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职业素质论文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
一、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意识上,高校部分有关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重视,管理人员把档案部门看成是机密重地,档案信息渠道越窄越好,认为只要能维持现状,不出大的问题即可。管理中大锅饭、吃皇粮的思想大量存在,能者多劳是很多领导的口头禅,“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管理思路成为档案行业内部人才流失、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和档案人员不愿进取的因素。人员技术素质上,档案工作队伍缺乏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全才”,观念及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大多数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意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技术知识层面上还不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素质。档案部门仅仅满足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档案工作人员普遍只适应手工管理方式,不了解也不想接触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知识。投入资源上,普遍存在投入较少的问题,档案部门软硬件很难获得大规模提升,人员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高校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设备无法到位,全校各组成部门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不够。在档案管理人员的来源和使用方面,档案部门成了解决教师人才引进家属和学校教职工转岗及冗员的部门,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普及难以实现。
(一)全面了解档案管理
充分认识到档案是无形资产,在高校的全盘工作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把档案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高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能充分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感,取得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促进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完成档案工作。
(二)建立激励机制
把干多干少、能力高低与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职称评定、年终评比、提拔使用和福利待遇切实地相互联系起来,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制度化。
(三)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档案行业队伍建设的速度,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加强现有档案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培训,使每一位档案工作者懂得必备的档案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具有适应信息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和驾驭信息资源的整体素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拔中青年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委托培养,切实提高现代化管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四)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改变、管理模式的改进、业务素养与技术技能的提高是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保证。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有特殊的要求,必须树立依靠人才的思想,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技术保障为手段。
首先,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较高的政治水平。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档案法》、《保密法》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不为名利、敬业爱岗、甘于寂寞、埋头苦干、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奉献精神。
其次,加强高校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能不断丰富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高校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在信息时代,要用科学的手段,深入研究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把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应用到档案工作中,用现代化管理理念驾驭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再次,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高校档案资源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原生信息源需要得到深入广泛地开发和利用,高校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应该在管理模式和方式上进行变革。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每个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内涵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其内涵不仅是实物对象,其手段不是简单的手工操作计算机化,其目标也不是单纯的档案知识馆藏化,而是要用科学先进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方法,更加全面、方便、简洁地服务高校教职工,从而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
三、总结
高校档案信息化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改变高校档案资源的积累过程、存储介质、保存形态、检索手段、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和阶段。高校档案信息化是新事物,将打破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模式,更加注重复合型的素质要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由传统档案管理者向现代档案信息管理者转变,具备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综合职业素质。
作者:彭利华陈永强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二)
一、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定位
1.1道德素质的定位
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是以服务为主体的机构,图书馆员必须以读者需要为己任,热爱读者,尊重读者,把文献信息和读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读者至上、服务育人”的理念,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可以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衡量其职业素质的基本准绳,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才能做到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1.2业务素质的定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知识之间交叉融合,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出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图书馆服务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往往一个问题涉及几门学科,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是掌握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1.2.1图书情报学知识
图书情报学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学科,是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员只有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图书情报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完成文献信息的采集、分编、加工、流通和馆藏等工作。
1.2.2网络技术知识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载体,因特网已经成为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基础,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目前使用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软件都是新一代Libsys4.0,已经全面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网络化。因此,图书馆员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时代,传统的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只能简单地使用计算机,还要学习掌握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利用网上强大的搜索引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为各个层次的读者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
1.2.3外语表达和读写能力
当今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已经是一个多语种的集合,外文信息占据了网络信息的绝大部分,其中英文信息资源又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如果图书馆员英语能力欠缺的话,将无法利用网络上的英文信息,馆员本身也就失去了信息传播利用的中介作用。随着近年一些高校对图书馆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图书馆纷纷购买大量的外文信息载体以及数据库资料。因此,图书馆员要为读者提供国外文献,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就离不开英文的检索、下载、浏览等工作,这是以扎实的外语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外语的表达和读写能力,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外文馆藏资源,同时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条件及时跟踪和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广大读者利用外文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升的基本方法
2.1通过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提高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养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工作的软件基础,图书馆员只有主动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理论学习,遵守道德准则,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只有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坚持“个人”和“社会”的融合,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自觉提高思想修养和爱岗敬业的觉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图书馆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不为名利所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努力打造专业型人才
2.2.1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业务知识的掌握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各项基本技能,是对图书馆员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知识包括图书情报学、图书馆学、计算机学、外语等相关基础学科,这是现代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大多数高校又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校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发挥本校的专业特长。高校图书馆员要熟悉本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动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强化计算机、外语等关系紧密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一专多能。要加强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人才的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升其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2.2.2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
学术交流活动是图书馆员进行思想交流、获取最新科研信息的理想场所。高等院校应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员应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以了解最新科研动向。高等院校应定期组织图书馆员参加图书馆界的各类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把研究“请进来”,让成果“走出去”,为图书馆员的业务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高等院校应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促进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图书馆员参与科研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以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2.2.3大力开展课题研究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工作任务和实际条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要设立图书馆科研项目基金,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参与课题研究,既是对职业素质的锻炼,也是对职业素质的挑战,同时,课题研究也是业务创新的途径之一。图书馆员业务能力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增强图书馆员解决日常工作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争取省级和校级的一些科研课题,以适应未来信息时展的需要。
2.3通过岗位转换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采集、编目、流通、阅览、咨询等各项工作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应胜任多种角色。但是,有的图书馆员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造成部分图书馆员缺乏对业务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部分图书馆员只胜任本职业务、不了解其他岗位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实行馆内岗位轮换制,定期轮换图书馆员的工作岗位,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信息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馆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高水准、全方位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以便适应信息化、多元化的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慧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
(三)
一、提高业务素质
1.1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首先根据护生情况制订切实可行、详细的带教计划歹日出条目制成表格逐条完成带教任务。我们结合病房收治患者的特点采用每班提问海周1次科室业务小讲座海月1次护理查房、院级大讲座出科进行考试的形式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1.2培训护理操作技能及急救技能。在为患者操作前先根据操作流程给护生示范并讲解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模拟演练,熟练后对患者操作。如有失败给予安慰、鼓励指出失误原因捉进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制订带教计划时就分配给每个科室两项技术操作,作为护生出科考试内容,以强化、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技能是护生的薄弱环节从加强急危重患者基础知识、急救专科知识的培训入手提高护生急救知识的储备从急救意识、观察预见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强化培训为护生的急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增强护生的应急能力科室每月还组织1次应急演练,以培训护生贫床应急能力。
1.3士音养观察及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入科后安排每名护生分管4田名患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所管患者制订护理计划从收集患者资料、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评价效果等方面培训。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生沟通能力和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加强道德修养转变护理观念焙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护士应树立“救死扶伤,为患者减轻病痛”、“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遇到的琐事多工作量大要求护士要有奉献精神工作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树立诚信意识。这些都要从工作中逐步培养。护生在校期间未涉及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学习厂部分护生是因为家长决定了专业,只看到护士光鲜的外表对实质的工作内容并未深入了解因此转变护理观念、培养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学习优质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主题组织护生认真学习展开讨论更新护生服务理念调动积极性从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培养慎独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习喂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技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自律。优秀也是一种习惯,护生从踏入临床开始,首先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即使不违背原则也要采用更好的工作习惯从细节做起例如垃圾的分类放置、操作完毕及时整理、清洁用物、手卫生消毒等。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同事更愿意与你协作。实习期间有老师陪同做任何操作须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以后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护士长、同事在与不在一个样具备慎独精神。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也做到了自我保护。
四、增强法律意识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已成必然趋势群众的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加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护理教学中进行法律意识、安全教育、处理人际关系的学习必不可少赴护生认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可以得到患者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协调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更利于工作的开展教育护生要做到尊重每一个人团结协作但又要责任明确。树立法律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执行医嘱。护生不得独自操作须在老师的监管下执行医嘱及护理操作加强护生的法律和风险意识。并认识到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五、提高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综合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对患者的基础护理也更具体这就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提高文化素质。面对不同学历、职业、年龄不同生活习惯的患者要与患者有效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取得其家庭支持,需要我们有更高的综合文化素质。现在的护生大多是大专或本科毕业胶早期仅有中专学历的护士更有优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较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培养优秀护士的重要方向。
六、培训职业礼仪
礼是内在的本质胶是外在的形式做到礼仪美需内外兼修。与护生共同学习护士职业礼仪的表现形式嫌虚恭敬的态度、优雅得体的举止、文明礼貌的语言、大方高雅的装束。礼仪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行为和每一个细节细节中可体现高素质的礼仪修养。护士的职业礼仪表现在衣帽整洁、淡妆、言语亲切、态度和蔼表现在坐立行走的每一瞬间表现在操作中的每一细节。礼仪美拉近了我们与患者的距离始患者愉悦感提升了护士形象。职业礼仪素养需护生长期学习提高。总之新形势下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胧质护理服务的深入,群众对护理服务的更高需求需要一支高层次、高素质、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的护理队伍从实习开始注重对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河使其成长为更为优秀的护理人才。
作者:李芝香单位:齐鲁石化中心医院
(四)
一、文化大发展背景下记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传递任务,新闻记者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和全面的专业技能。
1.1丰富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结合新闻记者职责、新闻报道进行具体分析。文化底蕴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采集、编辑和传递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与新闻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新闻史、新闻文体知识等等;另外一方面是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政治时事、法律常识、传播学等等。新闻记者的文化底蕴是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丰富新闻记者的文化底蕴显得尤为迫切。
1.2敏锐的政治辨别力
敏锐的政治辨别力是当好新闻记者的必要条件。新闻本身就具有浓厚的阶级性、政治性色彩,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新闻信息多为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事;从新闻报道的目的来看,新闻报道主要是为了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如果新闻记者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一定的大局意识、敏锐的政治辨别力,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也就更不可能履行好宣传报道的职责了。
1.3全面的专业技能
新闻报道的专业技能,包括对新闻信息的甄选能力、新闻采访能力、文字稿件的撰写和编辑能力等等。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有了更高要求。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技能,从众多庞杂的信息资源中提炼出正确的新闻观点,撰写出文字通畅、观点正确、论证有力的新闻稿件,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精品。
二、文化大发展背景下记者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策略
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当牢记社会使命,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新闻传播来凝聚人心、坚定信念、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全体成员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
2.1加强学习“知多易识新,知多易辨错”。在当今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化知识更新换代更为迅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新闻记者,只有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了解更多新鲜的、前沿的知识,才能准确有效地把握新闻、完善新闻报道,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内容与形式兼美的新闻精品。
2.2注重实践
实践是提升技能、强化素质的重要环节。新闻信息不是自然产生的,是新闻记者在辛苦的新闻实践活动后才得以进入传播领域的,新闻报道本身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新闻报道脱离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记者脱离实践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也只能是空中画楼、水中捞月。新闻记者需要扎根于实践,以便从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咨询,同时,也用新闻报道指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实践价值。
2.3强调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没有提高。反思是对新闻记者对某些新闻报道成品的内容、角度和社会效果进行推敲和检验,以总结经验和反省不足,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报道技巧不断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新闻记者要注重反思、强调反思,并将反思后所得应用到下一阶段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去,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
三、结语
新闻事业本身肩负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新闻记者应当更加清醒地面对发展形势,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背景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其海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五)
一、强化过程:注重培养实效
1.专业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重点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经过这种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强,但普遍缺乏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导致其不能完全胜任所担负的工作。职业培训则是重在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定向性教育和训练活动,通常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规范性培训,更多地融入了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一般培训时间较短,基础不牢。如果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则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在实施“双证书制度”具体实践中,一是根据专业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大量采取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二是借鉴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工作现场的劳动能力,以适应劳动岗位的需要;三是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实践技能举办公开课,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探究精神,调动学生依据就业岗位要求去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并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具备上岗工作的必备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其一,真正实现专业培养与职业培训的结合、融合;其二,真正从培养职业素养出发,不是仅仅为了获得职业证书进行单项、单一的培训;其三,真正使学生毕业就业时不再需要时间去适应,即“零适应期”。
2.课堂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是强化显性课程教育。分层次、分年度,三年教育不断线。一年级侧重职业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职业素养训练,三年级侧重创业与就业教育。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购买了朗途职业测评系统,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定位、综合素质测评,以及创业潜质测评等,为大学生制定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帮助。二是拓宽隐性教育途径。在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心理教育课、军事课、体育课等方面以不同方式、不同形式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三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熏陶功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社团活动月、校园之星综艺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位和活泼的形式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四是改革学业成绩评定办法,引入多元化的课业成绩考核评定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来。
3.实践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和职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深入职业岗位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提高职业修养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实践教学和职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适应岗位的基础,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其提高职业素养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习惯。一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制定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为科学组织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依据。二是按照行业、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规律,改革实践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契合。三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由过去的“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三阶段,改造为“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四个阶段,同时特别加强实岗阶段的权重和管理,探索毕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四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有效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办企业,功能性实验室等为基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建设了17个校内专业实训中心,较好地满足了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五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本着“双方需求,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校企共建了3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六是探索实施了“厂中校”模式,把课堂直接搬到了企业,课堂教学与职业实践环境一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拓宽目标:构建教育“立交桥”
成长成才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同步开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1.抓“入口”,加强入学教育
一是内容的宽泛性。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为主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以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及职业认知实践活动等为主的职业素质教育。二是主体的广泛性。以系为单位,总支书记、副书记,系主任、副主任,教授及任课教师都承担一定的专题,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都参与。三是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创业典型报告、实地参观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
2.抓过程,实现全程式教育
一是改进培养方案。从原来的“三模块”(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教育模块)拓展为“五模块”,即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教育模块、能力拓展教育模块。二是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现从“刚性”向“柔性”转变,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知识“量”,增加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成长成才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三者真正“揉”在一起。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改革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将素质能力考核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部分,激励学生把精力放在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上。四是改革培养模式。实施了“2+1”“三阶段代职顶岗”“双循环”“构建技术教育新平台”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毕业生就业适应期,受到了行业和学生的普遍欢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质量标准。
3.抓“出口”,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
一是典型示范。广邀企业老总、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线技术人员,以及行业领导、专家,走进校园,举办“企业家论坛”“企业专家进课堂”“创业人物访谈”“成功毕业生与企业精英讲坛”等,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开设创业班。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原则下,与企业合作开办创业班,先后与中国农民大学联合设立“中国农民大学郑州创业学院”,组建“大学生创业班”;与郑州安利达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办郑州牧专安利达创业教育试点班。培育和弘扬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作为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指导师,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准确定位,积极创业,顺利就业。
作者:杜鹏娟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六)
一、科技素质的提升
科技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电脑制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提升,随着电脑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图书的不断涌现,上述技术的应用与图书设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电脑制作技术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设计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那种借助剪刀、浆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各类图像制作和排版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设计之中。显然,图书设计人员不可能一直依赖于电脑操作人员进行图书的美术设计。设计人员要想更好地发挥美术设计的才华,必须熟练使用电脑和上述设计软件。只有熟练地掌握电脑制作软件,才能够准确地制作出更加鲜活、更具现代意味的设计作品,即达到图书设计中人机合一的境界,电脑如同设计者手中的画笔,完美的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构思。
2、数字技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图书出版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电子出版物在出版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出版产业的新局面对图书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对图片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均需有一定的了解,才有可能制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字图书。
二、创新素质的提升
图书设计的创新是在恰当充分的表现书籍主题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一种规则与反规则、秩序与反秩序的思路,对书籍设计的思路和形式进行结构和异化。显然,图书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的就是设计者在装帧工作中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在图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逐渐培养起自身独有的设计个性,构思出独特的意境和艺术实现方式。创新素质的提升建立在对素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扎实的艺术功底上,建立在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消化吸收上,也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使用上。
1、对素材的充分理解。
创意是图书设计的灵魂和基础,但是创意并不是脱离书稿进行的单纯性创作,单纯的构思是毫无意义的。书籍设计只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它必须依附于书稿的内容之上。因此,创新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对书稿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图书设计者在书稿的基础上定下书籍设计的基调,进而运用各种先进的艺术设计技巧将构思具体实现。
2、提高艺术功底。
在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技巧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对各种艺术技巧成竹在胸。只有如此,设计者才能够多元化的使用各种技巧,进而根据个体特性进行有序的变化和创新。假如对各类设计技巧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概念、临时抱佛脚,则不可能正确的使用它们,更毋庸说融会贯通、创造性的使用了。
3、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化吸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大量地进入国内,给国内图书设计者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和素材。固步自封、死守之前的设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图书设计者对国外出版物需要进行充分的解构和分析,从它们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视图运用、材料肌理乃至底纹图案中获得灵感,进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图书设计中。
4、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使用。
在图书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始于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鲁迅先生。在《坟》、《热风》、《二心集》等书的设计中,鲁迅先生大胆使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给现代图书设计者提供了十分充分的养分和素材。对图书设计者而言,在使用中,要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精神融入到书籍设计中去,要从精神层面上去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避免简单的照搬和抄袭。须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同时,传统色彩和造型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在对传统艺术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现代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从而真正达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效果。
三、市场意识的提升
出版产业的转型,对图书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图书设计者与市场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图书设计者再也不能以“闭门造车”的心态进行图书设计的创作了,他们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市场化的心态去进行创作。
1、树立市场意识。
图书设计者应当从根本上转变意识,认识到任何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应存在于书籍这一文化商品之内,不能独立于商品之外。书籍的装帧设计在书籍的市场销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读者接触图书这一特定商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2、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图书设计者需要通过多重方式了解读者群体对图书设计的倾向。设计者可以通过与文字编辑、营销人员的座谈,了解和掌握出版物的内容以及读者的要求与喜好,进而了解和掌握当前市场流行和畅销品种的形式、色彩、开本以及经销商对美术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参加图书博览会、直接去书店调研等方式,对图书市场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把握图书市场的设计脉搏。
作者:王芳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