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作文教学论文4篇范文

中学作文教学论文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作文教学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作文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一、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体验,自然会有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具有独特性时,才能生动、深切。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去挖掘其内含,使之能够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同样是写《我的妈妈》,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天天早起晚睡为我洗衣做饭……”有的则这样写:“从妈妈那慈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妈妈对我是那样关怀、体贴,使我充分感受到了母爱是伟大的……”前者由于体验浮泛,表达不够真切,而后者,确实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独特因而表达生动。如何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呢?我认为,重视实践,乃是第一位的,感受依赖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事情的真谛,深觉生活的可爱,没有实践,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虚幻而不切实际。实践决定思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了丰富的实践,还必须做到教、学、练相统一,动脑、动手相结合,这是训练感受独特性的有效措施。把自己想到的要说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本中学到的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得到的东西与课本中所学的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思考得深、透,这样才能把真实感受描绘出来。有了独特的感受之后,教师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学生抓住本质思考入微时,要注意步步引导,不可一蹴而就。如指导写难忘的教训,则先要学生抓住“教训”来写,使学生受到教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学生难忘,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导学生写某一处景物时,先启发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从中能够体悟到什么,情景交融。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要先明确众多感受中的一点或两点,然后围绕这个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安排事件,列出提纲,要注意重点段突出,不可横排直叙。

随着训练深入,使学生明确写人要突出人物特点、本质、思想,写事要突出事件的重要意义,写景状物要表达真实感受,总之,只要善于抓住人、物、景的独特之处,深入体会其本质特点,独特之感便能体现于行文之中。教师还需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情境,使其增强感受意识,体会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培养感受的独特性。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情感的丰富性。

学生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感受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感受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更充沛。如何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作文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事实情节的不足,激发作文情趣,增强感受力,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变化,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展开想象空间,依据学习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见木不见林,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抓住事物本质,仔细观察,加入联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想方设法进行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训练。

作者:何艳春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第二篇: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

一、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作用

1.学好古诗文,学会做人。常言道:作文即做人。古语还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少年一代的成长,他们将饱尝且收益于千古美文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无限美文,尽收眼底,更耐读的依然是古诗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它们或歌咏奇山大川,或记述亲身经历,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胸中情怀,表达了古仁人志士对生活的追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学生会从宋濂身上看到刻苦好学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王安石的《伤仲永》更能使人懂得后天勤奋的重要性;朗诵《〈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中定能升腾起敢经磨难担当重任的豪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心系百姓忧乐天下的思想,会涤荡心灵;《醉翁亭记》则让人学会了在自然中超然脱俗,在山水中旷达起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妙绝的山水风景画,并能引发我们无穷的想像,置身其中,悠哉乐哉,是一种享受;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最高境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也教育学生忠于职责是一种美德;《唐雎不辱使命》让我们看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浩然正气……这一切,将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2.学好古诗文,引发想象。古诗文是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语句精辟,蕴含深刻的内涵,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好素材。如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抓住“迷人眼”、“没马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初春万物复苏的美景,进而体会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又如教《登幽州台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怀才不遇的诗人陈子昂,现在正登上了幽州台,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请想一想:除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你还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孤寂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王国,畅游一番。既提高和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学好古诗文,促进表达。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如以下两个作文片段:片段一:曾几何时,我迷恋上了文学,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进入文学更深的境地,进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当李白拉着我的手在天姥山上神游;当杜甫伴着我的话在泰山之巅呼吼;当李易安让我坐在她船上争渡归舟;当曹孟德看着沧海写下今生壮志后……我多少次地咨询多少次地问求:“这文学大门该如何推动,这文学殿堂我何时能游?”(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片段二:语文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调描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养我的心田。语文是一位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摘自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可见,这两位同学在考场上能有如此流畅的语言表达,完全得益于对古诗文的热爱。

二、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1.通过品味和积累古诗文,领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古典诗文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其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首要任务。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文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会被它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词句,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必再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综观各省市考场满分作文,大多数考生的古诗文功底相当深厚。可以说,这与他们平时注重积累并消化古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场上,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为他们写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考场满分作文《寂寞的意韵》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词,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在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再如文段:“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上面的文段,虽然都是关于“雨”的古诗文,但各句表现的“雨”的特点是不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现的是雨的灵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的是雨的温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的是雨的妖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的是雨的悠闲。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理解诗文的内涵,写作时就会弄巧成拙。

3.古诗文阅读指导跟作文教学相结合,实现“古诗文作文化”,初步形成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的“古诗文作文化”课堂教学模式。(1)改编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像毛宁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2)改绘场景。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长或不会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的场景描绘出来,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3)填补空白。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4)续写古诗文。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在当时社会是否属实。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了这只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

总之,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敢于实践,多加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詹莉华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玉山中学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起写作兴趣的作文命题方法

首先、贴近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命题。“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如何让学生写作情动,命题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我们认为只有真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命题,才能让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着运用以下几种角度命题:①运用初中生涉世未深,好探索、好猎奇的心理命题。②运用中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心渐强的心理,命一些探究型的题目。③运用爱美、审美心理命一些情操型题目,培养学生人文精神。④还可运用初中生自主性渐强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主命题。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命题形式。在具体方式,可视情况选择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关键是能起到“投一石而激几层浪”的效果。例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热映,我出了样一道作文题:“《爸爸去哪儿》大家都看过,请你由‘《爸爸去哪儿》想到的’为题作文。”由于贴近学生实际,文题一下拨动了学生心弦,他们从“生命、幸福、色彩、亲情、关爱、感恩”等角度写出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作文过程指导

首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文章细节的作文指导。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要重视作文的单项练习,即把作文训练中字词句篇各难点分解后,各个击破。“多作分析的练习,或拿句作单位,或拿节作单位,或拿全篇作单位。这样,可以集中心力在这个那个小节上。小节弄清楚了,整篇也便容易清楚了。”例如课题组在讲授分析《背影》一文中对父亲过车道时的动作的描写时,特别强调了关于“攀”、“爬”、“缩”等动作的描写,并让学生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借鉴这种方式来进行动作描写。其次、把握写作心理过程,实现“物”到“意”的转化。如何解决学生写作时“没什么可写”问题,我们可从三方面入手:

(1)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生活经历毕竟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作为语文老师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营造小气候,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体验各种社会经历,如公益劳动、家务实践、逛街旅游、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刊出墙报、探究性学习和写作等,增加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心理认识,为写作提前储蓄素材。

(2)指导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学生写作时往往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既要观察周围的各型人物,抓住他们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又要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将观察所得以观察日记等形式记载下来,作为素材的积累。

(3)实现由物到意的转化。“物”就是社会现实生活,“意”就是写作意识。其实初中学生也时刻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体验生活,那为什么写作会“捉襟见肘”呢?从观察心理角度分析,那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的感知层面上,没有“领悟”,产生不了写作冲动。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体察生活、感悟生活,更要思考、梳理、提炼生活,真正实现观察———感受———分析———提炼的写作心理过程。

作者:王玉平 孟凡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山东省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兰山分校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一、结合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细节”概念

1.服饰细节描写。诸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从而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

2.语言细节描写。譬如: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句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凸显课主人公夫妇的贪婪、自私、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当然,还有动作细节、心理细节和运用反复的修辞等途径描写细节,为构建典范之作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善于借助细节描写表达真挚情感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为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学生善于借助细节描写表达真挚情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会观察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进而以情感人。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源于作者朱自清先生对生活深刻的感触,有感而发。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帅选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诸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穿”这个动词,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在选材与表达上要做到“精细”,要选取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点”,选择恰当的角度,用特写的镜头细致地表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传神地刻画。

3.细节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譬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4.精心锤炼词语。莫泊桑坦言“:作家在创造每个人物时都必须有其特点,决不可以雷同。”可见,在写作时总会找到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要写的事物,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三、注重因势利导,启迪学生感悟细节描写的重要意义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法国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深化主旨,使文章的形象丰满,可以使文章有亮点,使一篇中考作文脱颖而出。譬如,2011年江苏南通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有这样一段描写“迷蒙中,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白色的身影———是纸吗?不,现在没有风,它却在微微颤动。走近一看,哦,是一只白蝴蝶,只见它全身湿湿的,显然是被雨淋的,两只触角极细微地颤动着,身上芝麻大的黑点依然可见。”这是针对一只白蝴蝶的细节描写,小作者如此精细地描绘它,是因为他从这支蝴蝶身上感受到了“顽强”,从而告诉自己要学会坚强,学会长大。最后,作者要告诉自己的是要微笑坦然面对第二天的中考,这样有力地彰显了积极健康的主题。可见,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起着烘托人物、点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大家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打造“15/20/10”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作者:许海霞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