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实践活动课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实践活动课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实践活动课小学德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实践活动课小学德育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哈尔滨市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存在目标设置过于空泛、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采用作品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优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课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的体验活动具备主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目标设置合理、形式新颖有趣、内容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活动后的延伸等特征。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高质量体验活动的设计应做到:选择明确主题,精选内容,引导学生体验;设置三维目标,精准定位,引领学生成长;强调学生主体,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体验活动;特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2003年至今,哈尔滨市连续多年开展全市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在全市覆盖面广、影响深远。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在传统主题班、团(队)会基础上按照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多年的德育实践活动课提炼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和广泛社会影响。尽管如此,当前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目标设置过于空泛、内容脱离学生生活、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以教师说教为主等。德育实践活动课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参与不主动、活动不充分、体验不深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依托学生交往活动,不断丰富德育课堂教学载体,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实效[1]。在课堂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2]。本研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高质量体验活动的特征,探索高质量体验活动设计策略,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能力,提升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与程序

1.研究方法作品分析法:通过对全市范围内征集的优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例进行研究,分析高质量体验活动具有的特征。访谈法:在对高质量体验活动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对优秀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执教、指导教师进行访谈,探索高质量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

2.研究程序第一阶段,作品征集。从研究的本土化和专业性、实效性出发,在全市范围内搜集、整理优秀的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课例。第二阶段,作品评选。由专家组编制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评分标准,所有参赛作品由市兼职德育教研员进行初审,遴选入围的课例;组织专家评审组按照标准进行评议,每份课例由两位专家进行评分,并计算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根据专家组评分结果,进一步对优秀课例进行筛选。第三阶段,作品分析。根据竞赛评选结果,对其中优秀课例进行筛选、分析、评估,归纳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中高质量体验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为高质量体验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第四阶段,进行访谈。与优秀课例的执教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含对本节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体验活动设计建议等。访谈结束后,对访谈记录内容进行归类、编码。

三、结果与讨论

1.主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中,高质量体验活动的首要特征是其主题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我承诺,我做到”一课为例,执教教师闫艳在主题设计中指出:“班级生活中,我发现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较差。通过家长和学生问卷的调查统计、家访交谈等途径,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家长给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背书包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课上设计了‘整理书包’这一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把所有物品放在桌子上,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物品整理好,放入书包内。通过分层次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自理技能方面达到的程度,并学习高效整理书包的方法和技巧。”该班会的主题选择非常有代表性,正如闫老师提到的现今家长不放手让孩子去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显然不符合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需求,扼杀了孩子自主自立的萌芽。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敏锐地察觉这一问题,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及时捕捉到这一教育主题。课后闫老师总结,通过整理书包的活动,学生明确了承诺的事情不仅要去做,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会达到更好效果,做个“我承诺,我做到”的好孩子。可见,高质量的体验活动,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是体验活动的核心。主题的确立对于整个体验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将引导体验活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体验活动的主题。通过体验活动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困惑,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目标设置合理纵观优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课例,高质量体验活动都具备目标设置合理这一特点。例如,在对“为承诺,勾勾手”一课的授课教师高亮进行访谈时,他谈到:“‘为承诺,勾勾手’这节课的目的就要让学生坚定信念———信守诺言就是承诺了就要努力做到。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地雷战、情景剧和情景问答。这三个活动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通过体验活动‘地雷战’让学生深入领会不轻易许诺,许诺就要努力做到,这是在‘感受’承诺;通过情景剧‘选择’让学生知道在承诺他人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在‘思考’承诺;通过情景问答‘红灯了要不要过马路’,让所有的孩子都更加坚定了信念———不是有人那样做,我们就可以那样做,只有坚持做出对的承诺,才是真正的信守诺言,这是在‘内化’承诺。”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但是三个活动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有着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最初的感受到深入的思考,再到最后的内化,这在每个体验活动的目标设置中都有具体的体现。针对班级内学生不敢去承诺的事实,高老师设计这节课时,把三个体验活动的目标依次设计为让学生理解承诺需要勇气、承诺应该选择、承诺必须坚持,进而促使自己成长为有勇气、会选择、善坚持的人,去勇敢拉钩,收获成功和更多的朋友。体验活动的目标既是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活动最终的目的,还是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必须要根据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设定体验活动的目标。

3.形式新颖有趣优秀的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都富有趣味性,新颖有趣的体验活动可以在瞬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以“感谢你,我的伙伴”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伙伴的重要性,设计了“十个手指好兄弟”体验活动:首先,请学生用双手将语文书翻到第23页,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然后,请学生“藏起”一只手臂,再用另一只手将语文书翻到第23页,学生会发现有点困难;再然后,请学生“藏起”剩余手臂的任意一根手指,用剩下的手指完成同样的动作,以此类推,每次“藏起”一根手指,直到最后用剩下的一根手指完成翻书。这样新颖有趣的体验活动,化枯燥的说教为生动的感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伙伴,将遇到重重困难,伙伴对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再如“为承诺勾勾手”一课中,体验活动“地雷战”在地面设置了路障,需要两个学生配合通过,其中一人蒙上双眼闯关,另一人用言语给蒙眼的同伴传递指令。课上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开展:第一个层次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搭档闯关;第二个层次是和不是朋友的人搭档闯关;第三个层次是和班级内曾经和自己闹过矛盾的人搭档闯关。通过对参加体验活动的人员进行“条件限制”,伴随着“闯关”活动的成败,学生或欢笑,或叹气,在积极投入活动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对信任、承诺等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特别是第三个层次的闯关成功后,学生都会感谢协助的同伴,感受到彼此信任、信守承诺带来的喜悦,曾经的矛盾也不复存在。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中,体验活动的氛围营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展示给学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4.内容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高质量的体验活动在选择内容材料上,除了要切合活动目标的设置,往往还具备贴近学生生活这一显著特点。在与“换位思考,懂得欣赏”这节课的指导教师刘晓玲进行访谈时,她谈到:“面对‘尊重’这么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直接入情入境呢?备课时我们想到上学期学校迎来英国友好学校的同学,晚上邀请他们共进晚餐。当菜端上餐桌,中国孩子发现英国小朋友不吃。后来才得知英国人喜欢吃煎、炸、烤的食物,而对看不清食物原状态的,都不太感兴趣。这给每位学生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就将这件事作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热情款待必须基于对客人饮食习惯的尊重才能被人接受。彼此的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上,更体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否能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怀。”这节课情景体验的选择就用了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例,学生的体会很深,马上就理解了能够换位思考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选择小切入口的、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典型事例最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反之,如果内容材料选择偏离学生生活,他们难以感同身受,自然会无动于衷。再如“拿什么回报您我亲爱的妈妈”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请孩子在小组内说一说昨天一天妈妈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再想想自己为妈妈做了哪些事,每想到一件事,就用一个小球来计数并分别投放在两个小盘内。小组活动后又请孩子们将各组小球分别汇集到两个小筐内,孩子们吃惊地发现妈妈每天为我们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每件事都凝聚着妈妈的爱,但平时却并没有关注,更没有认识到妈妈的辛苦,相反自己为妈妈做的事实在太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投入,努力回想妈妈为他们做的事,比如洗衣、做饭、辅导学习等等许多事,但当让他们回想自己为妈妈做了什么时,才意识到自己做得太少了。通过对亲身经历事情的回想,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体验活动的内容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这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5.注重活动后的延伸高质量的体验活动并不止步于课堂上的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结束后乃至课下,对想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仍有更深入的践行和落实。例如“品味诚信”这节课的最后,公布了诚信之星的评比要求,在寒假作业的布置上,设计出诚信作业。作业做多少、做什么都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最担心的作业设计简单、设计过少并没有出现,学生在设计的作业中都能做到结合自己薄弱的地方和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来设计。最后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将教育效果延伸到课下。课堂上,学生的诚信意识已经被唤醒,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学生会更关注自己平日的表现。再如“妈妈的手”一课,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提高感恩母亲的意识,体会母亲这双手的辛劳,明白感恩母亲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课堂上,教师留的作业就是写下一句表达爱意的话,回家送给妈妈。课后,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抢着要刷碗扫地、主动给他们拿水等,变化很大,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懂得了感恩。从教师对这节课的实录和课后反思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课后的延伸活动一方面很好地加深了课堂上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亲子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亲密。真正有效的德育不能只是一节课,而是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课前课后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后的延伸应当自然融合于日常班级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体验活动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进行更深入、有计划、有反馈的推进落实,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建议与对策

1.选择明确主题,精选内容,引导学生体验小学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要根据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或班级中亟须解决的普遍问题,确立鲜明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内容,整合故事、视频、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进而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同样,体验活动作为一堂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核心环节,在主题选择上要源于学生,形成系列。选择体验活动的主题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班级现阶段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来选择主题;利用顶层设计的理念设计系列体验活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2.设置三维目标,精准定位,引领学生成长我国新课程改革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三维教育目标[3]。由于德育实践活动课品德教育的特点,可以将认知、情感和行为确定为它的三维教育目标,这符合品德认知、情感、行为三要素理论[4],也符合德育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的。因此,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中的体验活动,需要从整堂课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目标出发,根据体验活动自身特点,对活动本身进行精准定位,力求体验活动的目标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以积极情感搭建起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最终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上,将认知、情感、行为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

3.强调学生主体,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德育实践活动课强调改变一贯的“灌输”式教育,转而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讨论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向学生单纯灌输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和要求,而是进行总体的策划、设计和引导。在体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投入活动中,进而引发思考感悟、认知升华、确认内化。二是内容材料的生活化。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所以体验活动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他们感悟、思考,或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归纳整理学生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来设计体验活动。三是活动形式新颖有趣。体验活动想要达到良好效果,很好地完成预设的目标,就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兴趣多样且注意力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只有寓教于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满足其心理发展的特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用有趣味、有益处、有意义的活动,来吸引学生、触动学生、引导学生,这远比生硬说教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谭咏梅.高校体验式德育教学载体类型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29-30.

[2]夏丽萍.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9(5):20-24.

[3]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12.

[4]赵志毅,刘洁璇,赵艺,等.从多元争鸣到综合融通:品德结构研究回顾与展望[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1-110.

作者:吕正欣 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