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型城区试点建设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根据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区域概况
区是市主城区之一,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古运河以西,地处市区西南部,土地面积132.68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区内有省级高新区1个。区交通十分发达,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等重要交通要道交汇于此,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圈和经济圈。生态环境优美,是苏南地区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最高的城区之一,拥有“城市森林”和“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
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低迷、市场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始终坚持以赶超跨越为主题,把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类挑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2年,区地区生产总值达414.71亿元,同比增长28%,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69亿元,同比增长和52%。实现业务总收入15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9亿元,同比增长46%。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5家。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和服务业产业投资总量等5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积极开展沿江企业环保督查,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和环境监管,认真落实年度减排计划,11个减排工程全部落实到位,减排各项指标基本完成,单位GDP能耗降至0.55吨标煤/万元。
2、科技支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坚持以科技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以技术创新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88%。在船舶与海工配套领域,拥有省船舶设计研究所等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等7大产业发展载体,2012年实现产值38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船用中速柴油机、螺旋桨、环保电站、等六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在新能源领域,具备较强的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能力,是省规划的五个风电整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第三代核电成套装备技术实力全国领先。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突出互联网教育、智慧旅游、心智休闲等,全力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双驱动、双提升,2012年,区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11亿元,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300余家。
3、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20元,增长14.8%。城乡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达98.6%,发放尊老金522万元。更加注重创新社会管理,在全省率先建设区级社会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试点取得实效。开展技防城建设,“123”工程全面完成,660个社会面监控高清探头投入运行,实现防控全覆盖。更加注重优化公共服务,教育发展更趋优质均衡,首创“片区合作模式”并在全市推广,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之首。医改工作不断深化,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400元,成为全省首批15个、全市唯一的省级医改工作先进区。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各项事业。救灾减灾工作组织得力,创成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迎江路社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社区。
二、试点基础
1、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确立了科技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立了创建创新型城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等领导分别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全区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考核督查和指导协调。区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建工作小组,促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同时,把政策制定和落实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第一抓手,先后出台《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发展规划》、《区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意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45%。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促进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创造,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件。推动创新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全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省创新型企业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4%。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5%,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23%,多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成功获得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省科普示范区。
3、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区集聚了大学、科技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力电气、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控制等专业领域独具特色;建成了省高技术船舶及配套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20余个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科技创业载体孵化面积8.3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区内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7个,省级以上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4、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
全区企业深入开展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50余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和意向531项,近三年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13项,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支撑全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着力加强船舶领域协同创新,联合大学、科技大学、中船重工集团第七○四研究所、船厂、中船设备等3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市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以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创新链上下游配套、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5、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按照建成市“人才特区”核心区的目标,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设立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通过“内培”与“外引”并举,强化载体、项目、金融、服务“四位一体”联动配套,通过领军人才项目资助、企业股权分红激励、财政奖励补助等方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76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0人、省“双创”人才计划36人,207人(团队)入选市“331”人才计划,阮榕生博士等一大批归国人才选择区创新创业,全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442人年。
6、科技金融结合日趋紧密
区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建成我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成立了红土创投、高科创业等6家创业投资公司,组建了明润、润成等5家科技小贷公司,支持了宏业科技、莫仕天安、汉邦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全区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7亿元。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采用“政府+银行+担保+企业”的“四加模式”,广泛开展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科技之星”贷款、基金宝贷款等业务。积极推进科技保险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一系列保障创新的金融合作业务蓬勃开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态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装备技术掌握有待进一步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孵化设施、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水平尚待提高;校企合作联合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较少,在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引领新兴产业中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区域内创新创造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试点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动力,形成创新驱动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成创新型,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集聚区、引领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苏南地区具有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创新区。
(二)具体目标
1、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全区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650人年,万名劳动力中人才数达4000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达100%,建成具有特色、充满创新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3、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人均GDP达到21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到达40%,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单位GDP能耗降至0.48吨标煤/万元。
4、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到2015年,创业投资规模达20亿元,省级以上科技孵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达6家,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形成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四、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按照“突出一个中心,提升两大能力,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提升”的总体思路,集中工作力量、集成科技投入、集聚创新资源,纵深部署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一个中心”,即围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两大能力”,即积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园区创业孵化能力;“三大战略”,即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科技金融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四大提升”,即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效益、提升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水平、提升科技人才结构层次、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质量,努力实现区域科技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学习模仿向主要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二)工作着力点
1、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绕船舶及配套、新能源、海水淡化、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发重大目标产品为关键,通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2、着力引培创新型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成各种手段,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市场竞争实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3、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充分把握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以科技中介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孵化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立足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具备创新意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5、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引导发展创业投资,扩大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发展,拓展科技融资渠道。
五、重点任务
(一)突出规划引领,加强“一核五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强、区域优越、产业扎实、配套齐全等优势,围绕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统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推进“一核五基地”等六大功能片区建设,到2015年成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
1、建设创新核心区。以省级高新区为依托,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规划编制,着力推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向园区集聚,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力量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大厦、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以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主要承载区的研发孵化、行政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建设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以工业园区功能片区为基础,发挥省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的龙头效应,加快突破和引进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研发制造优势,着力构建风电及核电装备、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等产业集群的高端装备制造片区。加快完善区内道路、水、气、电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必备保障。
3、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依托国家级高创中心,加快创新资源集聚,集成金融、法律、税务等多种手段,重点引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产品中试环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科技企业加速器为主体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4、建设科教研发培训基地。依托大学城,大力吸引国内外的科教资源及研究院所,主要承载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科技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等科教研发功能,为区建设及市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5、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基地。按照科技部牵头编制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针对江南文化的区域性特色,立足宁镇扬,着眼长三角,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向上求突破,全力建设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卡通奇境文化创意体验园和东山文化园。
6、建设科技金融配套基地。由区政府专门组建科技金融发展公司,通过政策和政府性资金引导,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各种投融资机构在区设立创投公司、风投公司、担保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完善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突出科技支撑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培育新能源、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1、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区现有产业基础,巩固风电整机生产组装及风电配套部件生产制造能力,拓展提升核电装备研发制造水平,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风电及配套领域,做大做强风电控制及并网系统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动主轴轴承、高速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电气配套部件企业向区集聚,大力向海上风电整机领域拓展。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核电用泵、压力容器、管材等配件,加快形成核电装备制造规模生产能力和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区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2、加快特色产业产品创新。依托区深厚的产业创新基础,着力向特种船舶及配套产业植入高新技术,积极拓展海工关键配套产业链和创新链,全面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开发引领市场的新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特种船舶领域,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船。在船舶配套领域,重点发展柴油机及动力集成系统、发电机及电气集成系统、工程成套设备等“三大系统”。在海工关键配套领域,研发制造海工电气与控制系统、海工救生系统等配套产品,形成以陆用带海工、以船用促海工、陆船海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区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
3、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区长江深水岸线、大型货运码头的重件运输优势,重点提升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制造能力,建设国家级风能与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在区积极建立海水淡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推动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成套组件生产,打造海水淡化龙头型企业。联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哈电集团等单位组建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技术联盟。力争到2015年,全区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4、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区经济发展需求,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600亿元。一方面,着力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产业。积极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建设,形成以数字策划、内容加工、平台开发为核心的数字出版产业链。面向长三角区域,以卡通奇境文化创意体验园为龙头,集合电影、卡通、动漫及本土文化原创品牌等多种元素,积极发展影视制作、游戏制作、动漫制作等文化产业,探索确立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另一方面,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以惠龙港、中船集团船舶工业物流园等公共码头为载体,加强单元化装载、自动识别等新技术和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新装备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冷链物流中心—国际工业品城—金山物流为节点,建设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多功能物流中心和大型专业市场。
(三)突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集聚资源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发挥中船设备、哈电通用、中国二重、船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品开发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大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活动,提升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使区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根据市场占有率、成长性等指标,重点选择一批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利用区资源为瞪羚企业发展配备有效的支持,助推瞪羚企业裂变发展。
2、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发挥驻镇高校院所的技术优势,拓展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路径方式,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研发试验工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水平。大力推动“招院引所”工作,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转化机构,建立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技术溢出和研发本地化。支持区重点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联合有关高校院所,成立新能源、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等主导产业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动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区进行转化。
3、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全力争创国家级船用中速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德国贝克尔高性能船用舵等3个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完善中船集团省船用动力研究院等4家央企研究院。推动建设哈电通用风能、中煤电子等6家院士工作站,引导国内海工、新能源、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装备等领域的研究机构在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扩大国家级高创中心综合孵化器面积,积极推动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等专业孵化器建设,力争区新建孵化面积60万平方米。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加强与在镇高校合作,积极转化大学科技成果。整合建设企业加速器,对区中小企业科技园进行整合,以标准厂房、主题楼宇、定制空间为建设形式,新建一批企业加速器。
4、着力打造国际人才特区。每年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5%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市“331”等人才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实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两栖模式。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大学、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依托省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企业家。
5、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加大政府科技财政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积极引导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加大银行信贷投入力度,探索多样化科技信贷支持方式,建立科技保险、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贷款、互助担保相结合的多元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制定“一对一”的上市计划与路线图,力争建立健全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四)突出创新源头支撑,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专利布局。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企业将专利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积极培育核心知识产权。着力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导向。项目申报和专利申请进行“捆绑式”结合。积极鼓励职务发明创造,推动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考核、奖励力度,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专利产业化项目,提高专利授权与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实现专利申请由重量向重质的转变。
2、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设。以开展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契机,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显著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加快自主品牌企业培育,全区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5%。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设,培育专利申请超百件企业2家以上,贯标企业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建立专利数据库。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在“十一五”基础上大幅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量的40%以上。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工程,构建知识产权运用的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分析研究机构和管理咨询机构建设,培育一批能够支撑知识产权审议、满足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求的服务机构。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开发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和工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数据库配套、技能培训、管理咨询、维权援助等服务。
六、进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阶段(2013年9月—12月)
根据省政府《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意见》和省科技厅《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成立创新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制定并完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为开展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试点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各街道和区各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以及有关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的要求,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工作意见,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完成阶段性目标。
(三)深化试点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总结前一段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确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不断深化各项试点工作,确保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测、考核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7月—12月)
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提炼有效的工作方法,推广成功经验,制定规章制度,促进试点工作成果的制度化和持久化,巩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对试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创新型城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为试点提供切实有效的组织保障。各街道、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各项具体任务的实施,形成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合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构建最适合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链条。
(二)强化科技投入。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比例不低于4%。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强化服务创新。围绕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和创新发展的不同环节,灵活运用贴息、补贴、奖励等手段,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进一步解放思路,转变观念,在优惠政策落实、管理机制改革和招院引所等方面进行创新。科技奖励扶持政策重点向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倾斜,向支持培养领军型人才倾斜,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倾斜,向提升行业共性技术和推进社会科技进步倾斜。积极搭建科技服务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强化检查考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创新型城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分析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各阶段工作重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将试点工作的主要指标列入各街道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和工作作风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结合发展实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