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船舶与装备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船舶制造基地颇具规模。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开发”原则,我市专门规划利用从三条港至约18.3公里的中深水岸线建设船舶工业带,规划建设陆域面积约35.8平方公里。目前整个船舶工业带基础设施基本成形,已有进驻企业22家,使用岸线17380米。
2.船舶制造项目稳步推进。船舶工业带22家船舶企业协议总投资近300亿元,单体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有9家。其中,有5家超过20亿元,分别为海工32亿元,丰顺船舶重工23亿元,宏华海洋装备23亿元,蓝岛海洋工程20亿元,重工20亿元。止年底,进驻企业累计投入59亿元,共有在建厂房面积29.45万平方米,在建生活设施面积10.93万平方米,已建栈桥码头4座,总计长2010米,港池码头一座,船台18座,船坞3座。海工、重工、重工、船舶、船务等11家企业已投入生产或边建设边生产。
3.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增加。重工的LPG液罐船和宏强重工的海洋工程作业船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建成投产,使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不断上升,优化了船舶工业的产品结构。
4.船舶配套业正在兴起。随着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市已有船舶配套企业10余家,主要集中在船舶制造用气、电焊条、螺旋桨、数控切割机等配套产业,年船舶配套企业实现产值近11亿元,利税约1.2亿元。部分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如船舶制造用气、螺旋浆等船舶配套产品,在我市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船舶推进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螺旋桨销往全国多个省市。普瑞森()焊割设备有限公司投资500万美元,主要生产数控火焰等离子切割机,数控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精细等离子切割机及直条切割机,年配套销售本地船舶企业1500多万元。
5.重大装备制造业潜力显现。在海工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开工建造的基础上,已有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的大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项目、海阳蓝岛海工平台、大型起吊设备和大型压力容器项目落户。这些重特大项目正式建成后,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潜力开始显现。
(二)存在问题
1.新船订单急剧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年9月份以来,新船订单量大幅萎缩,随着在手订单的逐步完工,船舶企业手持订单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逐步下降。同时,随着新船需求的萎缩和造船能力的快速提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已成为普遍现象。
2.船舶企业规模优势较弱。我市船舶企业除了海工、重工等企业外,绝大多数造船企业都是小型造船企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工艺水平比较落后,资金实力比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3.船舶配套产业不健全。我市船舶配套企业发展滞后,生产能力十分薄弱,一是与快速发展的船舶修造业不相适应,品种单一、数量小、档次低,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除数码切割机、螺旋桨以外主要生产造船用气、焊条、油泵等大众化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而船舶辅机类、甲板机械类、船用舾装类、信和自动化设备等主要船用设备的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二是船舶配套企业规模小,生产企业呈零星分布,船舶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生产、研发基本没有,系统集成供货能力较低,产品关联度很小,基本为单打独斗,竞争力较弱。三是生产装备、工艺水平不高。多数企业使用的设备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设备,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设备,加工、铸造工艺落后,很难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4.重大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我市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才刚刚起步,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较少,尚无重大装备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伴生于企业集团的一批专、精、特的中小型企业,适宜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放大桥港优势、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紧紧抓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契机,既注重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又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实现我市造船及重大装备业的经济规模化、技术现代化和结构合理化。
过调整结构,择优扶强,强化科技,夯实基础,提高我市船舶制造业整体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过提升一批、引进一批、合作一批船舶配套企业,做大我市船舶配套市场,拓展延伸船舶产业链条;过吸引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投资落户,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的中小型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我市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在长江入海口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船舶、配套产业及重大装备制造修理服务基地。
(二)主要目标
到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海洋工程和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产业园初步成型,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较大发展。
1.船舶产业实现平稳增长。船舶修造业到年形成造船能力10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配套企业数达到30家以上,形成多个千万元以上企业,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实现产值超150亿元。
2.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海工平台、LPG船、LPG液罐、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等主流产品研发制造能力逐步增强,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船舶配套产业链延伸。在现有船舶配套企业巩固壮大基础上,逐渐向高附加值、核心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培育一批辅机类、甲板机械类、舾装件类等主要船用设备生产企业,使之成为、、上海地区大型造船企业的配套产品供货商。
4.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形成。拓展船舶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船舶配套企业进区,初步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船舶配套企业集群。
5.重大装备产业较大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新引进2~3个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正式落户建设,发展形成一批为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配套的“专、精、特”中小型企业,初步形成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超2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在国家和省出台的船舶产业、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我市船舶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实际情况,力争从金融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着力加快船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着力推进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引进落户和建设投产,夯实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促进重大装备制造业有较大发展。
(一)调整拓宽规划范围。年编制的《市船舶工业园总体规划》确定我市船舶工业园范围为:自三条港至,北至公路,长约18.3公里,总用地面积35.8平方公里。目前根据我市船舶工业发展需要,重新编制了《港海港区总体规划》,现经国家交部专家审查过,新规划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向东、西沿伸,分别进行以下调整:一是向西沿伸新增三条港以西至保护区3.7公里岸线规划为大桥物流区,新增陆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形成码头岸线1515米。二是向东沿伸新增东侧3.5公里岸线,位于围垦区新增陆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发展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制造以及布置用泊位。调整后的船舶工业园岸线总长为25.5公里,总用地面积为56.8平方公里。
(二)大力调优空间布局。一是东侧保护区至三条港区域。主要发展豪华游艇、钓鱼船等娱乐休闲用船舶,针对高端人群休闲要求,形成特色船舶制造集群。二是三条港至区域。按照市船舶工业园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确定的功能定位,在确保现有散装货轮、集装箱船等大众化船舶制造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油轮、化学品船、挖泥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种船舶及船舶分段、大型钢结构制件制造,同时在北支航道整治建设的基础上,拓展船舶修理业务,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船舶和大型钢结构制造及船舶修理基地。三是至围垦区域。按照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港海港区总体规划》等确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要求,突出发展海洋工程产品制造及修理、大型液化石油气船(LPG)和石油钻井设备、大型油轮修理、风电成套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项目,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结合存量调整,扶持现有企业做精做强,努力打造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于一体,特色明显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高精尖船舶及重大装备修造基地。四是沿海区域。根据发展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煤化工和石油煤炭商业储备基地的规划,重点引进生产石化产业储运、炼制、裂解等所需成套设备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积极打造沿海石化重装设备制造基地。五是沿海船舶及重大装备配套区域。以东侧保护区至围垦区二道堤后方陆域及滨海工业集中区为主体,发展船用齿轮箱、锚链、泵类、灯具、救生设备、低压电器、船用辅机、发电机、甲板机械、传动装置、主配电板、信导航仪器等船舶配套企业;发展高强度钻头、大型滚压机配套轴承、兆瓦级风机系列轴承、石化、煤化工容器锻铸件等重大装备配套企业;建设形成船舶配套产品配送中心及船舶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形成较大规模的配套装备设计、制造和配送服务基地。
(三)稳步推进船舶制造业发展。一是努力增加订单。造船订单是化解系统风险,确保船舶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在确保现有手持订单不流失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国家扩大内需船舶市场需求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国内远洋船舶及长江内河船舶订单。利用融入上海都市经济圈的契机,与上海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集团加强合作,借用其更高层次接船平台,争取获得配套船舶生产订单。二是防止系统内耗。及时、全面地了解船舶行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信息,分析行业运行动态,加强行业运行调度,防止内部恶性竞争出现。三是优化产品结构。依托海工和重工等骨干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首先,稳定发展传统产品。以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为重点,加强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品牌化、批量化。其次,积极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海工的海洋工程制品、重工的LPG船、LPG液罐和宏强重工的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海工产品制造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力争建成世界性海洋工程制造基地。推动其它船舶企业积极进行产品转型,向远洋渔船、高速客滚轮、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和工程船舶等高端船型转化,实现船舶产品的错位发展。四是规划整合岸线资源。对惠萍镇三条港以西、以东的尚未使用的岸线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尽快完成规划修编和土地用途调整工作,营造企业落户进驻的良好环境。
(四)突出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坚持集约化发展原则,合理选择我市船舶配套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船舶工业园长江二道堤至公路约25平方公里区域和滨海工业园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形成船舶配套工业区;坚持服务船舶修造业原则,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改造提升传统产品,积极培育高端产品,提高本地化船用设备装船率。一是大力扶持我市数控切割机、螺旋桨、高压油泵、焊条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配套产品,着力点应放在提高质量、档次和水平上,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把这些产品作为提高本地产品装船率的重点产品,培育出几个全国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二是鼓励主配电板、阀门、船用电缆、救生消防设备、灯具、船用小五金、燃油锅炉、气锅炉、油水分离器、船用各类卫厨设备器具、海水淡化装置等产品发展,积极推进专业化协作,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技术进步,充分依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校及研究所,如科技大学、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等单位,过技术合作、企业引进等形式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配套产品。如船用发电机组、透平增压器、联轴节、曲轴等动力装置,锚泊机械、操舵机械、起重机械等甲板机械,磁罗经,陀螺罗经,自动操舵仪,电磁计程仪,水压计程仪,测深仪,集控操纵台,机舱自动化设备火灾报警器及CO2灭火系统等船用仪器仪表。四是积极推进船舶配套产品配送中心及船舶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过吸引外地船舶配套企业在我市建立产品服务配送中心,提升我市船舶配套率水平,促进本地船舶配套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建设船舶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及时了解掌握先进技术,提升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技术水平。
(五)逐步壮大重大装备产业。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先行在开工建设重大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在沿海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在,近期过引进四川宏华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石油钻井设备制造为突破口,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大力推进海上、陆地钻井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研发制造。过引进大型风电设备制造商,以风电设备成套制造为切入点,围绕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技术要求,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制造。在沿海,重点引进为石化产业配套的重大装备生产企业,先发展输送液化储运等大型成套设备,推进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制造,积极吸引相关重大企业集团考察洽谈,争取落户投资;远期力争吸引生产大型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关键泵阀、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石化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形成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同时注重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配套生产。
四、对策措施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扶持,促进稳定发展。从融资、财政、土地和税收等多方面加大对船舶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采取“政府支持、银行配合、企业”的形式,由长江船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建立船舶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专门机构;贯彻落实好《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点办法》,实施在建船舶抵押贷款;研究制订江海码头等在建项目建设过程中抵押贷款;鼓励国内外船东、船舶企业、钢铁企业、金融业等上下游企业开展投资战略合作,协同发展;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对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优先安排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用地;支持船舶工业的出口,优先安排船舶企业出口退税;用好用足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进口设备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产设备抵扣新增所得税,实行新产品开发所得税优惠、研发经费和研发装备计入管理费用,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免征所得税,技术开发中试设备加速折旧等。
(二)调优船舶行业投资导向,提升整体竞争力。调整船舶行业投资方向,严格控制技术落后的小造船项目,优先扶持技术含量高的海洋工程设备、特种船舶制造等项目,推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支持海工基地、重工等一批骨干造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船舶生产企业为骨干企业进行协作配套。过引进外资、民资和争取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等方式,多渠道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加快推进适应现代造船技术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技术改造,提高我市造船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过鲜明的投资导向推动造船企业加快实施现代化造船模式。
(三)推进船舶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市船舶工业设计、制造工艺相对落后的状况,引导企业与高水平科研院校对接,如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院、中船九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过积极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自我研发能力,加快海工装备设计、新船型开发和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步伐,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产、学、研,支持造船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型企业;推进企业积极与国内外设计公司合资合作,组建合资设计公司,引进产品开发和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船舶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共用技术平台,加快技术升级。
(四)提升船舶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学习、移植、消化、吸收欧、日、韩等船舶工业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企业按照现代造船模式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实现造船技术和管理技术共同提高。鼓励引进、吸收、应用国外成熟设计系统,以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物流为主要抓手,推进设计、工艺、制造信息集成,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水平。降低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提高现有设施利用效率,扩大存量资产生产能力。
(五)推动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好船舶配套产业基地。注重于引进一批船舶用辅机、发电机、甲板机械、传动装置、主配电板、信导航仪器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配套项目,以及船用泵类、灯具、救生设备、低压电器、法兰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配套项目,形成船舶制造与船舶配套相互协同,本地配件市场与全国船舶产业相互对接的船舶制造工业体系。鼓励、引导一些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生产能力弱的船舶修造企业,转移投资方向,积极加入到发展船舶配套业的行列;已有一定基础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建立与市场影响力大的重点造船企业间的多方合作机制以及与其它配套企业间的发展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船舶配套产品本土设备装船率和竞争力。推动企业“借力发展”,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相关产品的牵头企业结盟,成为其配套企业,或者成为主要配套产品的协作企业,使自己的产品进入某产品集成系统(模块)中去,参与到打包、总成销售中去。
(六)加快船舶产业基础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大力推进长江北支航道建设,在年上半年完成北支全航道航标设置,在恢复北支全航道1000吨级航能力的基础上,维护北支段航道万吨级航能力稳定;研究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航等级,采用科学可行的技术手段,联动开放,拓宽全航道航能力,到年底达到5000吨级航能力,远期达到万吨级航水平;进一步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协调解决好资金、用地、用电等困难和矛盾,全力推进长江二道防汛堤和“一横五纵”道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供水东延工程、电网改造、污水处理等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长江口北支下口开挖港池工程,拓展我市深水岸线,延伸园区发展空间,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条件。
(七)提高重大装备项目实施力度,做大做强装备产业。以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壮大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大力推进已有的重大装备项目做大做强,快速发展;把握在手的重大装备投资项目,部门联手,上下联动,确保项目不流失,力争项目快速投资建设;进一步宣传发挥我市江海优势和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的同城优势,有针对性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国际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到我市投资落户;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过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或推进市内重点企业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直接对接,加快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的引入,促使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整合和机制创新,培育新生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重点产品开发的服务与跟踪,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对于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进行沟协调,协助企业做好项目验收、新产品鉴定等工作。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重大装备制造业土地、资金支持。
(八)健全完善港口安全管理系统,打造优良发展环境。根据我市船舶企业发展现状,组织海事、安监等相关单位建立健全港口安全管理系统,完善领导机制,检查机制以及考评奖惩机制,明确责任,把安全管理负责制落实到位。保障水上打捞船、搜救船、拖轮及各类港口安全配套设备到位,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一般事故,避免发生责任事故,全力打造安全和谐的港口安全生产环境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船舶及重大装备产业调整和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船舶办),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调整和振兴目标的如期实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指定专人,建立协调响应制度。
(二)深化规划衔接。将船舶及重大装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根据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要求,深化与国家、省、市规划的衔接,争取更多的船舶及配套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省扩大内需计划的盘子,引导和促进船舶和重大装备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创新招商手段,加大招商力度,注重面向大型、高端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和重大装备制造集团有针对性地招商,瞄准国内最大的几个船舶及重工制造集团,如中船集团、沪东重机、上海外高桥造船、四川宏华、中国二重等,过引进重特大项目促进船舶和重大装备产业发展。
(四)优化服务环境。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重大项目,各部门单位要跟据国家和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给予财税支持,优先安排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供给,为企业发展营造成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同时,各部门要由领导牵头,指派专人负责,积极向上沟,对口落实,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各项手续,为企业发展营造成一个更优的软环境。
(五)有序做大配套。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壮大船舶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首先,要继续做大优势产品,推进船舶推进器和申港船舶螺旋桨有限公司更快发展,确保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处于上游;其次,要重点发展甲板机械,因为产品笨大重,在船舶企业附近生产有较大优势;同时积极发展柴油机二、三轮配套,因为随着我国低速机、中速机整机规模的发展,配套零部件生产有较大缺口,我市又有泵类、轴承等生产基础,可以逐渐做大;过引进高技术企业及与科研机构合作,逐步发展舱室设备、船用导航信自动化设备、海洋工程配套等高附加值船用配套产品。同时推进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迅速发展壮大一批“精、特、优、专”的中小型配套企业。
(六)强化人才支撑。市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着力加强船舶及重大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高、中、低多层次人才体系。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从各地船舶研究所、船舶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研究中心、高等院校选聘一批高、精、尖人才,创造宽松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高级技工进的来、留得住。二是注重职业技术工人培训。充分发挥我市成人教育优势,加强企业与高、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合作,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素质。
(七)发挥协会作用。发挥现有船舶和海洋工程商会和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以及装备制造业协会的资源,鼓励我市入驻船舶企业加入。积极推进我市船舶、重大装备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统计、专家咨询、综合协调、维护企业权益和行业公平竞争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政府的助手、当好企业的参谋,促使船舶和重大装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