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政治学科培育目标透析范文

院校政治学科培育目标透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政治学科培育目标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政治学科培育目标透析

政治学学科宏观培养目标

政治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社会科学,也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例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成本和收益分析,培养的是理性的“经济人”,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组织及其运行,培养的是具有集体意识和公共道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医学关注的是“生理人”,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人”,伦理学关注的是“道德人”,诸如此类,每一学科都与人的某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紧密相连,同理,每个人也是“政治人”。

①大到政权更迭、总统选举、议会组阁,小到村民自治、社区选举,生活处处皆政治。国家的组织及其管理、权力的运行及其规范、权利的设立及其保障、公平正义的法则及其维护、公民的道德及其素养,细细想来,那一项能摆脱政治的“有形之手”?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最能推进公益精神的当首推政治研究———对国民政府的各个系统以及他们利弊的研究,对自己国家的宪法、国家对外国的地位、利益、国家的贸易、防务,国家面临的不利因素,国家有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如何消除不利因素,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这样一些方面的研究。因此,如果有关政治的研究论文是公正、合理和适用的话,那它在所有的研究作品中就是最富有实用价值的”。

(一)培养人的内在品质与公共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就是人要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可以说,政治学创造和证实着对生活意义的阐释,通过参与政治,个人可以完善自身并推进公共的善,政治学乃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对于参与者而言,政治过程比政治结果更重要。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德怀特沃尔多所言:政治学不应当仅仅看成一种专业、一个学科,而言作为一项事业,“所假定的前提是,政治学是一种事业。在这种事业中,我们通过时间、经验和研究,获得了更多的关于政治的知识。”

(二)培养公共政治意识,参与政治生活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动物,离开政治,非神即兽。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政治的雅典,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广场政治”成为雅典公共政治生活发达的写照。雅典执政官伯里克里曾说:“在我们这里,每个人所关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最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是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实行共和政治的古罗马城邦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群。在古罗马人的语言中有这样的表述:“活者”就意味着“在人们中间”;“死去”就代表着“终止公共生活”。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人,要维护政府的管理、社会的公正、个体的权利等都需要理性的公民参与。总言之,政治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塑造从事公共事务的“政治人”。

(三)塑造公共理性,培养公民品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巨擘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以严密的逻辑和审慎的反思能力,探讨了治国理政中的规律性,他们从自然律(na-turelaw即自然法或自然理性)到社会律(Logos逻各斯)进行了全面探索,认为人类社会受最高的理性———自然法的制约,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的指导才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马克斯•韦伯就指出,大学课程培养的目标就在于“必须让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角色和承担的政治理智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自己懂得他们的追求和目标之间的本质,而且培养他们都能通过自如地驾驭责任来把握自己的人生问题。”可以说,政治学强调的公共理性是多元化、现代化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品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显性标志。(四)造就公共之善,培养政治品行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政治学的地位就已经确立,苏格拉底就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认为善源于知,恶则源于无知。人们只有具有了善的知识,才会有德性。因此,美德绝非天生,而是由后天的教育形成,人人皆可通过后天的教化获取美德。这样,人们发现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并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来贯彻它,就能培养出优良的公民,创造出优良的社会。主张有知识、有智慧的人贤德之士来实现“贤人治国”。在此基础之上,柏拉图惊世骇俗地提出:只有知识渊博、道德高洁之士才是“理智胜过激情”,才有资格执掌政权,治国理政,在他的《理想国》里皇帝的位子最好由哲学家来做更为合适。亚里多德更是主张政治学是“最高的善”,他提出:“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总之,政治学在改善个体精神气质、提升社会理性品质、推动公共价值构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高校政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政治学理论专业,从本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政治学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的50多所财经类院校中,普遍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但开设政治学专业的仅有10院校左右,拥有政治学硕士点的只有4所院校。政治学专业发展还存在校级与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步伐不稳定、受国家宏观政策及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措施影响、各高校负责人对政治学专业作用认识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我国政治学专业恢复的时间不长,政治学学科独立地位不强,学科建设五花八门、杂乱无序。有的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的归属于人文学院,有的归属于政法学院,有的归属于公共管理学院,有的归属于社会发展学院等等,不同学院的办学目标、学术研究重点、教学特长和优势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政治学的专业定位无法清晰、明确。许多高校对政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做简单地互相模仿、泛泛界定,过于笼统和宏观,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以我校为例,培养目标如下:1.宏观培养目标:该专业是以政治学理论及行政学的技术技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受到政治学理论、公共政策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公务员技能、社会调查与统计技能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现代政务和行政管理技能,熟悉我国政府体制结构、行政运行机制及现行政策法规,以及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具体培养目标:第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政治运行机制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二,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政治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第三,掌握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能熟练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协调、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第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外语读、写、说等方面达到全国统测四级以上水平,能够熟练阅读外文专业文献;第五,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办公自动化处理技能。第六,掌握专业论文、调研报告、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相关学科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一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极为相似,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专业痕迹,没有完全凸显政治学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学科优势,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建设亟待规范。

(二)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以我校政治学专业为例,本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六大部分:即:1.公共基础课:共15门,60学分;2.学科基础课:共10门,30学分;其中,必修课24学分,选修6学分(限三选二);3.专业主干课:共8门,22学分;4.专业选修课:共12门,24学分;5.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修满8学分;6.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13学分。共计,56门课程,2500学时,157学分。从22门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课程体系相对泛化、课程内容偏向理论化、课程专业特色不明显,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课程之间形成了过度交叉,课程体系设置的欠缺不利于政治学培养目标的明晰化和规范化。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离

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政治学专业培养目标所定位的“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显得难以实现。据统计,在政治学专业的已签约学生中间,只有5%进入党政机关,5%去了“三支一扶”的基层岗位,20%去了各类国企、70%去了其他各种岗位(包括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真正专业对口的同学仅有10%。政治学专业的现有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高度的不协调、不对称。对政治学专业“当官论”、“做公务员论”的狭隘理解严重误导了政治学的发展方向。政治学培养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性偏离了政治学的基本目标和长远利益,长此以往,大学岂不只能培养“财迷”和“官迷”?

建立健全政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实行模块化教学,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政治学模块要加强理论教学、加深理论层次、鼓励研究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政治学的理论研究,鼓励学生报考学术型硕士、博士。行政学模块要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公共事务的素养、技能和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三个课堂”(学校、社会、网络)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差异化学习”,即一部分通过理论学习和深造“向上走”,一部分通过实践锻炼“向下走”。

(二)因地制宜,以学校特色充实培养目标

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目标,走政治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是优化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校各专业就业率始终位于自治区前列,政治学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专业,必须依托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在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第二学位教育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走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相协调之路。

(三)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增强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人都去“北上广”,就业全选“公务员”,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会对政治学专业培养目标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容易形成政治学专业“不实惠”、“不吃香”的短视就业观和专业偏见,也不利于改变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因此,政治学专业面向基层单位培养人才的任务尤为迫切。

作者:吕峰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