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德育体系的建构范文

职校德育体系的建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德育体系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校德育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新构建

1.培养正确的德育环境观念是构建高职德育体系的重要条件。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虽然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育是灵魂和中坚,但要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不能把德育只当成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大德育环境观。

2.推进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探索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三贴近三服务”,积极推行高职教育“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从教学体系向学生思想素质体系的转变”,促进知行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2]。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德育质量的保障。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亦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3]就德育而言,教师的人格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不懂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工作往往不得要领,事倍功半,甚至引发逆反效果。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成为高素质、高学历、专家化的德育工作者。同时特别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知识内容的业务培训。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的几点再思考

1.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教育部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4]。要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我们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以及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切入事实—引发思考—提炼知识—拓展思维—走向实践”五环节并举的原则,强调厚德尚能,以德导能,以能强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纪律,完成基本理论与职业素质的结合。这种教育实现了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中提炼思想教育的“点”,铺成“面”,结成“网”,综合覆盖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支撑[5]。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大学生开发潜力、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成为增进学生情感交流、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我们注重将演讲比赛、社交礼仪训练与职业指导等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讲座、比赛、社团及科技文化节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义工爱心活动、社区卫生服务、千山知行大讲坛、企业调研等方式,注重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实践体验,强化主体认识,促进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升华。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德育的现实感和认同感。首先,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走向企业、农村、福利院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科技推广、公益服务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群及国家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得到提升。其次,学生受到新闻媒体、网络文化传播和积淀在人民大众心里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学生容易受到周围人们行为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和教育。高职院校应提倡高尚的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努力净化学生的思想文化环境,真正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营造爱祖国、爱社会、爱父母、爱人民的德育氛围。总之,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既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又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作者:叶朝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