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力能源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近年来,随着电厂的开工建设、林洋新能源光伏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龙源、华能风电项目的竣工投运等,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年电力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6.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2.3%。总体上看,我市电力能源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快。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年电力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4.9亿元,2007年完成29.5亿元,增长98%,年完成66.8亿元,增长126.4%,远远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幅。至年电力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4.9%、7.1%和12.3%,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产业覆盖面广。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基础扎实,发展较为全面。电源点建设方面:电厂一期工程4×66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将于年底前全部投运;龙源10.2万千瓦、华能一期9.15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在年先后竣工投运;化工园天楹环保0.75万千瓦垃圾发电机组已于年3月正式并网发电。新能源产业方面:光伏装备企业林洋新能源从硅片生产、太阳能组件和电池到集成系统,已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风力发电装备有东泰电工,生产2兆瓦级玻璃钢碳纤维风机叶片;核电装备企业神阀门,生产核电阀门。传统发电设备方面:吉泰电工生产汽轮发电机大锥环和绝缘紧固件;盛源燃气生产燃气发电机组。高效能量转换和储存方面有海四达电源公司。输变电设备方面有汉之源、琦州电气和中力开关等企业。节能产品方面有生产LED半导体节能灯的众恒源科技公司。
3.重点企业规模大。林洋新能源在光伏领域排名全国第五、全省第三,拥有12条产能36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300兆瓦硅片生产线,年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排市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制造业十强企业首位。电厂一期工程(4×660MW)总投资108亿元,投运后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二期(2×1000MW)和三期(2×1000MW)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4.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我市的林洋新能源、神阀门、海四达电源等电力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林洋太阳能电池Solarfun品牌已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知名品牌;神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承担核级阀门国产化任务的企业,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应用于秦山核电一、二、三期和连云港核电工程,行业排名国内前三、全省第一;东泰电工生产的2兆瓦碳纤维风机叶片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一定的规模、技术和比较优势,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一是企业总数不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业支柱作用尚不明显;二是产业链不长,产品前延后伸研究开发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研发经费投入不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三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我市电力能源产业虽然门类较广,但各门类企业数量不多,尚未形成规模化。
(三)发展环境
随着全社会对能源产业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电力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总体上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从宏观环境看: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方针,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有利于加快我市电力能源产业重大项目报批和建设进度。而国家和省关于振兴新能源产业措施的出台给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我市新能源产业带来转型升级的绝佳机会。从区位条件看:我市,区位优势独特,沪崇大道的开工建设将使我市全面进入桥港经济发展时代。同时,我市拥有较长的沿江、沿海岸线资源,港口资源丰富,要素供给充足,具有发展电力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产业基础看:我市电力能源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尤其在光伏产业领域起点高、规模大、技术优势明显。电厂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也使我市在电力能源供应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为电力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总体方向,抢抓国家、省调整和振兴电力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依托、紧临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提升电力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集约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产业延伸,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产业群,壮大企业规模,把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省级特色光伏产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
年,全市电力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到年,全市电力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电力能源产业集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1.打造一大能源基地。以电厂为龙头,加快沿海风电项目建设,动2000万吨原煤中转工程,把吕四港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2.建设两大特色产业园。在开发区以林洋新能源为龙头,建设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在工业园建设电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和发展输变电配套设备、传统发电设备和节能设备。
3.培育十大电力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1~10亿元企业8个,10~50亿元企业1个,超100亿元企业1个。形成以超10亿元企业为龙头,亿元企业为基础的电力能源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新能源产业
1.传统能源产业
(1)火力发电。在电厂一期工程(4×660MW)年底前全部投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工程(2×1000MW)可研编制、立项报批等有关基础工作,争取年开工建设,并做好三期工程(2×1000MW)有关前期工作。
(2)热电联产。做好精细化工园热电联产项目报批和开工建设工作,争取年前竣工投运,确保化工园用热需求。
(3)原煤中转工程。建设2000万吨原煤中转、储运中心,保障电煤供应,发展煤化工产业。
2.风力发电。做好华能风电二期工程的申报立项和开工建设工作,争取年竣工投运。做好大唐风电工程开工准备工作,落实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主体,做好一期工程(30万千瓦)立项报批和开工准备工作。
3.生物质能发电。研究桔杆发电项目配套政策,落实投资主体和建设地点,争取年前开工建设。
4.光伏产业
以建成省级特色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建设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集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推广光伏发电并网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1)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基础材料和装备、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光伏照明产品产业链。研究开发大面积超薄硅片、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以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重点发展高转化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组件、薄膜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以及太阳能光伏系统所需的逆变器、控制器、跟踪器。
(2)建立光伏产业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攻坚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
(3)实施光伏并网试点示范项目。重点推广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和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效应,拓展市场空间。
(二)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1.核电、风电设备:以核电阀门为重点,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核电阀门国产化进程。扩大2兆瓦级玻璃钢碳纤维风机叶片生产规模,研发3.0、3.6兆瓦级玻璃钢碳纤维风机叶片产品,力争建成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玻璃钢碳纤维风机叶片生产基地。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和储存设备:过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双极板材料及制造技术及氢燃料电池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泡沫镍动力型电池、地铁电池、航空电池极板、数字电台配套氢镍和锂离子蓄电池组、锂离子动力型电池等。
3.传统发电设备:加快高效清洁节能发电装备生产,发展660MW级汽轮发电机缠绕玻璃钢大锥环和大型汽轮发电机特种绝缘紧固件,开发2MW~6MW系列大功率燃气发电机组。
4.输变电成套设备和节能产品: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高效节能陶瓷变压器、智能电网配套设备和电气绝缘、断路器、互感器等。发展变频调速节电设备以及LED、LVD等节能照明设备。
四、对策措施
(一)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扶持电力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电力能源产业支持力度。对扶持的重点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在用地指标、要素配给等方面优先支持。对新落户的电力能源产业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在有关规费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省专项资金补助,并给予地方配套。
(二)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我市规划重点发展的电力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引进风险投资企业,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对我市电力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抓住国内股市即将设立创业板和IPO重的契机,优先支持符合调整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国内上市,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力争在3年内不少于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强化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外同行业知名公司或组织相关企业与其合资、合作,根据园区布局,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电力能源企业落户我市。在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着重做好太阳能电池前延后伸产品开发、引进工作,拉长产业链。重点引进风力发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生产企业。在电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对我市电力能源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重大提升作用的项目。同时加强对外项目合作,重点掌握先进产品核心技术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
(四)加大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选择一批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联合攻关,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注重技术成果保护,促进企业在技术进步中创新壮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质量振兴工程,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大政府对创牌工作的扶持鼓励力度,力争在3年内创建3~5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电力能源产业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