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思哲学教学理论综述范文

马思哲学教学理论综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思哲学教学理论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思哲学教学理论综述

理论创始人的独特人格魅力

首先,追求卓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马克思在自己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表达出愿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7岁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伟大理想,但能把17岁的理想贯彻终身的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学习,成为柏林大学的精英———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体的“博士俱乐部”的积极分子,23岁以优秀学位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未满25岁就担任当时富有影响的《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30岁发表传世名著《共产党宣言》、担任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46岁成为第一国际的精神领袖。在马克思实现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后,他始终把自己的追求卓越与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真理联系起来,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历史性的贡献,把自己的毕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这项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从而在追求卓越、追求真理中铸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马克思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虽历尽坎坷,尝遍艰辛,却始终矢志不渝。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研究经济学著作,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得出了历史规律。

他深有感触地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次,不畏艰辛、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诚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由于马克思所攀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峰,在当时就不仅要具有不畏劳苦的精神,而且更要具有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由于它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导致传统哲学社会学说的变革,就必然要遭受到坚持传统哲学社会学说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政府及反动派们的责难和迫害。马克思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种无产阶级领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各国反动政府争相驱逐而造成的颠沛流离中,在几乎西欧所有的报刊对他的封杀而造成的生活贫困中,矢志不渝地为探索、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真理而奋斗,从而铸造出他永远为世人所崇敬的不畏劳苦、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不是为了以理论到理论揭示新体系,而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标志不在于他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是在于他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和对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及其所开拓的哲学道路,深深地植根于对人类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时代内涵的深刻把握,因而具有最为强烈的现实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使她永远处在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僵化的教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把握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转换以及哲学任务的时代内涵。作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把人从抽象的理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要把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解放的旨趣”与“解放的道路”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世界观、历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而强烈的逻辑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体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直接地表现为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一种理论的说服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方法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对关于全局、战略、根本、永恒、无限、复杂、微妙等问题的理性思考,掌握了它,就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有限中看到无限,从暂时中体悟永恒,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现实中审视和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协助人们从复杂、变幻不定的现象形态中找到一种合理和理性的能导向成功的战略选择。可以使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绕过思维的暗礁,跨越观念的陷阱,事半功倍,到达真理的彼岸。有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有了理性的头脑就不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更不会迷失方向,能执著追求,顽强奋斗,会志存高远,乐观进取。有了对世界客观的认识,就会遇变不惊,居功不傲,受挫不馁,走历史必由之路,从而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以情动人,实现理论魅力和育人魅力的统一

(一)以爱育爱、以情唤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是独立于学生的学术客体,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走进这一科学殿堂,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学过程的完美和教师自身师德师品的感召。当代大学生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承受着毕业以后的就业压力,流连于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多元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如何契合的困惑。同时,他们又大多生活于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了关注自我、追求自我的个性。因此,靠传统的、强势的、机械的灌输是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加大情感投入,用真诚、博大的爱去关注和关爱他们的一切,从他们的所思所想出发,与他们实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课堂、走进课程、走进学术。实践证明,你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信任和尊重,也会使学生的爱得以丰满并传播于广远。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学生给笔者的短信里,他们总是说:每当您以您的知识和阅历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是母亲在和自己的孩子对话。我也真的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疼爱本身就包含着恐惧,怕他们受到伤害,怕他们走弯人生的路,所以每节课都力图通过努力,深入挖掘教材的人生智慧和伦理价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教材体系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再完美地转化为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受益终身,达到培养他们良好社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让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课堂上他们专注的表情和会心的微笑以及课下的交流都是很好的证明。

(二)以徳养徳,以知化智

我在讲授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时对其中的人生智慧作了这样的挖掘: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质的定义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是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性,那么男孩和女孩各有各的质,女孩应具有阴柔之美,男孩则应具备阳刚之美,女人不仅要有出众的才华,高贵的气质,还应该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善良慈爱的母亲。一个衣衫不整、粗声大气、邋里邋遢的女人是要吓跑男人的。男人应拥有担当、责任、自信、宽容的品质,一个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暴躁易怒的男人是赢得不了女孩芳心的,更别说翘着兰花指、遇事退避三舍,动不动尖叫的伪娘了。同时,还用大量身边的例子重点讲清“渐渐”的意义,世界上最怕的是习以为常,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修养看细节。还有在课堂上举办模拟招聘会,进一步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重点讲清一分为二的方法论意义,让同学们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两个不同的答案,有所长必有所短,用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迳溪》来说明危险与安全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迳溪石阻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坦无石路,时时听说有沉沦。”因为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又是会解释的动物,所以我要大家乐观进取,学会给自己美好的解释,提高生命质量:懒惰了,是在享受生命;劳累了,是在体验生命;失败了,有重新奋斗和反思的契机;病痛中体验生命的神奇;亲人和挚爱不在身边,那就享受牵挂和思念吧。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这是不满足的痛苦;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你会因此感到无聊。我们何不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找和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推之而言,爱情如斯,一位哲人说:现实中的爱情都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属的厌倦,然而无奈留下永久的怀恋,厌倦激起更新的追求,所以没有结果的初恋往往会伴人一生的回味。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一定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兴不喜、衰不哀、宠辱不惊,笑看人生。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上完这节课时,我组织了一次题目为:“矛盾世界,智慧面对”的课堂讨论,效果很好。举办了题目为《有一种人生的馈赠叫磨难》、《错误让我们如此美丽》的演讲赛,同学们一致认为很有启发。在矛盾问题精髓的课堂上,我用大量的实例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特殊性就是个性、区别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卢梭说: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鼓励大家接纳自己、包容他人。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自我绽放出个性的光华……。

我清楚记得一个中文系学生的课堂发言:“你无需去追求别人的长发,短发也能显示你的个性;你无需去赞叹别人穿的名牌,朴朴素素更能显示你的魅力;你无需去羡慕别人的名声显赫,平平凡凡也能实现你的人生价值。你就是你,请相信:即便是一条小溪,也能映出自己的千姿;即便是一棵小草,也能报告春天的信息……”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物欲充斥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征途的北斗星,它捍卫着人类精神家园的圣洁和高贵。她可以帮助人们独立思考、教导人们作出成熟的价值判断。笔者身体力行并愿协同同人不懈努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使当代大学生有知识更有智慧,有文化更有修养,有能力更有道德,有追求更有品格。未来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和骨干,在这个群体人格定性的关键时期,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不仅是他们个体安身立命和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申永华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