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职工教育的起源与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工教育艰难发展阶段(1966年~1977年)
进入十年动乱以后,职工教育事业受到了破坏,挫伤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各类业余学校也被迫停办。此后,除了著作学习班和工厂农村的政治夜校外,大多数业余学校、业余大学陆续停办,职工教育的教材也被封存处理。职工教育机构处于瘫痪状态,主管职工教育的行政机构也被撤销,教职工和干部队伍遭受迫害,业余教育事业被迫长期停顿。在此期间,大量新文盲产生,全日制教育方面,取消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中专,中等教育基本上是初中和高中,大量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就进入了工矿企业,过去摘掉了文盲帽子的人又复盲。粉碎后的调查中发现,工人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技术“低谷”与“断层”现象,这些正是在“”的历史逆流中造成的。
职工教育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1991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职工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职工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参加培训人员学习期间的待遇等问题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广开学路,提倡多种形式办学。职工教育除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举办外,还要发动业务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办学。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函授等教学手段,发挥全日制大、中、小学、技校的力量,举办广播电视大(中)学、函授大(中)学、夜大学和各种地区性职工夜校。要提倡厂校挂钩,联合办学。”在该决定的指引下,围绕经济建设需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职工教育。在该阶段完成了对三千多万青壮年职工的政治轮训、文化技术补课;领导干部的培训逐步规范化、专业化;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发展很快;各类职工大、中专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才,企业办学面达到70%以上;每年参加各类文化技术业务学习50学时以上的人平均占职工总数的27%。累计培训职工2亿人次,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缓解企业对专门人才的急需,保证经济计划的完成,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工教育调整改革阶段(1992年~2001年)
虽然八十年代,我国职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职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创新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这一时期就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规范性文件,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1992年劳动人事部出台《关于加强工人培训工作的决定》,1993年劳动部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规定》,1994年2月劳动部、人事部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6年10月国家经委、劳动部联合下发《企业职工培训规定》,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更是对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也出现法制化趋势,1994年7月,我国第一部《劳动法》正式颁布,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1996年5月,《职业教育法》颁布,要求企业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这两部法律作为基本法,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更高层级的法律依据。这一系列文件出台后,成为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政策和法律依据,对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体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职工教育培训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时期,不但从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规定,而且在企业内部也广泛进行了创新职工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从而使职工教育培训正式迈上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为职工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职工教育蓬勃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但是对企业竞争力、对综合经济实力的挑战,更是对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对人才培训培养能力的挑战。2003年首次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并明确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以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劳动保障部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计划于2004至2006年3年内培养50万技师、高级技师,实际培养了59万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思潮也给职工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开展职工教育,积极推广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有20多个省(区、市)总工会把开展“创争”活动作为推动职工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向基层和非公有制企业扩展。
回首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国家跃身为现在的经济强国,在这个历程中,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正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的重要源泉。职工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反应了教育必然适应社会的前提,反应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职工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职工教育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教育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和社会主体关于发展教育的意志和行动,调整和平衡着教育关系,它直接影响宏观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间接影响微观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社会和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教育政策的每次调整往往意味着教育的重大变革。职工教育的发展跟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职工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当国家政治形势一片大好时,职工教育也卓有成效的开展,当国家政策不稳定时,职工教育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党和国家对职工教育的领导是职工教育成败的关键。我国的职工教育一开始就是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创立的,且受到我国国情制约。但在中,由于政策的不稳定,导致了职工教育的停滞与瘫痪,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工教育的发展,除在教育的综合性文件里提到职工教育外,还专为职工教育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文件,并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对职工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职工教育发展战略,为职工教育的发展指明航向,明确了职工教育的目标,保证了职工教育的顺利开展。总之,党的政策符合国情和时代背景,职工教育则顺利发展;反之,职工教育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二)职工教育必须适应生产的发展
职工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是职工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职工教育是在生产过程中开展的教育。职工教育要紧密围绕生产这个中心,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并为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育。把生产中遇到的课题带到课堂上去研究,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职工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更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密切。职工教育不但要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还要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促进作用。我国的职工教育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生产,适应生产需要办学,在不同的阶段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需要选定专业、课程、教材,实现学后即用,边学边用,促进职工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建国初期,职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扫盲,后来是文化补课,进而是技术等级培训和岗位培训,再而是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这些都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时调整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只有把握职工教育这些生产属性,依从市场调节的运转规律,才可望找到职工教育改革的出路。
(三)职工教育必须符合职工的实际需求
职工教育的对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成人。搞好职工教育,就一定要遵循成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职工教育的内容要满足职工学习的实际需求,学习形式要能弥补职工的“工学矛盾”,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要以“职工为本”,立足职工的职业发展,满足不同类型职工的个性化需要,做好职工的需求调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我国的职工教育逐渐由以前的片面地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以职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倡导“以人为本”,促进职工自觉树立终身学习、争做知识型员工的理念。这是职工教育发展的必然,体现了职工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四)职工教育必须统筹安排、通力合作
自从职工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以来,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一套职工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我国的实践证明,要办好和管好职工教育,必须坚持统筹规划,行政办学和通力合作的原则。建国初期,在国家对职工教育的统筹安排下,职工教育发展很快,为国家培养出大量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成为国家的战略重点,不仅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职工教育,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健全和加强,职工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职工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履行职工教育的职责,将实行纵向的行政管理和横向的生产、科技、财务、人事、劳资、工会等的联合相结合,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才能搞好职工教育。
职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职工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过去的职工教育主要是由单位派几个人出去参加培训,回去影响帮助周围的人,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的人数少,发挥的影响力比较小,难以达到培训的效果。到现在的全员培训,企业一批人或者全员的学习,大家可以协作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更能发挥培训的效果。企业从一般工人到高层领导者,从在职职工到下岗职工,都纳入企业职工教育对象的范围,发展“学习型企业”。
(二)职工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在方式上实行企业办学、行业办学、企业联合办学、政府办学、学校机构办学、个人自学等多种办学体制,教育层次上实行大专、本科、硕士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多层次办学。培训手段上采用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学习方式,既有正规的教学培训班,又有师傅带徒弟、专题讲座的灵活教学方式。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职工教育领域,信息化要求职工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信息社会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开办企业数字化大学,开展e-learning培训,满足规模化、个性化的职工培训需要。
(三)职工教育更加开放与合作
职工教育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不仅政府与企业直接举办各种职工教育,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兴办职工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更紧密,相互协作。一方面,现代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企业间的竞争加大,单凭经验是搞不好企业的,必须加强企业培训,提高职工人才素质;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师也需要去企业锻炼,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日益加强,大批的企业职工到高校进修学习。将发展职工教育的责任部分转交给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经济性,是未来职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职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
现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企业与职工的共同成长,因为只有在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职工才能有计划地配合企业发展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企业与职工个人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认识到,从外部强行植入信息带来的实际效用,远不如职工培训觉悟提高后所带来的效用高。今后企业将充分重视职工作为企业发展主体的作用,积极寻求企业与职工的互利发展。在企业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前提下,对职工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职工的学习贯彻到整个职业生涯,由职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促进职工的终身学习。
作者:庞利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