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市委、县委扩大会议及全省、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全县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大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我县工业经济由低档加工向高档发展升级,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升级,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工业与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努力确保“十二五”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2014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目标
为实现“十二五”末“五年翻两番,总量超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是2010的4倍),2011年,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和两化融合等奋斗目标为:1、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2%。2、狠抓重点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45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个,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个。3、加强企业技改升级。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个,开发通过鉴定的市级以上新产品15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7个。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新增新兴产业企业10家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长50%。5、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县经济开发区新建2个特色园区,重点建设1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即在培育和壮大原有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另外增加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培育重点,加大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培育销售超5亿元以上园区2个,超10亿元园区1个。6、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省级3家、市级2家,实施重点两化整合项目3个。
二、2013年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升
1、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4+4”产业体系,一是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电器四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四大优势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亿元,其中,酿酒食品产业92.6亿元,纺织服装产业13亿元,机械加工产业17.8亿元,电子电器产业16亿元,分别增长50%、50%、60%和80%。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培植力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通过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集聚式发展、爆发性增长,全年确保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年内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2、建强特色产业基地(园)。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重点支持双沟酿酒产业园、青阳机械零部件产业园、开发区有机食品产业园及纺织产业园发展,培育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支撑。
3、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今后三年落后产能状况,做好分批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基础工作。抓紧研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的具体时间表和推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及早行动,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
1、培育重点企业。加大对全县50强企业,特别是纳税前50名和销售5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推进靠大、靠外、靠强,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等多种举措,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申报省以上专项资金,县级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省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与省与市对口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及时兑现县里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各级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
3、建立帮扶制度。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重点企业分工负责、联合协调会办等工作机制,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能源供应、市场开拓等具体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
4、做强本土企业。对于本土企业发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给予帮助支持,协调解决本土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以及“退二进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力度
1、做好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的问题,把握运行态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各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着力做好12户重点企业预测预警和分析工作。加强与各县区对比分析,建立与兄弟县区信息交流制度。
2、加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协调解决重点物资运输问题,确保电煤运输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的跟踪,重点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调研,申报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争取政策扶持。利用省经信委搭建的产品万里行平台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契机,组织我县名特优新生产企业参加,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指导相关企业制定客观、适度的增量项目(产品)年度产出目标,建立健全达产达效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增量计划的全面完成。建立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定期监测和跟踪制度,及时了解把握序时进度,分析运行情况。
4、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食品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纺织服装加工等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助推器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建立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15个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实施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政策扶持力度。
2、搭建银企合作融资平台。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扩大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梳理项目,向银行推荐质量好的金融部门认可的项目,开展项目对接,保证全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企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三名”商标申报步伐,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加强品牌保护。落实政策扶持,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三名”商标产品,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贷款、信贷担保、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奖励额度。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14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促进活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做到“储备一批、筛选一批、服务一批”。一是做好项目的调查储备,抓紧建立2011年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二是坚持优中选优。选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明显、填补我县新兴产业空白、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省扶持资金的优先申报对象。三是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包装项目。指导企业学习掌握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完备各项手续和材料,争取2011年省级资金不少于上年度。
2、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专利新产品的扶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和技术创新步伐。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酿酒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平台。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培育和发展,帮助我县更多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大盘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3、推进信息化进程。继续落实“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应用电子商务行列,加强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强化服务基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搭建共享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对中小企业网络服务水平。
4、强化运行监测。抓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全县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报表统计、重点监测企业月报及运行分析。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关注中小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
5、促进集聚发展。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选择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找准定位,努力形成“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特色。探索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集聚功能,积极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做好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放大其龙头效应、支撑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6、培育示范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职能,合理收取费用,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创业辅导,多层次、大范围开展创业投资洽谈、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加强与社会化创业辅导机构的合作,逐步培养和扩大创业培训师资力量。组织有能力、够水平、业绩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申报省级重点示范机构称号,利用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县社会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六)、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1、大力实施“865”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培育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玻璃建材、治金新材料、包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企业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产业联盟在线、节能减排监控、安全生产监测、人才培养交流6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主要抓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5大关键环节,加快利用信息化提升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分管领导牵头、经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认真做好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月报涉及信息化内容,按月统计示范试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学习培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和软件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市内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观摩活动,
4、推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开展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安全高效运转。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信息化联席会议,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全社会信息进程。
(七)、落实节能降耗和能源保障措施
1、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以能效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加强能效电厂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考核验收,确保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面上宣传、点上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重污染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进一步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联合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认真开展综合利用认定、年检,努力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力度,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配合水务部门,推进节水型企业创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3、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耗能超过3000吨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通不过审查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和备案。进一步健全县能评体系,从源头把好节能关,遏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对近年来我县新建、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违反能评规定的地区、企业,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4、推进电力建设。加快建设重点电网工程,强力推进电网建设征地拆迁。进一步推动电源点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建设,鼓励和支持风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的建设和投产,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保障电力供应,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开展电力迎峰度夏,组织实施电力供应应急预案,开展用电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加强电力执法,严格查处破坏电力设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