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哈曼哲学思想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
哈曼是西方思想史上介于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及浪漫主义运动之间承上启下的哲学家,被誉为“狂飙突进”运动之父。他生于一个主张理性万能的时代,却因人生的起伏体悟到信仰的伟大,进而用信仰发起对理性强有力的批判。他认为人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一般性原理,也不是伏尔泰以为的所谓安宁满足,而是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造创新,对于艺术家来说尤其如此。哈曼认为只有艺术而非理性才能洞察实在的本质。
关键词:
哈曼;信仰;理性主义;启蒙运动;虔敬派;艺术
一.理性的“霸权”
十八世纪的法国处在一个优雅的时代,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中,都变得十分的祥和平静,人们普遍遵守规则,理性的花朵灿烂开放,理智全面发展,理性主义步步为营,教会势力不堪攻击,非理性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重拳出击下溃不成军。人们相信普遍的理性可以带领人类走向光明,而自从发现运用理性可以在物理、化学、数学、几何等等领域求得正解,人们便开始把理性也运用于哲学、道德乃至艺术和审美领域。人们相信,世界上关于美、情感、道德的客观理性也同样存在,而画家、雕塑家、作曲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理性并总结归纳,然后教导给普通民众。例如伏尔泰,他的历史观点就是基本上在所有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大抵相同,追求什么,手段如何,结局怎样,从而总结出一种科学,教人们如何生活的科学。休谟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人们总是因为相同的原因采取相似的行动,因而就能归纳出各种模式,以便后人参照着生活。而在艺术范畴,人们开始偏好对称、形式、均衡的美。
二.德国的“自卑”与虔敬派的兴起
同时期的德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三十年战争使得原本权利就不集中的德国更加分崩离析,到十八世纪已然有几百个独立的小国。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德国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德国人死伤巨大,这对德国文化的发展则是毁灭性的。由此德国文化萎缩成一种地方性文化,奄奄一息,遑论如巴黎一样的中心了,毫无活力和骄傲感。这导致了两种极端化倾向———一是琐碎枯燥而无味且日益理性的路德派经院学究;另一种则是转向灵魂深处,正与经院派的追求对立。而后一种倾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当时阴郁的民族自卑情结,相比因科学和艺术成就无人能及而光芒四射的邻居法国,德国简直感到毫无存在感。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诞生了虔敬运动,虔敬运动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源流。虔敬派主张对上帝虔诚笃信,强调个人和上帝的个别联系,强调内在的精神生活,试图让受到社会和政治压迫的人们得到救赎和安慰。这无疑是一种自我安慰似的逃避,想通过转向内心来化解自卑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德国虔敬派仇视知识分子,反对唯理论,当属一种反智主义。进而他们也对理性主义所带来的财富、时尚、腐败、虚荣等一律表示憎恶。这些东西对虔诚的信徒来说是亵渎和不正的。
三.斗士哈曼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是虔敬主义的代表之一,出身十分卑微,然而他却给了启蒙主义一个沉痛的打击,被誉为“狂飙突进”运动之父,并为浪漫主义运动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哈曼1730年生于当时的普鲁士柯尼斯堡,父亲是一个澡堂门房,叔叔老约翰•哈曼是巴洛克晚期作家。哈曼自幼受过许多私人教师的教育。1746年入学柯尼斯堡大学攻读神学,后转学法学,然而他自己却喜欢专研语言学、文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这给了他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体系。1749-1750年任职于一家主要介绍法国思想的杂志社。1752年肄业离开大学成为了一个庄园主,在此期间,哈曼立志于自学。此时的哈曼生活过的并不如意。1757年,哈曼受到委托,去伦敦执行一项外交与商业任务。然而最后却搞砸了,这件事令他十分绝望,因为哈曼本想当一名外交官,现在希望却破灭了。在此之后哈曼只能游荡异乡,放浪形骸。在他流浪期间,哈曼和一个名声不好的人发展了一段同性恋关系,最后却因此人被富人包养,令哈曼极为愤怒且绝望。而此时,哈曼的健康也非常糟糕。于是在1758年的冬,哈曼整天独自一人在一间出租屋内,阅读圣经成为他唯一的安慰。而正是在他读圣经的过程中,哈曼体验到了一种震撼的神秘经验。他认识到圣经里的故事正是每个人的故事,他体会到上帝在直接与他的灵魂对话,并告诉他有些精神性的东西具有无限的意义。从此刻开始,标志着哈曼与启蒙主义的决裂。
在此期间,哈曼在写作中表达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他否定了启蒙主义认为的,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用经过上帝的帮助就能达到完美的幻想。他认为人的思维与行动实际上也是上帝通过人完成的上帝自己的思维与行动,因此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见证了神圣的存在。他说:“让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上帝的帮助,就像我们需要呼吸来维持我们的活力与行动一样…在我们鼻子中的生命呼吸同时也是上帝的呼气。”另外,哈曼质疑了启蒙运动关于理性的统治地位的观点。人们有必要分清楚神启和理性的区别,在神启中,事实通过上帝的恩典告示和给予人,而在理性中,人们只能对那些被给予的事实进行推理。即理性只能对既定事实推理,而不能创造事实。“理性最大的悖论和滥用就是它试图解释启示。一个为了取悦理性而忽视圣言的哲学家与犹太人没有两样。犹太人越是坚定地遵守旧的约,就越是顽固地反对新的约。”哈曼回到里加后,因为和旧友的在信仰和理性上的冲突,给调停人康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哈曼嘲笑了旧友试图用一个哲学家来改变他的信仰的做法:“我几乎要嘲笑一个哲学家对于最终目的的选择,要我改变观念。我看待那份最好的描述,就像一个明理的女孩看待一封情书,我观看鲍姆加特的说明,就像观看一份幽默有趣的小品。”有趣的是,哈曼在信的最后巧妙地引用了休谟的观点,之所以说是巧妙地引用,是因为休谟的本意是借无法找到对信仰的理性根据来攻击信仰,哈曼却把其颠倒过来,试图说明信仰根本无法用理性批判。这个论证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之后,哈曼又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苏格拉底》以进一步划清信仰与理性,以及自己与康德的界限。这篇著作是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至上原则的第一次有力攻击。哈曼指出,信仰是一种直接的经验,信仰的感觉是一种直观的知识而不是可以推论的知识即理性。它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当事人本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被给予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和反驳它们的存在。
哈曼于1762年发表了《果壳中的美学:希伯来神秘主义散文中的狂言》,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把艺术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这部著作也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圣经,而哈曼本人也成为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言人。哈曼在这部作品中指出,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展现激情与真实情感,而不是顺从各种理性原则,道德准则之类的外加之物。表达个性是美的前提。虽然当时大多数艺术家并不否认激情与想象力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艺术必须遵守规范,不论是技巧、道德、习俗还是逻辑。而哈曼则完全否认所有的一切规则和标准。此外,他还认为艺术家应该模仿自然并展现上帝之道,但哈曼所说的模范自然和以往的通过遵守规则来模仿自然完全不同,他主张通过描绘亲身体验和感觉来模仿。艺术对于哈曼来说是一种翻译,翻译的对象是上帝的创造之物,“请说我能看见你!———这个愿望得以完成是通过创造,而创造是通过创造物而完成的对于创造物的言说…言说就是翻译———从天使的语言翻译成人的语言,从思想翻译成语词———从事物转变成名字———从形象转变为符号。”
哈曼的一系列哲学观点和论证对于“狂飙突进”运动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影响巨大。浪漫派思想家的诸多著作中的主张都可以追溯到哈曼的理论,例如在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荷尔德林的《许珀利翁》,谢林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诺瓦利斯的《夜颂》等。艺术家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再受到规则、理性、习俗等的限制,可以信马由缰地表达自我,任由创作激情喷发。
作者:张驰宇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