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语文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提出了中学语文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即积极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拓展古文阅读的广度;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拓展古文阅读的深度;精心布置作业,提高古文学习的高度。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文阅读;文化素养
古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其词句与现代语言的表达上相差较远,导致在学生学习开始阶段往往比较难,学生对古文学习的介入比较迟缓,但是,学生学习古文有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文,感受古文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积极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积极创造良好的古文阅读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1]。比如,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本内容相关内容的阅读和查阅,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之前先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充分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古文表达的意境,汲取古文经典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之前可以运用一些图片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个能够反映阅读内容的场景,让学生先通过这样的场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要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感受,再通过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感受又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强。
二、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拓展古文阅读的广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课本素材远远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古文学习需求[2],教师应该引来课程资源之活水,浇灌学生古文之沃土,让学生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类古文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出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和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丽之花,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活动,运用所掌握的古文知识和古文经典思想进行讨论交流,深化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古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援引影视资料等激发古文的兴趣,在讲《崤之战》的时候,可以利用当代的一些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拓展古文阅读的深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并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自觉调整学习方法和心态,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和别人进行交流,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华。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教学[3],所以一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古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当时创作的氛围,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眼神或者动作的提醒和引导,帮助学生领略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美妙,如果教师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用小组讲故事,或者知识抢答、辩论等不同形式展现古文的教学,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精心布置作业,提高古文学习的高度
作业是检查课堂知识是否巩固的重要标准,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的古文作业,能不断地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面对不同的古文,教师应设计不同的课时作业。比如,在设计《鸿门宴》的作业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刘邦和项羽做不同的结局假设:“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认为刘邦和项羽各自应该改变的是什么?”要高质量地完成这种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必须做大量的课外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还为教师讲述鸿门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就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自己选择一位文中的人物,并为其代言,用自己的观点来为文中的人物做好陈述,从学生做的作业来看,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独到新颖,并且能够用古文为文中的人物做好自我陈述,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了古文教学的效率。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帮助学生积极探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用创新的精神和意志更新语文课堂的教学,做学生在中学阶段古文学习的引路者。
参考文献:
[1]王银申.如何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12.
[2]桑哲,林焘.借鉴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访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林焘先生[J].现代语文,2006(2):56.
[3]赵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56.
作者:马新华 单位:临海市白水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