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东西”文化范文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东西”文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中学语文中的“东西”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中学语文中的“东西”文化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掌握文化常识对准确理解文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文化常识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习惯用法,有助于学生把握思想情感。本文以“东西”文化为切入口,从乐悲、男女、季节、主客、方位语文教学五个维度透析其背后俗成的理据。

【关键词】“东西”文化;中学语文;文化常识

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老师在中学课堂中的讲解基本只是表达了诗人怡然自乐,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不再做其他讲解,可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诗人为何在“东篱”采菊,而不是“西篱”?其实这是因为“东”和“西”除了古今相同的表方位的意义,在历史上还形成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象征意义和习惯用法,不仅体现在权威字典里,在中学教材中也多有例证。

一、乐悲之东西

在我们开头提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何是“东篱”而非“西篱”这一问题中,反映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东”。《说文》“东,动也。从日在木中”,引申为“日出的方向”,东方主生,进而引出“乐东”情感因素。这也正是“东篱”而非“西篱”的原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写了生意盎然的春景,对“湖东”的描写正是“乐东”的体现。《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鸟进巢,表示日已没,《淮南子•天文训》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进而引申出与“东”对应的表示方位的“西”。西方主死,进而引出“悲西”的情感因素。中学教材中“悲西”的主题也很常见。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凄凉动人的秋景,表达了旅人的凄苦心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望西都,意踌躇”,诗人驻马远望旧朝故都长安,感慨横生,昔日的奢华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凄凉,踌躇伤心。《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用“共剪西窗烛”表达希望秉烛夜谈的美好愿望以及此刻的思念之情、羁旅之苦。可见,几处出现了“西”的诗句中都有“悲”,佐证了“悲西”并不是偶然的情况。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和“西”在使用上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因素,多有“乐东而悲西”的鲜明主题出现在古诗文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中既有“浩荡离愁夕阳西下”的离别愁绪,又有“吟鞭东指”的回归喜悦。这一句中正是“乐东而悲西”的体现。

二、男女之东西

“东”“西”除了反映“乐东而悲西”的情感,我们从“东”主“生”、“西”主“死”这一点出发,就使“东西”与“男女”有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习惯用法中能够发现,“东”和“西”常常与男性和女性对应使用。比如“东宫”通常指太子,《诗•卫风•硕人》:“卫侯之妻,东宫之妹”,毛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为太子”。正因为把太子称呼为“东宫”,所以才把嫔妃称作“西宫”,如王昌龄写有《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在中学教材中也有这样的用法,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其中“东方”与“夫婿”相对使用。《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称婿为‘东床’”。又有阮籍《咏怀诗》:“西北有佳人,皎若白月光”。“东”和“西”常常与男性和女性对应使用,这一点是值得在课堂中提一提的,其中的关系容易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便于学习。

三、季节之东西

古人常用“东”“西”与季节相配,东配春、西配秋。如《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的“东风”“西风”即是“春风”“秋风”。中学教材中亦有出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从“百花残”可知已是暮春时节,这里“东风”即指“春风”。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使用西晋张翰的典故,《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了张翰在外做官,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的菜肴,立即辞官归乡。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的上片提到“佳节又重阳”,重阳佳节正值秋季,可见下片的“西风”亦是“秋风”。“东”“西”与“春”“秋”相配的这种情况在中学阶段出现较多,是能够给学生理得清、说得明的知识点。

四、主客之东西

古代习惯居室向南,接待宾客时,有主人居东、客人居西的礼仪。后来往往用主、客所处的方位代替主、宾,把主人称为“东”,把客人称为“西”。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诗句中“东家”即指主人。现在进一步把用酒食请客也称作“东道”或“做东”。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得到佐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一句,教材注释“东道主”译为“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提到“西厢”一词,我们便知是女儿家的闺房,这不仅与上文“男女之东西”印证,其实这里的“西厢”更多体现在“主客之东西”上,古时一般安排次子、宾客等住在西厢房。

五、方位之东西

方位之东西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也是最熟悉的,但在地理上,“东”“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界标志。有时以河为界,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教材注释“河东”为“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有时以山为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教材注释“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战国以迄秦汉,“东”“西”常以“华山”“崤山”为界。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有出现,《战国策•赵策》:“六国纵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唐代张守节《正义》:“山西谓华山之西也”。后来因为政治形势改变,以太行山为屏障,所以“山东”“山西”就是指太行山以东、太行山以西。而如今的“山东”“山西”是省名。有时以水为界,“江东”是指长江下游以东,“江西”即是长江下游以西。《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又有“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去无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其中的“江西”“江东”指的就是上述的地理概念。地理之东西在中学教学中是要格外注意的一点,因为古今有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老师关于这部分的讲授显得十分重要。即使对“东”“西”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仍然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具体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学教学中,古诗词的讲解十分重要,讲授的深浅是老师应该掌握的,可“浅讲”但必须“深知”。

【参考文献】

[1]王虎.中学语文中的左右文化[J].语文建设,2010(05).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作者:翟晶 单位:沈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