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学科职业素质培训试验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尚伟王宝岩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身体素质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相对艰苦的工作,旅游业并不像外人看来那么容易,它不是游山玩水,不是进行娱乐,而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工作。它需要旅游从业人员东奔西走,而旅游过程中还要安排游客的住宿、吃饭、景点游览,当游客在旅游中需要帮助时,特别是老人和儿童,还需要提供各种帮助。这一切都需要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旅游行业工作的需要。
心理素质
正如我们上面谈到那样,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他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和人员,有时甚至会受到一些素质比较低的游客的无理取闹、谩骂,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旅游从业人员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面对一切压力,从容处理各种问题。这是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性格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大方、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素质,遇到事情要向积极方面想。只有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才能用自己的性格来感染游客,使得游客能够彻底地放松,在旅游中得到最大的乐趣。
语言素质
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语速要适中,要能够抑扬顿挫,准确恰当地表达观点。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语言来加强沟通,解说景点。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景色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如果导游语言素质不高,也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旅游中的各项任务。对于从事外宾接待和带团出国的导游,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包括一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拓展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一般基础知识,即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高中水平的各学科知识,主要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哲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专业基础知识,即旅游专业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产品营销、景区管理等旅游学专业的知识。这是旅游学专业知识素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旅游行业的知识基础。拓展能力知识是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而学习的一些和旅游相关的知识,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艺学、文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可以为自己今后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交际沟通素质
从事旅游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沟通,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素质,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避免各种误会发生,顺利地完成旅游中的各项工作。
学习与创新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行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就决定了旅游行业必须从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范畴不断地拓展,这都需要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优良的学习能力,能够跟得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补充新的知识。
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仪容仪态
旅游专业从业人员还要具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仪容仪态,从事旅游专业的人员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知道各种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能够准确地说明各种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的核心。其次还应该对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所了解,知道各种宗教文化的差别和共同点,知道每个民族文化的主体特点,知道地域文化特色。其三,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仪容仪态,穿着举止得体,文明礼貌、落落大方,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培养目标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指导培养职业素质的实现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专业时,是看准了旅游专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兴专业,其市场缺口大、容易就业。但对旅游专业具体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哪些素质是旅游专业必须重点培养的,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常常是参照已有旅游专业的院校设置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笼统含糊,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从而造成培养目标的设置很难适应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培养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
(二)课程设置基本雷同,体现不了专业间职业素质的差别
对于旅游专业来说,由于其培养目标的含混性,造成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很难体现出不同专业之间的职业素质的差别性。如某所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分别为:“高职英语、信息技术与基础、旅游概论、外事礼仪、导游基础知识、导游英语、英语听说、现场模拟导游、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和“高职英语、信息技术与基础、饭店英语、导游英语、旅行社实务与线路设计、导游服务技能、现代酒店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市场营销、经济法与旅游法规、专业实习”。两者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有细微差别,但其差别的方面却不是两个专业职业素质差别的最主要体现,并且差别性不大,有些课程的设置甚至和酒店管理专业高度重合。
(三)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当中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比较单一,大多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但往往又从一个误区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过于强调实践,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或实行一刀切,硬性地规定每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这样的规定既违反了课程的实际,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导致怨声载道,没有任何的实效。
(四)实习实训没有针对性,达不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习实训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实习实训目标不明确,实训设备少、更新慢,实习单位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缺乏指导老师,从而导致实习实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五)考核方式不能保证职业素质的实现
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基本上是以课程考核为主,而不是以学生职业素质实现考核为主,从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当然课程考核是学生职业素质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成绩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高低,但单纯的课程考核很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最终实现。因为学生的某一职业素质往往不是靠单纯的某一门课程来实现的,而是靠很多门课程来共同实现的。
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正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种种偏颇和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学生、研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和本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用恰当的策略加以解决。
(一)认真研究市场、研究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正如上面我们看到那样,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含混不清,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研究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把这些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目标里进行明确的表述。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研究自己的学生,知道本学校历年招生的旅游专业学生其基本水平和素质处在哪个层次,知道他们离旅游专业市场的需求最缺乏的素质在哪些方面,从而把这些学生最为缺乏的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的重点,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达到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总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二是旅游专业学生所具有的特殊职业素质,如旅游专业知识素质、性格素质、语言素质、沟通交际素质、礼仪素质等;三是本校旅游专业学生最为缺乏的素质,这因学校而异。然后将三者结合起来,制定本学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确保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
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置符合本专业的课程,课程可以打破以往按照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式,而是按照职业素质的实现来设置课程,即某一素质的实现是通过哪些课程来达到的,那么这些课程就可以组织成为一个素质实现包。如语言素质的实现就可通过以下课程组成:演讲与口才、口语表达、普通话、写作、现代汉语、大学基础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等,这些课程就组成了语言素质实现包。并且每一个素质包所包含的课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素质实现核心课程、普通课程和参考课程。核心课程是学生实现该素质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课程,一般要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或实习实训实现。普通课程是学生实现该素质的辅助课程,它一般由教师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讲解,次要内容由学生自修。参考课程是学生实现该素质提升的途径,这部分课程由教师列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教师会定期抽查。如上面语言素质包课程中“口语表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大学基础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可以作为核心课程,“写作”可以作为普通课程,“现代汉语”可以作为参考课程。另外课程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生的水平进行编写,不要拘泥于一些现成的教材,而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操作。课程设置的时间长短也是灵活的,不要拘泥于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这要根据该门课程本身的深浅程度、重要程度和学生的水平高低,如果该门课程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就被学生掌握,那么就几个星期完成;如果需要几个月,则几个月完成,如果需要几个学期,则几个学期完成。只要能够确保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即可。
(三)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当中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的实现需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只要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即可,不必拘泥于课内和课外、课堂教学和实训实验基地教学、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只要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即可。如旅游法规的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旅游当中涉及到的法规,并能够利用法规进行日常的旅游操作与管理,防止违法的事情出现,并能够利用法规合理地维护游客与自身的权益。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基本的理论和法规,完全可以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实现,它没有任何讨巧的方法。而对于法规在具体当中的应用,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或设置临时法庭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分析案情的过程当中或参与案情审理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旅游法规如何在实际的事件中应用,从而确保学生对旅游法规的掌握。只有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素质的掌握。并且我们在教学当中可以将各种素质进行分解,并将其贯穿到教学当中,从而在培养学生其他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该素质。如我们上面谈到的利用临时法庭进行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样在完成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素质的培养。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想好本次课需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只要任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心中设置好相应的素质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会逐步实现。切忌在上课时只讲究教学方法,而没有相应的素质目标,不知道本堂课到底想要做什么,随意而为,最后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四)以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为前提,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实训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时,要以职业素质实现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与实训。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实习实训时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确定本次实习实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次实习实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哪种素质和哪种能力。
2.对实习实训的单位进行选择。学校要针对本次目标对实习实训单位进行挑选,挑选时要看该单位的规模性、规范性、信誉度,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住宿,提供职业指导教师,提供适当的报酬。只有这样的单位才是合适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的单位。
3.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让学生知道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规章和制度,其要从事的岗位工作要求,其到岗位上工作主要是为了锻炼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实习实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实现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4.安排指导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时,一定要给学生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定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配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时,一定要按一定的学生比例进行配置,一般一个实习指导教师指导30个学生为宜,再多的话,就无法保证质量。
5.定期进行检查。在检查时主要是检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锻炼了什么能力,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该次实习实训的目的,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加以改进,从而确保实习实训要达到的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
6.实习实训结束后的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了解各自在实习实训中有哪些比较有益的经验值得相互学习,还存在什么问题阻碍了职业素质的实现,避免在今后的实习实训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只有通过以上方式,才能确保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够真正地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有效地培养。
(五)以学生职业素质的实现为考核重点,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重点的考核方式,而以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作为考核的重点。而学生的职业素质则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不是仅仅通过试卷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要以灵活的考核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按照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类型,将考核分为各种职业素质类型考核。在考核时要考虑该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共同组成。对于理论知识可以将其涉及到的课程共同组成一张理论试卷来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操作技能则分别进行操作测评,对于一些素质需要在日常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则由教师、学生共同来给予该生日常表现一个测评的分数。
该学生的某项职业素质的总分就是由该学生的日常表现测评分加上该项素质的理论测评分,再加上操作测评分共同来组成。最终由学院组织的专业素质测评委员会对其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来判断该生是否达到了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零散化,即纯碎的知识化或技能化的倾向,也避免了平常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完整地体现学生某项职业素质的缺陷,也为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提供了全面、客观、公正、有效的测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