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自我教育论文3篇范文

大学生自我教育论文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自我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思考

一、研究者主体集中化

从掌握的文献角度看,研究者主要为高校的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的干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从学历来看,多为本科、硕士研究生。从年龄来看,主要分布在30-35岁之间。从办学层次来看,本科院校教师居多,其次是高职高专,再次是技校、中职。

二、理论研究的内容有高度也有深度

高度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涵界定和内容解析上,虽有着不同见解,但在大方向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多数学者认为自我管理的实质是个人依据自身的特点,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而做出主动的自觉的调整,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深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必要性的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如下:其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已经不是以往的计划经济,它遵循着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原则,激发了人们自我巨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有的学者从经济市场发展(包括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创新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的关注)方面描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时代背景;其二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已进入成年时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有的学者们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包括思想和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交际能力、自我品质)深刻阐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其三当代高校是大学生走出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然而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思想、新问题、新方法出现,人们的利益出现了多元化,高校已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因此,有的学者从高等教育改革视角(包括高校管理秩序、科研秩序、教学秩序、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后勤社会化、和谐校园建设),研究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面临的形势与现状研究

一是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管理的缺失,比如缺乏时间管理、缺乏目标管理、缺乏生活管理、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等;二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平衡性,此观点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没有必要让学生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利于教学管理,增加管理成本;三是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着表里不一的现象。表面上口号较多行动落实少,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贯彻落实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存在着较多的行政干预;四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勇气。一些大学生存在依赖领导、老师具体组织安排的思想,不知道自己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如果遇到困难问题,不知道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多地是把问题推给老师解决。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法研究

其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作用,给其必要热情与支持,让他们自己去组织、设计、开展活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得到锻炼,发挥班级干部、团员、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其二,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机制;加强学生中党组织建设、团组织建设,保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集体条件;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开拓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时空;其三,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法律的角度处理好自我与集体、自主与自律、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引导当代大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道路;其四,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诸如宣传栏、广播、院刊、文化节、艺术灯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责任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宿感;其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科技发明等,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广阔舞台。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涵研究

有的学者从定义角度给“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描述,即大学生自觉地自我教育自己、提高自我修养的教育活动。有的学者从具体内容角度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归纳,即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能力、自觉学习知识的能力、自制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在群体中互相影响的个人效应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即大学生为促进自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在研究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关系,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其共同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特征研究

大学生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自我能力提升,教育内容选取具有较强的自选性,教育行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三、理论研究的视域开阔,方法多样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和谐校园建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持此观点学者认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创造力的实现,有利于高校安定有序;其次,有的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持此观点的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要求进行了探讨,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全面理解学生个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有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西方思潮影响和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点发生了变化,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契机;最后,有的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进行自我教育模式论析,持此观点学者认为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增强综合素质,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一个适当可行的模式。

四、结语

可以说,目前与高校大学生成长有关的教育视域基本都涵盖了进来,为基于专业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模式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从研究方法上看,多种手法相互结合是主要特点。比如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以辨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具体来说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为我们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目前学界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总起来看,尚有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还局限在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领域,忽略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般说来,专业学习是技能性的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应是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认识只看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的相关性,却没有看到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大量地蕴含着能够较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资源。

作者:沈玉玲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教育等三自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内涵、特点

“三自”和来自于外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同一性;二是主体行为的自我指向性;三是过程的自我调控;四是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实现。我们无论是从观念,还是从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三自”,其核心都是能力。如果没有能力,那么,任何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被人接受,更不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只有能力才能把自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整合起来,使它们共同为实现自我设定的理想目标发挥作用。“三自”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一个由能力支撑和架构起来的整体性存在。“三自”能力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凭借着“三自”能力,人类超越了动物界而成为主体性的存在物,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也离不开对生产实践的自我组织和管理;人类个体也只有借助于“三自”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而真正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三自”能力绝不是在封闭的自我主体中运行的力量,它是源于自我主体而在不同的主体间、主体和物质客体间运行,最终又回到自我主体自身的力量,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才使得自我主体的力量不断壮大,使自我主体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这样,我们就获得审视个人和集体、社会关系的新视角,也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同时,“三自”能力客观上也成为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尺度之一。作为主体拥有的自我认知、自我供给、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力量,“三自”能力既包括精神力量,也包括物质力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力量。“三自”能力有两种存在形态,即现实的、显性的存在形态和未来的隐性的存在形态。“三自”能力表现在主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的重要意义

我们所谓的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通常是指通过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建立机制等活动培养大学生个体或组织的自我认知、自我供给、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力量,并使之不断地发育成长,不断地壮大。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培育“三自”能力在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充分就业、应对各种挑战、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理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三自”能力是主体克服自身的主观片面性和物质客体的外在性,使主客体达到内在统一的能力,主体通过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把内在的力量投射到外部对象,又把外在的力量吸纳到主体内部,化外在为内在,化他律为自律,达到自由的状态。因此,才有人把自我管理看作理想的管理方式,把自我教育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主体不断地把在教育、管理和服务领域中自我对象化和外部对象内化,并使两者相统一的过程中聚集起来的力量,作用和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因此,“三自”能力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提高大学生处理自我与各方面事务、关系的能力,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物质力量,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勇于自我担当的责任感,培养了与他人和组织协作的合作精神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独立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对于改变“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心理意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意识中一直存在着重视集体、轻视个体的偏向,没有很好地解决集体和个体的关系问题,个体的力量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致使中国长期停留在传统社会中,没能率先实现现代化。“三自”不仅是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大学生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个体和集体之间互通、融合的根本途径。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加有利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培育学生的“三自”能力又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根本和核心。培育学生的“三自”能力体现了从根本上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要从注重思想、知识的灌输转变到注重能力、素质培养上,在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上应更加注重从根源和基础上来培养,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知识灌输变成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灌输。高等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其次是要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仅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足以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部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的学校教育体系也做不到。学校教育能为学生提供的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人类已经拥有的知识和已经获得的技能,而是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为人类已有知识和已获得的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陈旧,难以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无限扩张的本性,能够延展知识的边界、扩大知识的内涵,能够提高已有的技能水平,形成新的技能,能够突破具体对象和时空的限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4.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也很大。

学生的“三自”能力提高了,意味着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了,这也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拓宽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回报;学生“三自”能力提高了,诸如乱扔垃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随之降低,同时,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展开,而且效果会更好;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降低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本,学校可以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在急需发展的方面,或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自”活动、奖励在“三自”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以实现良性的循环;学生“三自”能力提高了,可以把更多的教师从烦琐的、细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

三、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因素分析

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就要对影响因素做系统的、具体的分析。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文化传统、个人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三自”能力产生影响。

1.从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角度看

一般地讲,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因为具有距离近、作用直接、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成为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背景性、总体性和稳定性强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成为主要因素。从空间上看,社会存在于任何个人和实体组织之外;从时间上看,社会远比个体的生命、实体组织的生命要长久。作为社会中生存的个体,与社会在时间上的交集是有限的,在空间上的交集却可以是无限的。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可以透过家庭、学校教育等释放出一部分,那没有释放出来的大部分影响虽然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但是,除了社会处于个体无法抗拒的巨大的变革和转折之时,它都不是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主要因素。

2.从影响因素的来源看

内因和外因是影响学生“三自”能力的两类因素。上面所讲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传统可以看作外部因素,个人的身心发育状况可以归为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两类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学生的“三自”能力,很难说两类因素中的哪一类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也很难对所有的影响因素做量化的分析。一般来讲,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社会、家庭的,在社会、家庭、文化、传统等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印证了外因对个人“三自”能力的重大影响。

3.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

上述因素对学生“三自”能力各自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反之,则妨碍或弱化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以社会因素为例,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就业形势紧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有积极作用;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社会阶层固化导致阶层流动受阻,导致出现“拼爹”现象,这些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无疑是起到消极的阻滞作用。即使是同一因素,因为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那么,不同成分对“三自”的影响也会有差异。以个人因素为例,个人因素是由生理、心理、精神等成分构成的,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育程度也对学生的“三自”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我们说个人的“三自”能力较弱,主要是指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协调而导致的没有形成与身体或心理发育程度相适应的认识和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能力。比如说一个青年人,他的身体健康,他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和时间来做诸如打水、洗衣等日常生活上的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去做,或者不会做,都得依靠别人替他来做。不同群体中的个体和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三自”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

四、积极培育、稳步提升大学生的“三自”能力

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主要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缺乏与实际年龄相适应的自理能力等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讲,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以学生为本,将影响学生“三自”能力的要素综合在一起,使之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共同发挥它们对学生“三自”能力的积极作用。从学校的角度讲,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主要还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贯穿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坚持不懈,真抓实干。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自我教育、互动教育的新观念,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教育者首先要有受教育的观念,更要有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自己就是自己的教师的思想,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真正认识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的重要意义。

2.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部署。

通过“顶层设计”规划总体目标,协调各部门工作,各部门也要依据部门职能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要做到有目标、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制定规划和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学校提出来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放在一起,提炼出共同的东西来,以此为指导来制定规划和方案,制定的规划和方案一定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3.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不能撒手不管。

各种外部因素对学生“三自”能力的消极影响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管得太多,结果是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也管不好。要给学生一些时间,给他们留出来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要容忍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过于苛责。学校各部门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和必要的指导上面。服务和指导的内容应当是多方面的,包括提供心理辅导,以此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畏惧等心理障碍。

4.以学生社团、学生互助性组织为主要载体,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的学生社团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和发展专项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量过多;有的社团很少举办活动,管理混乱等。应对现有社团进行整合,即使是保留原来的组织名称不变,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职能也必须按照有利于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要成立像“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一类的学生自治性组织,通过整合、改革和新建组织机构,让学生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学生自治性的社团或组织要制定章程,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能进能出,有奖有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三自”先进个人和集体,以此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5.要把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和开展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把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作为各种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活动中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活动的数量不要多,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不要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坚持下去,实现活动的日常化,在日常生活和“三自”能力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稳定的联系。久而久之,“三自”能力就会沉淀在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务和关系的一种力量。

作者:刘志国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三篇: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

一、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冲击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道德判断能力成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及时化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极易产生严重的冲击,多种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碰撞、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丧失理性陷入非理性的混乱状态,造成他们对法律的蔑视,对道德的忽视,从而使其判断力进入混乱的误区,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会造成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取向的迷失,触犯法律,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冲击有很大的隐蔽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有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二)网络对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惰性,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网络平台上承载了大量信息供人们筛选。网络信息的丰富程度达到了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然而就是这样丰富的网络信息系统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一天天增大。大量信息增加了筛选的难度,也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普遍增强,人们动脑思索的次数越来越少。当然,也使人们的思考能力渐趋减弱,人们再也不向过去那样通过动脑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大学生必定不能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今世界,国民素质已经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而文化素质又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提升,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人格的冲击,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的心理年龄“断乳期”,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个性发展从外部系统控制向内部自我控制转化。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们极易接受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受贫乏社会经验的制约,辨别能力差,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忽视了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使网络成为多数人进行情感宣泄的主要渠道。久而久之脱离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冷漠,造成人格障碍,心理素质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心理学家指出,过度沉迷于网络,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甚至是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即通常所说的宅男宅女,长此以往,就可能患有网络性心理障碍症如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由此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网络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无形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极其有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网络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从自我教育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抓起。

(一)建设校园网络,构筑自我教育新平台

网络的信息化是现代高校进行教学的必然选择,建设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净化网络环境,从校园网络环境着手,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

1.要建设校园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校园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丰富网络资源是优化校园网络的基本出发点。丰富网络资源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各部门以育人的角度为出发点制作专题网页,形成校园网络专题库;其次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将优秀网站和专题库分类链接学校网站醒目位置,推荐给学生;再者校际加强合作共享课题、图书文献、软件等丰富网络资源;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团体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建设校园网络资源,构建信息网络化校园。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合理化信息资源的利用。

2.德育网络生活化。

网络时代,德育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深刻意义,网络已经成为德育的落脚点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德育的网络化、生活化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逐步进行。网络上的心理教育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本点,辅以心理治疗,以心理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把工作的主线集中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为主体,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分类指导。尽量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工作网络化创新,建立心理教育咨询类网站,图文结合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趣味测试和专家咨询。

3.建设完备的校园文化网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相同之处,校园文化网络化不仅可以丰富和提高本校的校园文化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兄弟院校得到分享,让学生参加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建设网络校园社区。整体规划网络校园社区,开设特色各异的主题讨论区,专题栏目,特色兴趣俱乐部。设计框架合理,内容个性突出的文化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演讲辩论比赛活动,以及建立数学模型和网页制作大赛,鼓励学生创建自我教育新平台。

(二)加强网络道德,培养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1.加强网络道德,增强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这就十分有必要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作为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元认知活动由几部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元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元认知过程通过两种过程得到实现,一是监视,一是控制。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练习才逐步成熟的。一旦元认知能力出现,它的主导性和激活力就会发生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在网络视域下,开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其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大学生能够根据网络规范、社会需求正确调整网络行为。

2.加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辨能力。

网络信息产业在不断发展,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部分主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发达国家,大肆宣扬优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在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狂潮中,如果大学生不加强自身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则极易受不良思想的蛊惑,误入歧途。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识别各种不良信息,正如美国学者T.R.莫里斯所言:“大学的力量并不体现在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式上。”

3.加强元认知监控,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制能力。

“人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得到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要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管理,积极锻造大学生的自制力,使其在整个网络行为中自始至终处于自我意识的监督、控制和自我调节之下,使大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健康成长发展。

4.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主要有:反省;克己,反思。反省即自我省察,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的内心道德修养方法。现代社会人们重视的不仅仅是合理的知识结构,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和建设的生力军,应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加强网络心理健康和自我反思教育,通过克己的方法,做好网络心理调适,锻炼意志,坚持实现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的同一。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者:谈利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