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电影影评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电影影评论文

电影现状

【内容提要】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而且早期关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电影的一些资本关系、创作关系也介绍得比较详细。某些程度上来讲,《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当初修史的时候所拥有的资料是唯一的,许多资料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是内地关于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凤新”(长城、凤凰、新联)的研究,因为是国有资本的关系,内地对其一直视之为己出,例如在1994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中,同样发表了李宁的《长城、凤凰、新联、银都公司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展望》一文。“长凤新”在香港电影市场中独特的定位和对早期电影市场的开拓,都极具意义,但更难得的是它是多年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市场间唯一的联系,使得这份血缘关系一直得以保持不断。

继续阅读

浅谈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

《金沙江文艺》2017年第8期

摘要:自媒体的兴盛改变了文学创作的传播环境,在引发信息传播和阅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给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自媒体平台上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和圈子化局限的弊端,而正统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平台,以专业性扩大影响力。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可以通过“兴”手法的运用,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文艺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文艺评论;趣味性;兴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大众的阅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代的文艺评论产生了影响。微信公众号动辄百万的阅读量不禁令人思考,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怎样发展?通过解析具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的得失,或许可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者们提供借鉴。对于文艺评论而言,自媒体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文艺评论者既需要深入了解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以适应新的文艺环境,又应该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艺术理想,进行专业而有趣味性的文艺评论。

一、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现状

一直以来,文艺评论的格局相对稳定:学院派评论和媒体文艺评论互为增补,学院派注重理论研究,媒体文艺评论则紧跟时代热点寓教于乐,两者亦庄亦谐共同促进着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文艺评论的格局被打破,文艺评论的对象、传播方式和评论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媒体,即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1]。其本质是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如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的出现和繁荣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形态,使得大众通过自媒体的平台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本身也在提供、分享并传播事实和新闻,是一种“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2]。这样的媒介催生了新的文艺评论形式和热潮,以“顾爷”“六神磊磊读金庸”等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文艺评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及引起的讨论热潮,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当下的文艺评论到底该如何发展。杨绛先生的去世所引发的自媒体平台上集体悼念活动和关注热潮,又为文艺评论的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在自媒体时就文艺评论的对象而言,评论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以往的文艺评论对象仅限于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而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对象逐渐扩大,无论是社会热点还是网络现象都被纳入文艺评论的范畴,通过文艺评论隐喻社会热点已然成为潮流。

就文艺评论的传播路径而言,不再限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微博、微信成为文艺评论传播最为热门的路径,这使得文艺评论更加具有大众化和实效性。再者,文艺评论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学院派和专业的文艺评论者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身份各异、背景不同的自媒体使用者也成为了文艺评论者。虽然队伍壮大,但是自媒体的零界限准入亦使得评论者良莠不齐。另外,文艺评论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受众对象增多,以往文艺评论的读者多为专业的研究者或者知识分子,但是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也开始接触并阅读文艺评论作品。二是受众的身份多元化。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还兼具传播者的身份。读者通过转发、点赞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文艺评论,成为了传播者和创作者。自媒体时代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微博、微信的繁荣。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碎片化、短小精炼、随时阅读和定向传播等特点,都给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统的文艺评论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专业的报纸、刊物还是媒体,无论是学院派评论家还是专业评论人,始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着文艺评论。同时正统的文艺评论也在积极主动地贴近时代,关注大众文艺热点引导大众对文艺作品的判断和理解。2013年《甄嬛传》大热,社会各界给予该剧极高的评价,包括演员、故事情节、礼仪细节及服饰等都广受称赞。但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陶东风的一篇《〈大长今〉比〈甄嬛传〉价值观更正确》则理智地点到剧中“比坏”的价值观问题,甄嬛“以恶制恶”的复仇行为看起来合情合理、大快人心,但毕竟有违以德报怨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3]。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可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在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也应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做出正确判断。随着多媒体、数字化和大众娱乐业的发展,大众对专业书刊的阅读量锐减,除了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文艺评论的文章很难进入大众的阅读视线。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局面。如果说微博大量的评论转发仅仅是碎片化阅读的一个缩影,那么知名微信公众号动辄十万以上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足以令人正视。

诚然,活跃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文章内容并非以文艺评论为主,但是2016年5月杨绛先生的去世所引发的朋友圈集体悼念,大量文章转发的现象却凸显了自媒体时代大众对于文艺评论的关注和需求。顺应这一热潮,众多专业的评论刊物已然加入了微信公众号的大军,通过每日推送文章大大提高了读者对文章的关注度。但是杨绛先生去世所引发的悼念热潮也同时暴露了微信等自媒体在传播文艺评论时的不足。首先,文章质量难以保证。微信公众号的零门槛准入,文章者的知识背景参差不齐,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都难以保证文章的质量。还以杨绛先生的悼念文章为例,在朋友圈和网络上热传的文章来源广泛,但是细究其内容除少数出自名家之手以外基本大同小异,选取的都是同样的几件小事,引用的是同样的几句名言,甚至还有人将网络热传的鸡汤句冠以杨绛先生之名误导大众。这样的文章与正规刊物经过筛选、多次评审、校对的文章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自媒体时代传播的文艺评论还需要更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引导。其次,“圈子化”严重局限,阅读、转发的数量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阅读量。除少数专业人士及文艺爱好者,普通读者很难完整阅读相对专业的文艺评论。自媒体本身的定向化特性已经保证了基本的阅读量,但是对于通过自媒体进行文艺评论的人来说,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也成为专业之外需要思考的命题。另外,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文艺评论大多以个人感悟为主,专业的理论分析较少,而且很多评论内容并不真实客观,阅读者也很难区分。尽管问题重重,但是仍然有些文艺评论者能与自媒体平台很好地结合,这可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提供一些借鉴。

继续阅读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实践

提要:本文尝试探讨了英语报刊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报刊课程的关系,阐述了英语报刊公选课的教学目的与原则,论述了基于“SIIIN”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英语报刊公选课教学实践表明,外语报刊运用得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提高跨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英语报刊课程;跨文化能力

1.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均把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王守仁2016:5)。外语教学已经发展至开展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新跨文化教学理念、创新跨文化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张红玲等2018:60)。外语报刊是方便快捷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与文化息息相关(Wilson1995:24)。报刊反映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动向,可以作为资源多样性的能力型教材。外语教学引入报刊亦早已有之。英语报刊运用得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掌握现代英语、拓宽知识视野,并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观点创新能力(徐锡华2009:16),进而提升他们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传播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刘琛2012:ii-iii)。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本文尝试将外语报刊教学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相结合,阐述报刊课程的跨文化教学,包括教学目的与原则、教学资源选用及教学活动设计,以此创新跨文化外语教育,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2.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报刊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为“跨文化教育不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而且是构成人文通识教育和思辨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孙有中,Ben-nett2017:2)。《指南》也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2016:6)。跨文化外语教育首先需要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化与交际的认识和了解,多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能够使用所学外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交际,学生还要增强文化批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了解跨文化语境中言语行为的感知过程,掌握跨文化综合表达能力(束定芳2013)。美国外语教育界为了提高自己国家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制定了21世纪外语5C学习标准,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区)”(陆效用2001:23-24)。5C标准把文化看作一个由主观、客观和行为三方互动的整体和系统,而不是文化知识和事实的总和,确定了文化教学的系统性和多层次性(陈白颖2016:70)。英语报刊课程对于跨文化教育具有很好的可及性和适用性。Bennett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culture-general)比具体文化知识(culture-specific)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原则和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即“文化地图拼装”能使学生有信心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沟通挑战(孙有中,Bennett2017:4-5)。在课堂教学层面,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多样。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绝不能随性发挥,而必须有指引原则,有设计规划,必须精心选择有利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跨文化学习材料(孙有中2016)。

报刊富含宝贵的“文化信息”,其中的文化词可以传递文化经历、知识、价值观、信仰、情感、态度等(Sanderson1999:2)。学生在英语报刊阅读中可以通过获取文化信息了解不同文化的动态,并进行文化比较,逐渐掌握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英语报刊阅读课实质上是将报刊视作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接触目的语文化了解世界,在语言学习中熟悉文化,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报刊课程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开展了研究。Mondaetal.(1988)发现,新闻阅读有助于激发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的热情。Kramsch(1996:185-189)专门讨论了如何利用《时代周刊》的文章进行教学,指出报刊资源“真实可靠”,但是不了解文化语境学习者就不能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不能真正提高文化能力。Akdemiretal.(2012)在交际法教学模式下探讨了外语口语教学使用新闻报纸的可行性,认为报纸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教学材料,但鉴于其文体特殊性(如标题通常并非完整句、助动词省略等),在教学之前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新闻内容。Doganayetal.(2013)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8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报刊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和英语语言能力,并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端木义万(2002)指出,报刊作为大众传媒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在广泛传播相关文化;报刊课程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养成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张红玲2007:VII-VIII)。外语报刊课程通过新闻、话题、专栏、特稿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多元社会文化现象,将具体文化知识学习和一般文化知识学习有机结合,通过讨论与分析报刊中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案例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原理和技巧,实现课堂知识传授与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培养。

3.英语报刊公选课的教学目的与原则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