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范文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

理论界专家认为;“和谐社会”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

(1)“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3)“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

(4)“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着力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弱势群体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对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

1、受教育者获得教育机会不平等。表现在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而扩大,呈现出倒金字塔状的格局。《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城镇已普及了初中、小学教育,而农村儿童入学率不足95%,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这一数字的省、市达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不足50%。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另据上海教育科学院有关专家测算,2001、2002年,适龄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占75%和76.6%,有7个省区在60%以下。虽然小学入学率达到99%,但毕业率仅为89%左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但毕业率仅有76%左右。据测算,每年全国约有100万儿童没有入学,200万儿童未能完成6年小学教育。高中阶段城乡差距又被拉大,从初中升高中的比率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2004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以上。在全国31个省区中,当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高等教育阶段,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对北京某一著名高校2000多名学生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中,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只有17.7%来自农村。也就是说城乡比例为82.3:17.7,近似值为80:20,而我国城乡人口比例是20:80,也就是说占总人口20%的城镇人口,享受了80%的高等教育机会。这种不平等,是政策倾斜的结果,集中反映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以清华大学为例,在迄今为止二十多年间,它投放在北京的招生计划超过苏、皖、鄂、川4省的总和。2002年,在北京招生占招生总数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招生分数线也相差十分悬殊,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一般高校的分数,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1998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中专录取分数线是这样划的,城市376分,农村532分,相差竟达156分。

2、教育资源不平等。(1)资金投入不平等。各教育阶段,各级政府都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有限的重点学校,南京一所普通中学要求拨款13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其邻近的一所重点中学却可以得到1000万元现代化工程改造拨款,而有些县全部教育拨款还不足100万元。(2)享受的群体不平等。据对北京、重庆等十城市的一项调查,在北京市,占总人口数不超过10%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升入重点中学的比率达57.3%。而某经济大省财政厅与省城某知名中学达成的协议更反映了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该中学每接收一名该厅官员的子女,就可多得数万元教育经费。(3)享受的师资不平等。在大城市,教师人才济济,当一所重点中学出现一位教师岗位空缺时,会有成百上千名大学生前去应聘,这其中不乏有博士、硕士毕业生;而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湖北省蕲县一年就流失教师800余名,有些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受财政经济状况的限制,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去从教。许多地方挑大梁的仍然是没有受过中专以上学历教育、由过去的民办教师转正的老师去承担,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4)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当城市中小学生普遍走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化教育设施时,还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学生在低矮、阴暗、潮湿、简陋的危房中苦苦就读。当城市一些单位的职工子女无忧无虑地乘坐单位班车往返就学时;许多贫困农村的孩子却要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往返十几公里奔波于就学之路。

3、师资待遇的不平等。城市可拿出几十万元招聘中小学校长,而农村小学校长平均工资不会超过千元。当前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收入达到二千元左右,而农村教师却只有数百元。而且农村教师工资还常常被拖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引述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截止2002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27亿元,涉及24个省区;其中2002年1-4月新欠14.6亿元,涉及21个省区。虽然近年情况有所改观,但问题还远没有彻底解决。

4、学历文凭的不平等。现在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五花八门,都能发文凭;外国留学、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形式多样,而取得的文凭在社会上的作用是一样,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与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工资标准相同。这就出现了800分上本科,400分也能上本科;500分上专科,200分也能上专科的局面。同等学历含金量却有很大不同。

5、就业的不平等。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没有受到大专以上教育,城市就业大门对他们关闭,他们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进城打工,干最脏、最累甚至危险的活,拿极低的收入,还经常受到歧视。即使上了大学、受到良好教育,也不能平等就业,如受户口、粮食关系的限制,北京市

七、八年前就不接收外地普通高校学生,济南、青岛两市也相继出台了拒绝接收本市以外生源的专科生政策规定,或接收此类毕业生要交纳相当数量的城市增容费,最高可达十几万元。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家庭、社会的关系资源,就业情况比城市只有一般表现的大学毕业生差得多

二、产生教育不公的原因

造成当前教育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造成的主观因素。

1、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在拉大,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全国还有5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不去,教育发展也明显受到制约。

2、教育观念的差异。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又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观念,认为:“现在就业这样难,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早下学、早赚钱”。一些地方政府特别基层政府认为投资教育不如投在其它方面收效明显,不愿把资金投到教育领域。

3、政策不公。有人形容:“教育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改革最后一块堡垒”,不无道理。教育发展的许多方面还受计划体制的制约,投资、编制、招生、考试设置、收费标准等由上级决定,学校在许多方面没有主导权和自主权。教育部直属高校每生拨款数额是地方院校得到地方政府拨款数额的2.5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课题绝大多数投在所谓的重点大学,高校之间存在不平等竞争。招生计划的分配更是集中向城市倾斜,直接造成城乡升学比例的巨大差异。高校布局更不合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密集,而人口是北京、上海若干倍的山东、河南两省高校数量要少很多。这更反映了政府愿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大城市,造成地区间的不平衡。

三、教育不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1、对小康社会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小康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建设,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设。而占人口总量80%的农村人口实现不了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小康社会。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层次不高是重要原因。

2、教育不公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合理,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有些矛盾呈激化趋势。

3、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有无自由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敏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动态开放的社会稳定机制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教育不公直接影响上述五项机制的建设。只有扫除教育领域中各种不平等状况,才有可能有效调节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关系,拉近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教育不公还会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影响。如教育不公,造成很多农村青少年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引发对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满;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对立;一些特权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利益,引发群众对腐败的不满;一些青少年辍学后,无所事事,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

四、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消除教育不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又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需要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从自身着手,解决有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更应尽早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从源头上、政策上解决消除教育不平等,大力发展教育。首先,要改革计划体制下对教育领域的种种管理办法,如学校设置、投资方面、招生名额分配等,都要逐步趋向合理。其次,地方政府要打破地域界限,取消对学生就学、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如借读费、赞助费、城市增容费等,让适龄青少年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就学、就业。再次,真正让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保证校长法人地位,因人、因地而异自主办学。第四,动员社会力量办学,调动社会各阶层办学积极性,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2、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真正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比重。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定的比例保证资金到位,并随经济的增长逐渐扩大对教育的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应消除短视的观念,不能借口缺乏资金,减少对教育的投入。穷,也可办好教育,我们的邻国——朝鲜就是典型例子。在国际上,朝鲜是公认的穷国,它的免费教育,早在1959年、也就是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就全面实施,令普通民众无法想象的是: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流程的彻底免费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深刻反思。

3、努力发展经济,壮大教育的经济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城乡差距在拉大,边、远、老、少地区经济还十分落后,还有近50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这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做出了开发大西北的战略决策,加大了对大西北和边远省区的资金投入,这些地区应彻底抓住机遇把经济搞上去。近年国家又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近一半省区今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这必将对促进教育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子女教育。当前许多群众对教育不够重视,出现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一方面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束缚了许多人,造成了小学生毕业率徘徊在90%左右,初中生缀学率上升至30%左右。另一方面,连续几年农民增收缓慢,高校学费十年上涨了100倍,种十亩地养不起一个大学生,导致乡村出的大学生越多,经济反而越落后。要看到:办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各项体制改革会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公平、协调、竞争、保障机制会进一步确立,人们越来越要依靠知识、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