,教学大纲是针对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及临床医学生就业需求制订的。因开设期班不同,授课教师不同,授课水平以及学生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因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存在盲区或者漏学的知识点。知识的考核不是要刁难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考核反馈学习的情况,了解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为了实现均质化培养学生的目的,让所有临床专业学生都能达到培养要求,我们采取了由非授课教师出题的方式,同时对所有临床专业授课期班进行考核,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监督教师的教学效果。

其次,修改考核形式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是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为考查,因缺少考试的督促,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此外,这门课程需开设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学习结束之后,即在第八学期给临床专业的学生开设预防医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不是临床专业的专业课程,无需认真学习。而且第八学期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实习和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受就业和考研的双重压力,精力和心思根本没放在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认知程度,我校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修改为考试课程,让临床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临床专业学生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医-病-药(或手术)”为主的单纯治疗型服务型模式转向为“群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服务模式,从个体被动服务转向为主动服务[4];认识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学生的择业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和大医院,许多学生认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有发展前景。学生认知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有利于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和完善。

再者,开设实验课程,从感官上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最初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未设置实验课程,学生对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内容无法当堂消化,及时理解吸收,最终也无法实现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同时增加了实验课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配套执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实验课程的完成程度也算入期末考试成绩中。此外,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还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在课后增加了课后作业,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案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课堂教学的印象,督促学生重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投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临床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技能,保障了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为临床医学生就业拓宽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士雪,刘兴柱,袁长海,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6,15(7):15-18.

[2]焦永明.加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建设的几点做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42.

[3]胡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江苏:南京医科大学,2010.

[4]周承藩,朱启星,杨永坚.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5):449-451.

作者:郗艳丽 张洋婷 王舒然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第二篇: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本文以农村医学学生就业为导向,分析了河源市卫生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就业前景探讨学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内容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

预防医学;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农村医学是河源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由政府资助开办,旨在缓解农村医疗人才紧缺以及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问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医疗机构保健科、基层企事业卫生机构等,从事乡村常见病防治、卫生保健、防疫和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担任乡镇医疗保健人员。乡镇卫生院没有健全的科室。乡镇医生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肩负着全科医生的职责。预防医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对乡镇医生实用性很强。预防医学能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加强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医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结合病人、家庭、社区的需求,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1]。

1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预防医学目前在学校只在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定位为考查课,目前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该教材包括七大方面内容: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营养与食品卫生,传染病,社区卫生。课程安排为每周4节课,总课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5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主要采取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

2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课程不受重视

我国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预防保健还没有深入国人的内心。预防医学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学校并不被重视。该课程目前是考查课。学生对考查课一直停留在有兴趣就了解,没兴趣就忽略的认识上,思想上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被当作业余拓展课。而农村医学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乡镇,学好预防医学,在日后在乡镇卫生服务过程中非常实用。

2.2教学内容繁杂,与实际需求脱节

本教材将预防医学七大学科浓缩成一本书,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跨度大,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基础薄弱,自学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教得辛苦,学时学得辛苦。教材内容跟日后乡镇医生工作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2.3授课方法单一

缺乏实践和实验课课程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了解乡镇的公共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及系统掌握本门学科。

3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全面乡镇医生的医疗知识,提高学校农村医学学生的就业率,笔者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农村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地位

乡镇的预防保健是乡镇卫生事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预防医学环境卫生部分系统讲解了农村生活饮水污染、住宅卫生、粪便管理、生活垃圾管理,流行病学部分讲到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营养与食品安全部分讲到食物中毒、肥胖、高血压等,社区卫生部分讲了乡镇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目前乡镇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农村医学学生日后从事预防保健及医疗工作非常适用。因此,这门课程首先应被提升为考试科目。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并给授课教师提供一个重视的平台。中职生对待考试课的态度和考查课的态度就像大学生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不仅是学生态度不一样,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授课教师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授课目标明显不一样。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了,才能从行动到认真对待。

3.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所选的预防医学教材内容太多,内容之间缺乏互相的联系,与乡镇实际相互脱节,缺乏针对性,而学生基本来源于本市乡镇并最终回到乡镇服务。据刘祯[2]等对某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现有教材中自然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预防保健的战略等内容,学生在工作中接触应用较少,而生活方式与健康、慢性病的预防、饮食与健康、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在工作中应用较多,一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预防医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逐步编写并完善预防医学校本教材。在环境卫生部分减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相关内容,保留生活饮水污染、居住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管理等与乡镇卫生保健联系密切的章节。在职业卫生部分重点讲解粉尘与尘肺、农村主要劳动卫生问题和防制对策。在流行病学部分重点介绍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及现况调查方法。由于泶校学生基本是初中毕业,统计学对于这样一个起点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卫生统计学尽可能安排在日后的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在本课程中不作保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乡镇居民患慢性病的比率不断增大,慢性病的防治应保留并更新。营养与食品卫生重点介绍乡镇常见食物中毒,如每年都有发生的毒蘑菇中毒。社区卫生保健方面保留健康教育、自我保健与群体保健部分,其余删减。传染病防治因农村医学专业有单独的传染病学这门课程,故在此删除。

3.3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及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目前纯学院式的教学,尽可能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理论课适当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应重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如以乡镇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为先导,将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情景问题。学生通过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课可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项目的题目。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始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开始实地工作和实地考察。项目不在于大,而在于贴近生活,如生活饮用水调查、农村粪便管理、地方病的防治等。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这些项目均方便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尽量利用现有的天然的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转变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能。

3.4改革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最好的巩固知识的契机。一门课程,学生最认真的阶段便是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利用好这一个非常学习阶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前,学校预防医学考核内容多侧重大体概念、群体事件、笼统的预防方法。农村医学学生在日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更多是乡镇的个体事件应急处理、慢性病的个体预防保健方案、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等。结合就业实际,改革考核内容,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实用的领域,掌握更多实用性强、应用频率高的知识。此外,目前预防医学考试试题单一,或单纯以病例讨论形式性的考核,或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题,不利于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应适当丰富考试题型,集选择、判断、简答、分析为一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在传统期末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平时实践课方案设计、课堂抽查等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中职卫校要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开展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2]刘祯,梁万年,郭爱民,等.以社区为导向建立新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0):828-829.

作者:李茂良 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第三篇: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

为了提高预防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VC)的测定”为例,在本科生中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并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力,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预防医学;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

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等特点,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预防医学的实验内容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我校医学院在2012级和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尝试开设了“食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VC)的测定”,探讨设计性实验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共260人,其中实验组122人,对照组138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专业背景、学习环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138人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课上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学生依照教师给出的步骤实施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组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共有122名学生参与,该组的教学过程为[3]:(1)选题。在实验前4周通知学生,以“食品中还原性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为本次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按照每组3~5人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2)形成方案。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PUBMED等数据库中查阅“抗坏血酸(VC)”方面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于实验课前2周上交实验方案。带教教师就实验方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并给出改进建议,学生最终确定实验方案。(3)实验准备与实施。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自行实施实验,教师只从旁做必要的协助。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进行PPT汇报交流。

1.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1个方面:能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力、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掌握、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提高思考能力、能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协作团队精神、有利于反映真实的实验综合能力、有利于科研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生活等问题进行联系等。

1.4数据分析

使用SPSS16.0对调查问卷中的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实验组的设计性实验教学与对照组的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的差异,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方案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VC含量的测定”不仅仅是分析检测几种水果的VC含量,还衍生出了“不同贮存条件对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不同市售果汁饮料的维生素C含量”等内容。实验材料不仅涉及水果、蔬菜、饮料等3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再细分,如:水果种类有橘子、柚子、橙子、苹果、青枣;猕猴桃种类有国产猕猴桃、新西兰猕猴桃、红心猕猴桃;饮料种类有康师傅橙汁、美汁源果粒系列、汇源果汁。这些实验方案都非常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品种的食品中VC的含量,甚至还可以了解不同的烹调方式对食物中VC的影响。

2.2教学效果的评价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2。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86.9%的学生表示对实验课程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对照组仅为62.3%;实验组认为学习兴趣一般或差的人数为0,而对照组为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中68.9%的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对照组仅为49.3%;实验组中70.5%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形式很好地锻炼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对照组仅为55.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也明显提高,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验组中73.8%的学生认为这种由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的课程方式很好地提高了自身的自学能力,而对照组仅为44.9%,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结果表明,72.1%的实验组学生表示,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组中88.5%的学生表示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对照组仅为66.7%;实验组中80.2%的学生通过参与整个教改课程,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不再是课前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课上完全依赖教师才能实践操作。同时,实验组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86.9%的学生能很好地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合理分工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实验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总体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80.3%的实验组学生对实验非常满意,而对照组仅为56.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采用注入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前不需要预习,没有去对实验内容进行主动思维,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操作,对整个实验没有深刻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4]。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也曾有督导教师认为食品中还原性抗坏血酸的测定这一实验过于简单,仅仅检测了教师提供的一个样品。设计性实验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5],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全面负责,对将要开展的实验,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和实验资料,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制订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并完成实验,由教师进行审核和评价。该实验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6-7]。此次首次尝试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这种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和自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明显增加,学生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讨论设计方案,在实验结束后也会与教师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这种情况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中很少看到。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查阅资料,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完善[8]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开展设计性实验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掌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科研意识。从总体上看,80.3%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满意,而在传统验证性教学中仅有56.5%的学生对教学满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在开展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设备不足。比如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样品的前处理这一环节,此环节需要高速匀浆机,但由于匀浆机只有一台,导致学生不得不排队等候,使得实验效率下降。第二是实验从设计到实施的时间较短,只有4周左右,使得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尽完善。第三是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时间非常短,只有3个学时,学生和教师不得不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样品和试剂的准备以及数据的处理、报告撰写及交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注意解决,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或加大实验教学投入等措施来保证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总体而言,实验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对新的实验课形式普遍持满意、支持的态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98-100.

[2]易昆南,于菲菲.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8-9,14.

[3]宋卫星.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5-127,130.

[4]唐美秀,唐明德,刘娟,等.以课题形式替代预防医学专业课程部分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4-285.

[5]谢苗,甘纯玑.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规划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19-122.

[6]黄开勇,杨莉,邹云锋.浅析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67-969.

[7]张晓峰,高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1):102-104.

[8]梁翠茵,王姝,高春艳,等.药理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25-127.

作者:王兰芳 匡兴亚 史哲溪 单位:同济大学医学院

第四篇: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

目的了解新疆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该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疆某高校5所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在岗人员展开调查,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96.43%。结果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1.48%,中级及以上职称占66.29%,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者占59.26%。受访者对实习时间安排表示满意者占64.07%,对实习内容和要求表示熟悉者占56.67%。实习生的工作内容包括整理文件资料、现场辅助以及实验室辅助工,分别占23.99%、21.90%、20.21%。受访者对实习生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不够者占2.40%。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4.55%),实习生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科研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的分别占19.42%、19.32%、19.63%。受访者对实践教学考核内容表示熟悉者占37.04%,表示满意者占69.63%。结论实践工作内容安排较合理,带教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偏低,带教经验不足,对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偏低,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满意度;知晓率

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工作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1-2]。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对新疆某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岗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措施,为提高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新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新疆某高校5所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在岗人员。

1.2研究方法

2016年4月28日-5月20日,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疆某高校5所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在岗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预防医学本科实践教学开展状况、对实践教学及考核内容的了解情况和满意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建议。共发放问卷400份,排除调查期间下乡不在岗人员及非专业技术人员,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为70%;其中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96.43%。正式调查前在某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取5人进行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正式调查时,在每所实践教学基地确定1名联系人,通过电话、QQ或电子邮件对联系人进行培训。由联系人负责本单位人员的调查及问卷审核。调查结束后由双人完成问卷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进行问卷的录入,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人口社会学特征

受访者中男性占44.44%,女性占55.56%,受访者年龄24~58岁,平均41.00岁,以30~岁和40~岁组人数最多,分别占36.30%和31.48%,>50岁占20.37%,≤30岁占11.85%(表1)。

2.2学历和职称分布

受访者学历以本科为主(55.19%),其次为硕士(25.56%),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8.52%,博士学历者最少,仅有2人(0.74%)。受访者职称以中级为主(34.07%),高级职称占32.22%,初级职称占27.78%(表1)。

2.3专业、岗位及资质分布

受访者所学专业为预防医学专业者占54.81%,专业卫生检验者占19.63%,临床医学专业者占14.44%,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者占1.48%,护理专业占2.22%。91.85%的受访者为专业技术人员;42.96%的受访者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年限>16年,6~10年者占19.26%,11~15年者占14.07%,<5年者占23.71%(表1)。

2.4带教实习情况

35.35%的应答者具有2~5年带教经验者,33.33%的人有2a以下的带教经验,20.20%的人有6~10年的带教经验,具有11年及以上带教经验者占11.12%。12.00%的应答者指导过1名实习生,23.00%的人指导过2人,17.00%的人指导过3人,指导过5人者占43.00%(表2)。

2.5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时间的满意程度

目前,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七学期暑假,持续时间为7w。受访者对实习时间安排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者173人(64.07%);87人表示一般(32.23%),表示不满意者10人(3.70%)。126名受访者认为实习的持续时间比较合适(46.67%),119人认为过短(44.07%),3人认为过长(1.11%)。22人表示不知道(8.15%)。

2.6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

153名受访者表示对目前预防医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非常熟悉或熟悉(56.67%),92人表示一般(34.07%),26人表示不熟悉或非常不熟悉(9.26%)。

2.7与实习生见面的频率

111名受访者表示实习期间每天都和实习生见面(41.11%),79人表示每周和实习生见面2~3次(29.26%),49人表示每周和实习生见面1次(18.15%),整个实习期间和实习生见面2~3次者有31人(11.48%)。

2.8对实习生的工作安排

实习期间,安排实习生打扫办公室或其他办公区域卫生者占8.60%,1.43%的带教教师安排实习生端茶倒水,安排实习生接电话者占3.26%,安排其整理文件资料者占23.99%,安排其对既往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者占16.43%,安排实习生从事现场辅助工作者占21.90%,安排实习生从事实验室辅助工者占20.21%,安排从事其他工者占4.17%(表3)。

2.9对实习生给予的指导

带教教师对实习生的专业精神给予指导者占13.42%,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予指导者占23.49%,对其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给予指导者占2.40%,对其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给予指导者占17.54%,对其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给予指导者占12.08%,对其科学研究技能给予指导者占16.11%(表3)。

2.9.1实习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情况

受访者认为通过实习实习生的专业精神得到提高者占19.72%,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的占31.83%,实习生的群体健康知识得到提高的占11.55%,实习生的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得到提高的占10.28%,实习生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的占14.37%,实习生科学研究技能得到提高的占10.99%(表4)。

2.9.2实习生有待加强的知识和技能

受访者认为实习生的专业精神有待提高者占13.43%,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的占4.55%,群体健康知识有待提高的占19.42%,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有待提高的占19.32%,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的占17.36%,科学研究技能有待提高的占19.63%(表4)。

2.10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的评价

2.10.1受试者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的熟悉程度

受访者中表示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的内容非常熟悉或熟悉者有100人(37.04%),表示一般者137人(50.74%),表示不熟悉或非常不熟悉者33人(12.22%)。

2.10.2对现行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内容重要程度评价

该校现行的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内容涉及考勤及遵守纪律情况、对待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对所在科室工作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6个方面。受访者认为对待学习、工作和劳动态度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98.52%,认为尊敬师长、团结互助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96.67%,认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94.45%,认为考勤及遵守纪律状况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94.07%,认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90.74%,认为对所在科室工作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占88.14%(表5)。

2.10.3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内容的满意度

188名受访者表示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内容满意或非常满意者占69.63%,81名受访者表示一般(30%),仅1人表示不满意(0.37%)。

3讨论

3.1实践教学带教教师资格及带教经验

接受调查的新疆某高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在岗人员中年龄为30~50岁者占88.15%,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49%,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占66.29%,54.81%的受访者所学专业为预防医学,76.30%的受访者至少有10年及以上公共卫生工作经验,但仅约60%的受访者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结果表明该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卫生人力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但实践教学基地在岗人员获得执业资质的比例偏低。本调查还显示,受访者中67%的人具有带教实习生资格,高于具有职业资质的人数比例,说明该校对实践教学基地带教教师资格认定的门槛偏低。另外,由于该校每年约有100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分到每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很少,带教教师多而学生少,导致很多带教教师分不到实习生,多年不带教。本调查也显示,具有带教资质的受访者中有88%的人带教时间在10年以下,57%表示带教实习生人数不足5人,说明目前大多数带教教师带教实习的经验不足。

3.2实践教学安排

3.2.1实践教学安排

目前我国对预防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时间安排没有统一的规定,亦未达成统一的认识[3]。多数高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末至来年的5月。而这一段时间为毕业前夕,学生忙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春节假期、找工作等,实际用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很难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有研究指出,固定的实践实习时间与季节性的预防实际工作时间不一致,不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4]。该高校预防医学本科学制为五年制,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四的暑假,为期七w。实习期间,部分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实习生必须在主要业务科室轮转。本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示满意的不足52%,认为实习时间长度合适的约占47%,认为实习时间过短的占44%。结果表明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对该校现行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时间安排满意度偏低,目前该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另一方面轮转制度使实习生在各科室停留的时间很短,无法了解更深入的知识。因此,合理安排实习进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将有助于实习质量的提高。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和实习生充足的见面次数有助于保证实习质量,也可以保证实习生较高的出勤率。本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与实习生至少见面2~3次,仍有约12%的受访者表示整个实习期间与带教实习生见面不足3次。此结果表明,大多数带教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实习带教工作,但是实践教学基地仍需加强对带教教师和实习生的日程管理,尤其是对实习带教教师要明确其职责,并将实习带教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以促进实习带教质量不断提高。

3.2.2实践教学内容

本调查显示,近83%的受访者表示实习期间给实习生安排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文件资料、现场和实验室辅助服务工作、资料分析工作;近12%的受访者要求实习生承担打扫办公室卫生、接听电话的工作,仅不足2%的受访者安排实习生端茶倒水的事务。表明带教教师对实习工作安排较合理,重点明确,将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了解和认识。有研究指出,根据当代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要求,预防医学本科生应具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科研技能6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本研究显示,实习期间实习带教教师对实习生给予的指导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科研技能、专业精神和信息管理知识,而对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给予的重视不够,不足3%的受访者对实习生给予了此方面的指导。通过实习带教,教师认为实习生上述6个方面的基本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是专业精神,第3是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而认为实习生管理和社会动员知识、科研技能有所提高的均不足11%;认为实习生亟待加强是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管理与社会动员知识、科研技能、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及专业精神;认为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加强的不足5%。上述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对实习生群体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不够,但已经引起实习带教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根据现行的实践教学安排,实习期间该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实习生还没有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专业实习的预期效果。

3.2.3实践教学考核

目前,该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主要从考勤与遵守纪律情况、对待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态度、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对工作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考核。本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对考核内容表示熟悉和非常熟悉的不足38%,表示一般了解的约占51%,表示不熟悉的约为12%。提示各实践教学基地应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培训,不仅要使他们了解如何开展带教实习,也应使其了解如何对实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考核内容重要性的调查显示,88%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上述6个方面都重要,但仅约70%的受访者表示对上述考核内容满意,受访者对现行考核内容不满意度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考核内容更注重主观评价而缺少客观评价指标、考核内容粗泛不具体和缺乏针对性、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缺少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6]。

3.4建议

3.4.1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带教教师的准入标准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基地的带教教师必须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同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通过提高带教教师的准入标准带动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4.2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带教教师的培训

通过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使带教教师了解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和研究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通过开交流会的方式,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及基地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7-8],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4.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

针对目前该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实践安排中的问题,可以采用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习[9],或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的方法[10],增加专业课教学中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大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见习[11],以达到延长实践教学时间的目的。

3.4.4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改革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改革目前带教教师“一家之言”的主观评价方式,增加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细化、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使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要求[12-13],使实习生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际工作,在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严志平.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179-180.

[2]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3]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4]戴伏英,邢玉梅.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教学基地实习的体会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593-595.

[5]李变兰,谢德云,郭秀花,等.课题研究法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71-274.

[6]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39-41.

[7]王茂清,王帆,杜晓燕,等.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87-1089.

[8]李光武.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2.

[9]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等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1-12.

[10]唐咏梅,袁聚祥,范学云,等.案例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8):3489-3491.

[11]陈继华.浅谈预防医学生产实习中的教学体会[J].求知导刊,2014,7:100.

[12]杨鹏,聂玲,王慧,等.对预防医学本科生传染病防控专业实习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90-91.

[13]王丽.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疾控中心现场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2009-2011.

作者:王颢 郑玉建 谢慧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五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探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在高等院校中的深入开展,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预防医学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索出符合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预防医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预防医学人才要适应工作需要,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通过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于他们从事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提高胜任岗位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对于预防医学行业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的同时,用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的胸怀,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患。

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一)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品牌活动

公共卫生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行学科带动专业建设中,深入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造了以“走进公共卫生”为主题的人文素质品牌系列活动。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短剧大赛、健康知识讲座、走进公共卫生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认知专业、职业体验到主动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成功构建了低年级接触专业、高年级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人文关怀情感

1、“心系农村•关爱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预防专业特色,组织学生深入农村,通过发问卷、科普知识讲座、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等形式宣传《精神卫生法》,艾滋病、肺结核的防治,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各类常发疾病的预防等知识进行普及。社会实践活动贴近专业、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也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成为学生人文素质增强的重要途径。

2、师生共同参与

社会实践学院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吴忠市利通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宁夏地区生态移民精神障碍现况调查”、“创新支付制度、实行健康责任制”等多个科研项目的实施。带领学生到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健康普及教育,送健康到基层。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1、建立第二课堂基地,现场实践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公共卫生学院依托与美国哈佛大学“创新支付制度实行健康责任制”合作项目,支持拓展了具有专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基地,通过组织专业实习的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策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专业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学习。

2、开展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主题班会

针对当前存在的紧张的医患关系问题,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质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各班召开“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人文素质”主题教育班会。在班会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意义,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更加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自觉的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爱护病人,同时认识到个体和群体当中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本科生导师制”助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

为适应围绕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过程中,完善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体系,通过因材施教,达到了实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改变了以往“教书”和“育人”的分裂,通过导师思想上的引领,行动上的垂范,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有力地保障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探索,我们认识到预防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除了在医学理论授课、医学实验、现场实践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更应该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教育的多种途径引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育人文精神,实现从战略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爽,李玉红,葛丽丽.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方面的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3(05).

[2]李永珍,井西学,王金民,邱玉刚,于雷,于斌.预防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2).

[3]王慧勇.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

作者:李宝凤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