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五统筹”的重要思想,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环境立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的追赶跨越发展战略、率先在全省丘陵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
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待遇,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初步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县城建成区面积每年扩大1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38%,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0万人。
—城乡产业发展协调。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结构调整为17:53:30。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9年基础教育,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对象集中供养率5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重点建制镇以上联网;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建制镇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推广面达到33%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区、县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基本成形。
二、主要任务
(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市和安居、射洪、蓬溪、大英县域城镇的中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二级县域中心城镇为极点,三级重点中心城镇为支撑,其他四级建制镇为基础,乡集镇为补充,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联系紧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体系。
2.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市城区)—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建制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区、县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重点建制镇综合改革,推进重点建制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制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健全城镇体系架构,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实现市区县发展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增强全市整体实力。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根据交通区位特点、文化旅游、自然风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突破三产业,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中药材、茶叶等现代种植业,发展优质生猪、优质肉牛和商品家禽等现代畜牧业;依托山、江、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2.按照区域集聚、产业延伸、服务配套的产业集群化要求,做强做大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电配套、制药业五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培植引进发展微电子、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总量。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产业。
3.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发展培植区域经济带。以涪江流域和成南高速公路为主轴,发展沿江沿线经济带和城镇群,形成集工业生产和生态环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组团式经济集群,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太和(纺织、轻化工、商贸)、金华(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柳树(食品、建材)、蓬莱(盐化工、纺织、机械配套、旅游)、隆盛(石化、农副产品加工)、回马(化工、饲料、塑料、兽药、纸业、建材)、红江(丝绸、蔬菜加工)、新桥(机电产业集群)等集镇。
4.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县城和集镇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建设,在“十一五”,沿涪江25个集镇和郪江沿岸的蓬莱、隆盛,琼江沿岸的安居、东禅,芝溪河的赤城、下东等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十一五”后期到“十二五”初,在柳树、新桥、安居等重点集镇建立医疗及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
(五)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实现11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区(县)、镇(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六)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逐步推广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五保户”供养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七)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重点建制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年,基础义务教育力争有2个以上区县成为全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初中三年直升率达到90%,力争全市60%以上的乡镇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到**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市每十万人口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8000人以上。支持市内高等学校做大做强,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到**办学,全市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达到12年以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基本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教育一体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基本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到**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市卫生事业总体水平和县域卫生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实施高速骨架工程、干线畅通工程、通乡通村工程等三大交通工程,以市城区为中心,建成310公里的“一环六射”木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市区县的内环、中环、外环“三个环形”及“三横四纵”的干线公路网络;通村通乡水泥路和油路比例达到100%。实施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市城区每年的城市建设投入保持在5亿元左右,各区县县城建设投入平均保持在1亿元左右。实施乡镇和新村建设工程,以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15个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市村镇建设年均投资达到8亿元,累计新建改造街道200条,新增村镇街道50公里,新建和改造市场20个,新增农民新村200个,新增住宅面积850万平方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市农村地表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九)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特征出发,编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统筹城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同时,要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
(十)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逐步消除乡镇债务,杜绝出现新的债务。
(十一)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对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准入条件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和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对外地符合政策迁入**市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及义务。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对市城区、区县政府所在地和重点建制镇规划区及市、区(县)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已集中改建的农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征用或市和区(县)政府依法确认为国有土地后,可以直接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镇(乡),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逐步规范城乡税制。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和区(县)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全市选择船山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的试点,由船山区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