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文

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

(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

(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人的意志是求生存,有着极大的生存愿望,但理性告诉人类他们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类害怕死亡,在同死亡作斗争时苦苦挣扎,却注定永远不会胜利,因此叔本华认为认识到的死亡和在死亡面前的无所作为的人类是真正痛苦的。“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补货品之前,如猫戏鼠一般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二)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的活动以其意志作为支配,而意志又是不可遏止的冲动和欲望,这种针对自己的缺陷和状况不满而导致的冲动和欲望是不断出现、周而复始、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种欲望使人类痛苦和绝望,因为欲望的满足具有相对性和非持久性,一个欲望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的、其他的欲望,人就会陷入一种欲望—满足—新的欲望的无限循环之中,也就导致了痛苦的产生,欲望只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继续痛苦。“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在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满足之前,生命个体会碰到很多的困难,遭受很多的痛苦,人类会因为得不到而产生渴望、焦虑、神经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满足之后,个体会变得空虚、无聊。如果一个生命个体很容易满足没有什么欲求,那么他同样也会变得空虚和无聊,挣扎与痛苦,叔本华认为这种痛苦更加的难以忍受。“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它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在叔本华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不同的人具有着不同的痛苦。贫困者平时为了维持生计不断地奔波,这是痛苦的。休息的时候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也是痛苦的。而富裕者虽然不用维持生计,但他们是无聊的,他们因为打发无聊而痛苦。“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因此叔本华将人生作为一场永无止境的悲剧,得出了人的一生是悲观的、绝望的结论。“从根本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人生实质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痛苦的状况。”[4]他认为快乐只是存在于悲剧之中的小小环节之中,只存在于人生中短短的一瞬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人类为追求快乐消除痛苦而努力,但并不会消除痛苦,因为人们虽然不愿意过着痛苦的生活,但自己的欲望却自己制造着痛苦和绝望,这种欲望伴随着痛苦与不幸通过一代代流传下来。

(三)解脱痛苦的方法叔本华认为,因为痛苦来源于生命意志,因此解除痛苦的方法在于舍弃欲望、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其一可以通过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其二可以通过禁欲。1.艺术创作或欣赏叔本华将艺术创作或欣赏作为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他认为通过对艺术审美的欣赏可以慰藉痛苦的心灵,填补内心的苦闷,产生良好的心境,从人生的痛苦中获得暂时的解放,因为艺术是非功利性的,可以使个体暂时忘却争斗和欲望,从生存意志和功利性的欲望中解放出来,获得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当我们陶醉于艺术美的享受时,我们就暂时摆脱了意志的控制,忘记了欲求和渴望,将自己从痛苦中抽离出来,与意志相分离,直观的感受暂时的愉悦。“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2.禁欲叔本华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他认为禁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通过禁欲可以达到无欲无求,可以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进而彻底的摆脱痛苦。“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生命意志被“取消”之后,因为意志的作用而产生的冲动和欲望也就没有了,同时,冲动和欲望所产生的无法消除、无穷无尽的痛苦,甚至是希望等一切情绪都消失不见,生命个体充满着平和的心境,心如止水,宁静而致远,从而实现对痛苦真正意义上的摆脱,永久地脱离。“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是的,它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的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解脱。”首先,叔本华认为应该要完全断绝性欲,因为性欲会使人类的痛苦通过种族延续下去。其次,叔本华认为应该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忍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煎熬。“此外,还表现于自愿的、故意造成的贫苦。既然他自己都要否定在他身上显现出来的意志他也就不会反对别人这样做。即不反对别人对他的非义之举。所以,他会以德报怨,欣然接受任何损失任何羞辱,任何侮慢。”最后,叔本华认为绝食而死是禁欲最好的方法,这样,人类就会永久地摆脱人生的痛苦。叔本华最终由此进入了虚无主义。至此,叔本华通过对意志、欲望的自我分析,得出人的一生都是痛苦的、绝望的这样的结论,确立了自己的悲观主义哲学并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三、悲观主义的评价及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是反理性的,开启了唯意志论的先河,对同样是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尼采等人的哲学理论具有重要启蒙意义,对后来的哲学观点例如实用主义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一,叔本华以人的生存为主要关注点,重点研究人类的生存问题,将哲学的研究方向从理性扩展到了感性个体,开启了哲学的新的领域,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的思潮,使哲学开始贴近人的生活,对我们理解人内心的欲求想法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叔本华将人的生存问题看作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引导我们关注人类生存本身,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将人看作是核心,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着世界,决定着世间的一切,夸大了直觉的作用,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虽然比较深刻、发人深省,但他过于消极,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痛苦的,存在世界之中的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他过分的夸大人的痛苦,否定了人生的奋斗意义,让人感到绝望,而且他所提出的解脱痛苦的方法将人类引向了虚无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片面的,当我们对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时候,应该通过研究其理论产生危机意识,并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不能完全的悲观,也不能完全的乐观,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人生。其三,笔者认为,叔本华所说的解脱痛苦的方法过于片面,既然叔本华认为容易满足并且没有欲求的生命个体最终得到的也是空虚和无聊,那么叔本华提出的解脱痛苦、舍弃欲望、否定欲求的方法便也无法成立。而且,禁欲相当于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其依然受到意志的控制,因此不能说是对意志的彻底消除。

作者:付媛苏百义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