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冬春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加大。根据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肺炎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冬春季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的通知》《区冬春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及省市区关于冬春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抓好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人员密集流动期间的疫情防控,切实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压实防控责任
村(社区)、各单位要深入贯彻关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策部署,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坚持冬春季多病同防,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乡直各单位要细化完善具有行业特点、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控举措,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本行业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落实防控措施不力、作风不严不实的严肃问责查处。各住宿、餐饮、商超、浴池、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聚集场所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设施。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加强员工宣传教育和健康监测,按照相关防控指引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二、工作任务
(一)抓好返乡人员疫情防控。一是对境内返乡人员,各村(社区)、各单位、各网格、各分管领域做到每天排查、登记、上报。对境外返乡人员,做到早联系、早报告、第一时间纳入管理。要及时同在外人员及时联系,要求返乡前把准确行程告知,返乡后及时到各村(社区)、各单位报备、登记。各村(社区)、各单位应根据返乡人员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来自省外低风险地区人员,应出示苏康码、测量体温,建议到医院做核酸检测。对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周边县区市及山东、山西、内蒙古、吉林、天津等周边有肺炎发生的省市人员,均建议自行做2次核酸检测。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提前了解返乡具体时间、出行方式、旅居史、接触史等信息,引导返乡人员在出发前向村(社区)、单位报备,入乡后落实“五包一”社区防控工作要求。二是做好返乡人员闭环管理。发挥转运工作专班作用,对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返乡人员和境外入区人员实行闭环转运,严格落实“14+14”健康管理措施,将14天集中医学观察期满符合解除隔离条件的,继续严格实施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其中境外返回人员需在“14+14”隔离后的第7天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实行1户1人,严禁外出,每日开展健康监测,督促做好个人防护,引导其出现异常健康症状及时报告就医。居家管理期间有感冒发烧等症状人员实行120专车接送。居家隔离人员产生垃圾等物品要严格实行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二)强化重点场所和机构管理。做好医院、校园、敬老院、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重点场所的风险防范,督促经营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通风消毒等措施,提醒进入人员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节日期间原则上实行封闭管理,妥善处理群众接老人回家过节等情况;确需进出的,要严格开展体温检测和查验健康码,并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做好工作人员每日健康监测,并落实其他疫情防控措施。药店实行购买发热药物实名登记制度,了解购药人员旅居史,实现可追溯。严格落实人员进出管理、防护、健康状况监测、消毒等防控措施。宗教场所集会和庙会、农村赶集大会一律取消。
(三)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管理。服务行业严格落实人员排查、体温监测、佩戴口罩和查验苏康码等制度,定期开展整体环境消毒、集中空调检测清洗消毒、环境卫生清洁等工作。结合实际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严格控制室内场馆以及游戏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人流量,尽可能减少会议频次,杜绝人员扎堆。
(四)实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各村(社区)、乡直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和春节期间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有序开展发热门诊患者、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工作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中高风险地区来区返区人员、密接的密接者、新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直接接触冷冻冷藏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境外进口物品接触人员,及养老机构管理对象及服务对象、农村集贸市场、车站、快递物流、公交工具、旅行社及景点、图书馆、健身房、影剧院、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组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流感、肺炎疫苗等接种工作。
(五)抓好进口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疫情防控。乡综合执法局要全面排查进口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快递网点货物的仓储经营、使用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情况熟、底数清,并及时将基本情况上报。督促企业、商超、网点坚持好疫情防控制度,做到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人员、接触进口货物人员、接触境外快递人员优先注射疫苗。
(六)抓好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发挥医院诊所、社区卫生室的哨所作用,对诊所、社区卫生机构所有发热、感冒症状病人进行登记并咨询流行病学史,医院实行发热预检分诊发热病人必须做核酸检测。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要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肺炎患者和非肺炎患者不得共用医疗区域和设备,做好医务人员和住院及陪护人员核酸检测,严防院内感染发生。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均需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原则上不探视、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不断优化就诊流程,通过网上咨询、分时段预约诊疗、提前预检分诊等方式,减少人员现场聚集。
(七)抓好企业疫情防控。督促各企业主体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疫情防控要求,严格执行本行业领域疫情防控技术规范,制定完善本企业疫情防控预案、工作方案和防控工作制度,确保防控机制、人员排查、信息告知、设施物资、厂区防疫、安全管控等全部到位。督促企业加强员工管理,落实好体温检测、督导员工佩戴口罩等防控举措;提倡春节期间不离区,对确需离岗回家过节员工,要建立台账,要求其在返工时提交14天行程信息和体温监测记录;对旅居中高风险地区的员工要求其暂不返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或疑似病例,要按照防控预案做好隔离送诊、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加强隔离消毒
必要时要停工停产。
(八)抓好学校和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做好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学生日常管理,并建立记录台账。寒假期间要求不离区,对确需离区的,要求返校师生在开学前14天做好每天的体温监测和记录,并在返校时提交各级各类学校假期不安排返校日或返校活动。对全乡各类培训机构教室、活动场所等进行长效卫生保洁、通风换气;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对体温异常并有传染病可疑症状的人员,及时送医疗机构诊治。
(九)抓好聚集性活动监管防控。原则上取消集体团拜和大型慰间、联欢、聚会等活动;暂停举办各类灯会、庙会(农村集市)、室外文艺演出等大型聚集性活动,暂停人员密集型体育赛事、大型文体商业活动、各类室内体育赛事、演唱会、线下展销促销会等大型聚集性活动。对确需进行的线下会议,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对必须召开的线下会议(单场50人以上),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原则,会议主办方应制定详细规范的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报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备案,并严格落实会议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十)做好物资储备。一是健全应急物资储用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保障原则,建立政府统筹与市场有序储备相结合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用机制,充分发挥后勤保障主体作用,物资保障组要按照中央财政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要求提前谋划、因地制宜落实药品、器械、防护物资、耗材等卫生应急需求物资储备。二是强化医疗机构物资储备。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应对肺炎疫情满负荷运行情况下医用防护物资消耗情况,按照不得低于30天用量标准储备相应医疗防控物资。
(十一)注重宣传教育。一是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各村(社区)、乡直各单位要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和其他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要通过广播、门店LED滚动播放、手机微信微博短信提醒等方式向社会大众宣传科学预防知识和各项防控措施。要及时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坚持科学佩戴口罩、配合出示苏康码、保持间隔距离1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流,坚持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引导公众规范防控行为,做好个人防护。二是强化文明新风教育。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努力形成喜事停办、丧事简办、乡风文明、城乡联动、全域推动的良好风气,杜绝大规模群体性聚餐聚会活动。
(十二)狠抓爱国卫生。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村(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覆盖的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卫生创建、饮用水安全保障、农村卫生改厕、病媒生物防治等工作,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好习惯,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养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各单位、各行业要根据单位特点制定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工作方案和应急演练,着重做好春节等重点时段防控,始终保持应急状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做到人员队伍、防控物资、集中隔离场所,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二是严格应急值守值班。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所有工作人员保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严禁脱岗误岗、擅离职守,遇有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领导报告,并向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三是规范信息报送。一旦发现疫情,要依法依规第一时间上报疫情信息和处置进展情况,严禁瞒报、漏报、误报。加强疫情信息管理,严禁通过微信群、QQ群等传递疫情信息,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疫情信息,对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信息数据要采取严格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并以安全可靠途径传递,严防敏感信息泄露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