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委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完成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试点工作,推进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遵循立足现状、强化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先易后难、兼顾长远的基本策略,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原则:惠及居民,服务医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综合配套,协同推进。
(二)建设目标:
1.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验证测试和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探索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标准化社区、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机制,落实机构,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
2.2011年下半年,在国家医改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下,逐步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五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两大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一个信息专网的建设。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实现通过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切实达到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一)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
2011年:启动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探索区域内卫生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并接入全省统一的卫生业务虚拟专网。
2011年下半年: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市级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续进行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完成“一卡通”建设,实现支撑核心应用服务和五大业务应用的建设和部署,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五大业务应用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开发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市市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与监管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区安全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支撑,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2.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1)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及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内容。远程医疗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等。
(2)社区健康体检系统:满足从体检单位(个人)管理、体检套餐制定、体检收费及核算、体检结果录入与审核、体检报告打印、体检数据接入与上传等功能。
(3)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医护人员通过使用移动数字助理(PDA)实现接受病人呼叫、医嘱准确核对、身份确认识别等工作。
(4)“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具备语音及视频通话功能、紧急医疗呼叫功能、个人健康数据查阅、上传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医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区域心电和预约转诊,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宣教和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健康体检系统和区域LIS系统。暂缓IP视频电话建设。
依照前期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推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选择推广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2012年~2015年:实现以市级医院为中心,上联省市(地)级医院、下联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3.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上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异地网络出院即时结报,对采集的新农合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市(地)级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互联。
4.基本药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共享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报销、使用等数据,根据监测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基本药物监测管理的基础数据。同时,做好基本药物应用系统的对接和部署工作。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加强卫生财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卫生行业决策水平。此系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系统的垂直应用,需要依照具体情况,逐步选择开展该工作。
(三)两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1.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完成传染病专项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1年下半年:扩大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公共卫生数据、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
2.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涵盖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
2011年下半年:启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门诊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与市级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传输的建设,并在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统一上传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三院、康慈医院、妇保院、濮院、石门、洲泉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市(县)级信息平台的对接。
(四)一个信息专网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需求,建立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向上联入地市级网络和省级网络,向下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系统接入。
2011年上半年:启动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的建设,向上联入省级卫生专用网络。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2012年~2015年:持续完善网络建设,使用卫生部统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与上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撑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和跨机构医疗服务协同。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建设经办机构。
2.确定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方案。
3.落实项目立项和财政配套资金。按照项目任务,编制概算。
4.对建设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组织招标工作。
5.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1年8~10月)
1.编制各个项目实施计划,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范围、时间进度、项目成本、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2.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市(县)级信息平台、标准化社区、电子病历、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
3.对软、硬件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三)总结评估(2011年11月)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总结样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四)改进推广(2011年12月)
依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选择样板示范区建设中符合地区实际需求、效果显著的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五)持续建设(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稳步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成立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二)落实经办机构。成立市卫生信息中心,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拟定和落实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保障卫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三)确保配套资金。市财政按照样板示范区任务书要求,按省下拨资金进行1︰2配套,并将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长期规划下,依照分步实施、逐年投入的原则,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明确责任分工。卫生部门是“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相应工作,按项目要求确保完成建设任务。财政部门保障试点项目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发改部门协助卫生部门做好项目论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我市卫生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