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业教育中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贵州“十三五”期间确立的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战略,要求省内高等院校应围绕这三块长板,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做好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贵州的经济转型和后发赶超提供政策、金融和人才支撑。特别是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中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紧密贴合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省内各高校应继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大旅游、大生态战略,走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路子。
一、现存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贵州省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参考,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适应旅游业需求与变化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多采用“订单式”“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实践2+1”等一种或几种模式混合。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是近三十年在该领域探索总结的成果,它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正式进入企业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自有优势,但在新环境、新发展趋势下,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
二、存在的问题
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说明职业教育中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行政及法律保障不够
政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虽然鼓励校企深入合作,但在统筹保障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协调管理不足,未形成稳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在监管方面,对人才质量、培训成果、企业岗位和实习生待遇方面,监管力度不够,政策和法律规定流于形式,实际问题还按约定俗成处理的情况发生。在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存在“要钱难”“审批难”的境况,一些培训、实训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建成跟不上,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学校和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结构不合理,核心技能得不到锻炼;企业管理水平不够,岗位安排不合理,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待遇不合理;学校实践教学方向走偏,教学支撑力度不够,教师知识技能老化,等等,这些造成校企合作的效果参差不齐。
(三)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不足30%。旅游专业方面,具有导游证、旅游计调师证等“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旅游专业教师的20%左右,即便是“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比例也不超过70%。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有部分教师是从非旅游专业转过来的,缺乏系统、正规的旅游知识教育,在专业方面是“半路出家”,存在“现学现教”甚至“业务不精”“照本宣科”的情况;专业旅游类教师有一部分因为刚参加工作,缺乏旅游业实践经验,对现实问题缺乏了解,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甚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一部分专业吻合又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知识更新方面缺乏动力,未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造成表面上看起来教学效果很好,但所教知识严重老化,不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不能适应新发展。
(四)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滞后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合作了8个校内实训室和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旅游相关校内外实训基地30余个,如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礼仪培训室、3D模拟实训室等,校外如州内各大酒店、旅行社、万峰林旅游公司等,供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经费不足、实训室数量和种类不够、实训设施老旧、课程安排冲突、学生安全有隐患等。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实训基地可控性较差,合作不够稳定,旺季和淡季差别明显,企业实训的内容单一,缺乏管理思路的培训和轮岗培训,触及核心技能较少,等等。
(五)学生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调剂、家人劝说、和朋友相约等非个人原始意愿进入旅游专业的,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主动报了旅游专业,但对该行业认知有偏差。有的认为导游就是陪客人吃喝玩乐,不需要过多知识技能的积累;有的认为旅游服务行业不够高大上,每天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职业前途。这些简单肤浅的认知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也不利于他们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技能,自信满满地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该行业涵盖的范围广、需要处理的问题繁杂,基层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实习阶段薪酬待遇比正式员工差很多,这些打击压垮了没有正确心态和心理准备的学生,有的决定转行,有的则消极怠工。
三、新环境下人才模式的实施及优化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无论采用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应本着最终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的目的,深化校企合作。贵州省目前大旅游大生态发展战略下的职业教育,更应该重视同旅游企业和旅游周边行业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核心技能。要实现校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包括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与合作机制在内的一系列机制,以加深校企双方的磨合和交流。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周边行业而言,他们希望接手的实习生和毕业生是具有较强职业道德、基础文化知识和核心实践技能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共同决定和开发教材和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实训、监督和评价,来向学生完成基础课业及实训课程的教授。企业深入融入学校,不仅向学生传达最新行业动态,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宣传企业文化,还能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加速掌握企业核心技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合作的“三赢”。
(二)强化政府主导
人才培养应本着“政府调控,企业主导”的原则进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强大保障。政府应从旅游业发展现状出发,认清发展趋势,重视顶层设计,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对于好的项目要加快审批,加大对旅游教育的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推动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人才培养的成败,为适应旅游管理教学和实训的改革需要,必须重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必须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结构中,学历、技师证、年龄、实践能力等硬指标,想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对于新教师的招聘,优先选择那些具有行业资格证的、或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或从国外带回先进理论的教师。对于老教师的继续教育,可通过与旅发委、各旅行社、酒店、涉外机构等行业顶岗、轮岗工作,增强其业务能力,熟悉行业流程,以此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要鼓励教师深入旅游行业和周边产业学习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实践工作,鼓励企业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教学等措施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可以尝试采用项目课程设计法,将课程细化分割为若干个项目,在教师的示范、带领、指导和评测下,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考察、设计和完成,从而实现专业化教学。专业课程的开发和优化设计应与企业共同商讨研发。聘请行业内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和考察监督。保证学生学习的技能不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从实践中学习,用到实践中去。
(五)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相关校内外实训基地30余个,校内如中西餐厅、酒店客房、茶艺室、形体室、3D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加调酒、会议服等实训室以丰富学生实践课程。对于3D实训室的使用也应加大利用率,将硬件效果发挥到最大。校外实训基地类型丰富,少量分布在上海、江苏、贵阳,大部分是州内的旅游企业和周边行业。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校应做好基地的选择调配工作,与企业加强核心技能的交流,要专门搞好实习前期的动员工作。对于一些距离较远或实习任务较复杂的实训基地,学校选择教师带队、访查和指导,定期督促和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学,还要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收获和心理变化,以做出相应的调控。
(六)优化“政用产学研”合作工程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发挥优势,彼此配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政”和“用”的功能也不容忽视。“政”是指国家政府管理,由政府牵头搭建创新平台,从政策法规资金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为产学研提供动力保障;“用”指研发要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参考用户建议,强化用户创新。“政用产学研”是“产学研”模式的创新和升级,在认识上、实践上的优化。我国“产学研”培养模式多年的经验表明,要使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认清当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贵州发展趋势。作为承担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职业院校,更应加快改革创新的步子,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满足旅游行业的需要,也促进大旅游大生态战略构想下的行业转型需求。
四、结语
为响应贵州省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应用型创新旅游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反思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作者:贺菁;朱丽丽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