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范文

浅谈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是中学立德树人的重要思维构想,是“完整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德育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的必然选择,是中学德育现存问题倒逼机制的产物。新形势下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突破与超越,须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进行价值引领,构建多层面的中学德育体系实现德育内容的丰富拓展,构建丰富多样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实现德育路径的优化,构建中学德育持续协同体系的长期发展蓝图设计。

关键词:中学德育协同体系;德育;突破;超越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调节社会关系、维系人际和谐有重要作用,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目标,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意。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学的德育工作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一体的诸多因素协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此,要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突破与超越就须积极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

一、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内涵

“协同”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标志着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合的或合作的效应。哈肯认为协同学(synergistics)本身就是“协调合作之学”,其观念来自系统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实际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即协同变化[1]。关于“协同”,《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都从不同层面做出释义,但皆突出二者或多者之间发生作用、产生联系。德育是一项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系统工程,中学德育包涵德育知识结构构建、德育实践知识构成、学生德育实践参与、道德实践场域生成等内容,通过多元融合相互协作的路径进行中学德育教育实践,培养当代中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情智一体的个体,实现“完整的人”的培养教育,最终以当代中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只有经过对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运用才能实现中学德育效果的最大化。中学德育须通过多元融合协同的方式方法实现德育实践的凝神聚力,汇集助推中学德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

二、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缘由

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是从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人的发展、德育的发展,解决社会德育矛盾、学生德育问题等具体因素而提出的。

1.“完整的人”的发展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与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2],教育追求人的整体发展,注重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罗杰斯则明确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人。“教育要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旨在全面拓展人性,使人能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3]。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学德育协同论遵循了当代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成长规律,是对当代中学生主体德育可塑造性、可接受性与可发展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尊重。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符合当代中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注重人的社会化以及人与物关系的调整,对当代中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是对当代中学生主体的各类属性的全面拓展,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2.德育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学德育是一个由德育主体、德育客体等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开放系统,“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德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加速与驱动作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随着德育的具体实践发生种种变化。在中学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德育与其他系统之间、德育系统与德育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使整个德育系统失去稳定性。为了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德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与德育有关的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同、合作,促进德育的有序化发展,实现无序化德育效果的积极转向,从而实现德育系统和谐、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为当代中学生德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应对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东西文明、区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呈现出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整个世界变得愈发复杂多变,对我国德育工程的开展构成严峻的考验。国内多元文化的交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影响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变化,增加了当代中学生主体道德选择的困惑,增加了道德文化发展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影响着中学道德教育实践。单纯从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德育实践工作,已与新时代的中学立德树人工作不相符合。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不能适合道德教育的发展要求。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对中学德育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审视、系统考量,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发挥系统协作的优点与长处,从整体的高度解决德育过程出现的各类矛盾与问题,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的突破创新与超越发展。

4.中学德育现存问题

倒逼机制的产物中学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知识、行为实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价值观等的有机统一体。目前,我国在中学德育的具体过程中受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观念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使德育系统工程变成单向度的、孤立的德育培养模式,将充满活力的道德素养工程变为机械、死板的教条灌输。德育过程中缺乏交流互动,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单一德育培养方式不能取得协同系统的德育效果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学生主体道德素养的提升,制约着当代中学生主体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背道而驰。在这种反道德教育的导向下,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认知、行动、情感、价值观上出现种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建立有机的、协同发展的道德框架才能有效地解决道德素养发展不均的问题,只有从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的层面把握当代中学生德育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才能有效突破中学德育瓶颈,实现德育实践的超越提升。

三、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路径选择

协同体系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注重德育各环节的内外联系,突出整体性。中学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通过多元融合的方式方法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升,搞好长期德育建设工程,以实现德育工程的突破与超越,预防和避免中学德育的畸形发展。

1.价值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

中学德育协同价值体系的落脚点与出发点要定位于当代中学生的培养,追求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此,中学德育协同价值体系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主体,注重当代中学生的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高。中学德育系统工程应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优秀思想精华,妥善处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个性化与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顺应时展趋势,遵循当代中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自觉与自信,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与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协同价值体系。立足于中学生实际情况,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德育理念的更新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满足中学生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学生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突出学生的价值培养,凸显学生主体的个性,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立足现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彰显了我国中学德育协同价值体系应遵循的主体性原则与导向性原则。由此,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协同价值体系需我国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中学的思想道德建设,注重统筹“硬实力”的物质文明、“软实力”的精神文明及德育制度的生长发展。要结合我国中学德育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明确德育价值教育的重点与关键,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2.内容拓展:构建多层面的中学德育体系

中学德育实践须坚持与时俱进,在德育实践中推动中学德育内容的丰富发展,从经济基础的基点出发,继承、弘扬、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内容,借鉴与吸收外国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多层面、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其一,帮助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当代中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复杂多变的现象的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增强道德主体的德育素养。其二,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要求的道德规范,重视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道德精神的理解、认同、吸收、内化、实践、弘扬、丰富、发展。其三,融入社会和时展所需要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实现科技发展与当代中学生社会道德精神的平衡发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科技精神、科技观念,强化经济教育、经济伦理价值观教育,协调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积极应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与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加强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的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路径优化:构建丰富多样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

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应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创新、丰富与发展多样性的德育路径体系,以应对中学德育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满足社会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多样性的路径与德育使命的结合。由此,构建丰富多样的中学德育协同路径体系须做要好几点。其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德育教育与非强制性教育协同发展。中学德育的创新要基于道德教化的知识传递和认知导向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当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增进其认知内化与社会实践的回归,助力其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中学应积极将德育融入所有专业和课程,支持各种教学路径,鼓励体验式学习和团队工作,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训。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提供服务型学习、学生领导力培训、新生入校培训等,通过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对道德理论的内化,实现知行的统一,以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实现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实现当代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其二,以强调人的培养中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加强中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通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成就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其本质与方法间的区别,把他人的成就与自我成就发展联系起来。第三,充分发挥中学科学研究的功能,加强对中学德育多学科协同理论的研究,在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德育最优方案和最佳路径,增强中学德育实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蓝图设计:构建中学德育持续协同体系

中学德育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须要“多管齐下”、目光长远、多方协同。其一,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学德育必须适应社会社会日益变化的需求,实现德育主体在制度下接受教化,促进道德主体的发展。中学要根据学生的道德能力与道德价值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明确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课程,整体规划德育课程设置。其二,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要抓住课堂主渠道与主阵地,开发各类课程德育资源、挖掘德育素材,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其三,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体系必须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注重德育工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道德教育层面的学思结合、因材施法、有的放失,注重德育社会实践的践履,优化德育的方式方法,积极促进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德育的凝神聚力,完善德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激发学生德育实践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在体现时代性,尊重中学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中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关注中学生主体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关联性及协调性,才能使德育实践引领当代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与当代中学生主体道德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吕一枚.从美国BHCC多元化教学看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培养的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3]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4).

作者:周明星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