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壮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优化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形势、要求和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近年来,我市过加快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有效投入、推动园区集群等手段,已经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适应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核心技术不强、品牌效应不大、配套协作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和增长方式不优仍然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镇(乡、园区)必须进一步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积极推进我市工业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优化升级,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要求。围绕国家、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按照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组织实施好“7+1”规划纲要,着力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品牌重大提升和产业集群明显加快,坚持把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促进工业企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加快构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格局,为争当沿海开发排头兵夯实基础。
(三)主要目标。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力争产业集群和转型升级走在前列,为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到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产业规模。实施“千企千亿”规模培育工程,即全市八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均超过90%。实施“222”培大扶强工程,即全市培育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规模以上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3%,分别比年提升5个百分点;“两区三园一带”规模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8%,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分别比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基本形成以“两区三园一带”为载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0个;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650件、授权量达到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50件以上。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其中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名牌产品25个、名牌产品50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25件、市知名商标55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5.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398吨标煤/万元以下,单位工业GDP能耗控制在0.327吨标煤/万元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8万吨以下,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0.9万吨(含大唐电厂)以下,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力争创建1个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6.经济效益。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20亿元、80亿元。
7.财政收入。完成预算内财政总收入6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
8.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力争上市企业达到5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9家,完成股份化改造企业13家。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培优扶强,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在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实施培育工程,从而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加快产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高端水平,千方百计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特大项目落户,促进我市的产业规模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加快“7+1”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步伐,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实力。年,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190亿元、170亿元和120亿元。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30亿元、350亿元、180亿元和100亿元。
2.壮大产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充分发挥我市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机械、电子、医药、建材、轻工等行业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开展跨境、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与世界5O0强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支持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年,林洋集团、中远船务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
3.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形成我市工业企业全面发展、梯队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型格局。每年开展规模企业挂钩服务,加强对规模企业的服务和引导,最大限度地释放规模企业的发展潜能,确保全市规模企业的平均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加大新竣工企业投产工作的推进和考核力度,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项目竣工投产速度。建立微小企业培育信息库,每年筛选并确定培育对象,开展跟踪服务,定期公布序时进度,确保300家微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
(二)突出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后劲不断增强。注重招商选资,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1.强化招商选资。深入分析国际、国内资本流动规律,全力抢抓国际先进制造业及、产业转移良机,重点盯住欧美、日韩、港台等重点区域,盯住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盯住八大产业配套企业,盯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调整优化现有境内外驻点招商分局和招商人员,努力打造一支懂招商、会招商、能招商的专业化招商队伍。继续办好各种重大节会和境内外专题招商活动。年,全市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2.加快项目建设。定期排查疏理已经签约的项目,推进项目快落地、早开工,确保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80%以上。严格落实在建项目的责任时限和奖惩措施,推动项目快建设、早竣工。对新竣工的投产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行重特大项目挂钩服务、集中会办、工作例会、月度汇报、季度点评、半年度检阅等制度。分区域、分层次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集中检阅成果,推进项目建设。年,全市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1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建项目竣工投产300个。
3.加强协调服务。建立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协调和服务管理。积极配合项目业主落实供水、排水、供电、交、拆迁等项目建设条件以及项目可研、城市规划、环保、消防等各方面的要求,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并认真加以协调解决。对涉及项目用地、向上报批、岸线联审等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问题,实行集体研究和部门联办。年,全市力争不少于20个项目申请国家、省土地专供计划,争取土地指标5000亩。
(三)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以打造核心技术环节为支撑,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技术明显突破。
1.发展产业核心环节。围绕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生产制造由简单加工向核心技术、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动承接国际国内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做大医药与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纺织和电动工具等四大支柱产业,推进化学新药、数控机床、品牌服装和电动工具整机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精心培育电子信息、船舶与重大装备、电力能源和临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推进数码电子、高技术船型、海工平台、风电设备、重化工、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
2.构筑科技创新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1~2个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模具生产、产业信息或人才培训中心等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在化工医药材料、电动工具、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主要行业建设2~3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模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利用企业闲置厂房、设备、场地等资源,采取政府扶持方式,建设3~5个综合型或专业型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80家。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争取5~8个校企合作的高科技实体在落户。每年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不少于5次,实施产学研项目不少于150个。
3.推动工业信息化步伐。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8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2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35%,其中1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突出三名培育,推进产业品牌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品牌策划和宣传,着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实现产业品牌化。
1.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以国家级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地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选择一批如电动工具、润滑设备、防爆电气、环保机械、海洋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品牌作为培育重点,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品牌。加大集体品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培育和奖励力度,全市选取“天汾电动工具”、“润滑设备”、“吕四海鲜”等2~3个集体品牌(商标)作为试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指导,对符合技术标准的成员企业允许其使用集体商标,提升产业整体实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加强企业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基础完善、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等基础工作,以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年,全市工业企业年均新增国内注册商标300件,国际注册商标50件。
2.加强品牌创建服务。在政府部门引导、职能部门辅导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培育战略,积极营造创牌氛围,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向提质增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夯实企业名牌创建的基础,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实行梯队式推进。全市力争每年新增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只;名牌和著名商标各5只;名牌和知名商标各10只,力争实现世界名牌零的突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新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品牌的奖励。
3.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品牌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商标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商标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积极推动品牌市内外互认、互保,帮助企业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突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过制定规划、完善配套、加强协调等手段,促进我市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1.制定集群规划。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工作,并纳入我市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船舶制造、重大装备、新型能源、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重点,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相关产业链长、总体质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项目和骨干企业,培育电动工具、海产品加工、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要打破行政区划,切实做到能够指导产业发展。
2.提升园区功能。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两区三园一带”的功能定位,整合、优化、提升各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经济开发区和滨海工业园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讯、新型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工、石化、物流等产业;滨江化工园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生态型的生物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沿江船舶工业带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和船舶修造产业;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积极呼应崇明生态岛整体开发,努力建设高科技绿色无公害农业的示范区、现代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特色区。同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培育1~2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产业生产要求和专业化协作的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加强协调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我市产业集群的扶持,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品牌建设等。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担保公司运作方式,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银企合作工程,协助企业完善项目,协调银企关系,形成政、企、银共同支持产业集群融资的新局面。
(六)突出绿色制造,推进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以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我市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在化工、电力、纺织等重点行业,选择30个项目作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并积极向上申报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项目。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旧电池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组织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提高废渣、废水和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煤渣、粉煤灰、河道淤泥、建筑垃圾等原料生产的新型墙材。
2.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激励考核,引导其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找准差距、制订目标,力争每年均有90%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明显降低。严格做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工作,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用好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压余热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和提标改造,力争到年基本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治理。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执行国家、省的产业政策,取消高耗能产业的能源价格优惠。积极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高资源消耗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将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结合,实现总量平衡和企业结构布局的优化结合,巩固清理整顿成果,把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到年,基本淘汰落后产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产业集群和工业优化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个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改委、工商局、国土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财政局、工商联、人行等相关部门要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制订年度目标,协调重大事项,组织年度考核。加强对重大事项的会商,落实好“7+1”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支持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重组项目。强化目标考核,每年对工业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保增长、促发展”和我市《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符合八大产业调整振兴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重大兼并重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筛选和完善,争取进入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总盘子。建立市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积极引进民间资本设立担保公司,扩大全市的担保规模。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的基础上,着手组建市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完善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广告、策划、物流、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吕四港、天汾电动工具城、桥头堡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
(四)培育引进人才。建好人才资源供求信息库,努力实现供需对接。精心举办人才交流会,引进更多的科技和创新人才来工作,重点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每年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团队)来创办高科技企业。健全柔性人才吸纳机制,采取咨询、讲学、聘用、技术入股、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广泛引进各类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过与国内高等院校、本市职校等相互合作联系,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省内外学习培训。
各部门和各镇(乡、园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自身实际,认真组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