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牧区生活保障实施方案范文

牧区生活保障实施方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牧区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牧区生活保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和省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切实保障我县牧区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政[]9号)精神,现就全县建立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建立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保障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政府保障与社会互助相结合,鼓励生产自救的原则;分类施保,保障重点的原则;分档补助,货币化发放的原则。

二、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根据省政府《意见》规定,凡具有我县牧业户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的牧区居民,均可申请享受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牧区居民与城市居民混合家庭,已享受城镇低保的,其它家庭成员不再纳入牧区低保范围。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

三、牧区居民最低生活补助标准

根据全省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我县补助标准如下:

我县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每人每年补助350元;年人均纯收入(下同)在400-499元之间的,每人每年(下同)补助300元;500-599元之间的补助200元;600-699元之间的补助100元。同时对牧区低保家庭中的特殊困难群众给予重点救助。对享受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患病卧床不起一年以上的人员、无劳动能力家庭成员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再补助100元。

四、申报、审核、审批程序

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个人申请或牧民小组推荐,牧委会负责申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具体程序:第一步,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牧区居民,均可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向牧委会提出申请或牧民小组推荐。第二步:经牧民委员会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家庭收入、组织评审、张榜公布,对无异议的,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对有异议的,要向申请人说明情况,讲清理由,做好解释工作。第三步,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后,群众一致认可的,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第四步,经县民政部门复审并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省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证》,凭证享受低保政策。

严格核定家庭收入。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指导牧委会基层干部对申请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对象家庭收入进行核查。核定收入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无误。

核定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为:家庭纯收入=种植收入+养殖收入+租赁四季草山收入+多种经营收入+其它各项收入-生产成本(包括各项税费)。

人均纯收入=家庭纯收入/家庭常住人口。

根据省政府《意见》规定,牧区居民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奖励、荣誉津贴、抚恤补助、优待金、临时性社会救济金、在校生获得的生活津贴和困难补助等不计入家庭收入。对因灾造成的暂时生活困难的灾民,通过救灾等方式解决。

五、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发放

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在县民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在每年的春节前和9月份分两次发放到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手中,并委托县信用联社实行社会化发放。

六、管理责任

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民政部门是实施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牵头工作。

(一)、民政部门应加大管理工作力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牧区低保信息化建设和动态管理,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档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咨询等事宜,向社会宣传、解释有关政策。

(二)、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定期督促、检查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省财政补助资金确定后,即作为对各地的补助基数,除遇政策性调整外,一般不作变动。

(三)、民政、财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统计、社保、农牧、扶贫等部门,共同做好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调整以及牧民家庭收入计算等各项工作;要主动协调配合监察、审计部门认真做好低保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监察和审计工作。

(四)、年月底以前,要完成低保对象的核查和审定,以及发放《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工作,同时由乡镇政府负责收回原发特困人口救助证。

本实施方案自即日起实施,由民政局、财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