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纺织职业技能教程的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孔育国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资源紧缺,教学模式陈旧。首先是师资不足:《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职业学院教师与学生比例应不低于20: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达到50%。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25: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仅为20%,而且从学院未来三年的招生规划可以看出,学生数量将增加19%,另外随着专业方向的增加,课程种类、实训项目的进一步细化,师资不足的问题会更严重。其次是实验实训设施数量不足,且实训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要求。
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政策不配套,培训与就业衔接不紧,就业准入落实不到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常中的“通行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薄弱,职业证书含金量不够等问题。
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改善教学策略
①确立新的教学思想,不管是改革还是尝试,也不管是中专向技工靠还是技工向中专靠,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即围绕世界职教新热点,确立新的教学思想行为教学法。
②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及素质教育。为了体现国际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专业(不是进校后不许变更),学习的时间(不是固定的四年),学习的方法(不是按照全员一致的固定课表上课),学习的阶段性(不是必须连续读书,可在中间间断学习,然后在允许的时间内恢复学习)。也可由本人的水平决定每个学习阶段(以学期为界)学习几门课程。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比正常安排的学习课程多修几门课程;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也可不修满正常安排的课程,延长学习期限,保证能够学得懂,学得会。这样形成的弹性学制,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权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学分制的建立也可将“职”、“普”融通落到实处,高中阶段教学化成学分,相互承认,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③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纺织职业教育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设立专门的教材编写机构。组织各学校专业教师,紧跟本行业的科技发展,编出讲义,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教法上,应注意多采用实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有追根寻底的欲望。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调动广大教职工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做到人人参与。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①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建立强有力的办学机制的重要条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纺织职业教育必须摒弃过去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思想,而要按照职业岗位群来设置。将企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一一分解,注重它们之间共性的东西,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不仅使学生具有某一个岗位的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岗位群共同要求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将来具有职业变通的能力。因此,专业设置应更具综合性、通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培养通才的目标。
②教学计划开发模式。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结合方面可以利用加拿大原CBE教学模式制订教学计划,首先由学院开发部门对行业需要岗位群进行调研,对每个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分析其所需综合能力,然后从综合能力中细化出所需进行培训的各专项能力,形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模块,将理论性质的模块和实践性质的模块分别交给教学专业科和校办工厂或生产厂家,由校办工厂根据技能培养实践模块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由专业科室根据课程对模块制定相应的理论计划。计划实施由校办工厂和专业科共同完成,校办工厂侧重于实践,专业科侧重于理论教学,除了班级授课外,还专门设立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将所学理论知识见于实践。
③模块式课程设计。根据职业教育目标的延伸要求和新的教学思想,传统三段式(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课程体系急需做出调整。从这几年我国职业学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的实践来看,新的课程体系比较集中在宽基础、活模块上。宽基础--课程设置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使学生具有较为宽泛的普通文化知识、职业(岗位)群通用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程设置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以引导其学会发展。活模块———构建在职业(岗位)群基础上,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门化课程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模块核心强调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影响科学技术普及应用的不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具备一定操作水平的劳动者。结合陕西纺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运用职业教育的理论方法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开发和实施、课程设计和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与培训对陕西纺织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陕西纺织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证,将为陕西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