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字化音乐理论近况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刘佳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学科,全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是将其相关专业附属在其他学科之下开设。学科命名和专业命名上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如:“音乐科技”“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学”“音响工程”“录音工程”等。虽然名称上有所差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各个学校专业的实质及其涵盖的专业知识面却大致相仿,基本上涵盖两个方向的内容:
1.音乐科学基础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实证的手段进行各种具体音乐学科试验、研究,以指导相关行业如,音乐声学、电子音乐设备制造、软件编程等的发展。并为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适合音乐与数理基础比较平衡的学生,音乐专业与理科专业学生协助研究。
2.电脑音乐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主要是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引入音乐学领域的具体研究、实践中来,探索音乐各领域研究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以促进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改善和促进创作、表演、制作、传播等音乐产业发展的所有环节,适合音乐基础偏重的学生。两者的主要专业课可以相同,但前者侧重于科学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声学等方面,后者侧重于电脑音乐的实践应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高校对专业的命名都只能包含本学校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的培训而设置专业方向的含义,它是片面的,不能真正包含这个学科完整的意义。笔者认为,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个概念能很好的涵盖上文所总结出的学科的两个方向的内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音乐创作者以人的大脑及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为控制手段和信息交流语言;以合成器、采样器等一系列电子发声器为音频终端,通过音序器软件平台进行人机互动的音乐创作方式。为行文方便,笔者先借用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一概念来称此学科。
二、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概述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音乐传入我国。首先进入了大学的领域是在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音乐实验室”。随后,天津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在1986与1988年先后两次邀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计算机音乐研究室”。这些机构虽然有些已经停止了工作,但他们为我国计算机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上,刘健于1987年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1年该专业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于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张小夫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7年开始招收“电子音乐作曲”和“电子音乐技术理论”双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吴粤北在上海音乐学院建立音乐工程系,招收音乐音响导演方向和音乐艺术与科技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成立并于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另外,中国戏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相关专业。
在专业音乐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上,上海的两所大学迈出了第一步。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创办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三年之后,龚镇雄教授在北大物理系创立了音乐声学和计算机音乐研究室。这两所研究室的成立,为我国数字化音乐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我国高校开设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现状分析
1.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存在整体意识偏差
国内音乐院校对计算机音乐类专业的认识,客观上仍存在着来源于文科传统的非技术或反科技主义的观念阻碍,这或许同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间的性质差距有很大关系。这种观念在音乐与计算机学科的不断结合、相互依靠发展的今年是非常落伍的,但这种存在偏差的思想势力目前仍很强大,使大多数专业类艺术院校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的定位不够准确,这些学校相关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电子音乐作曲和计算机音乐创作等专业方向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当前社会大量需要的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2.教材不健全、不统一
在开设电脑音乐课程的院校中,还没有任何学校有一套完整配套的教材,虽然各个院校现在都在教学内容方面和教材编写方面进行探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标准。而目前国内能够见到的关于电脑音乐的书籍,一般都是讲述软件应用问题,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级音乐制作理论与实践——ProTools从入门到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ubase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计算机绘谱》等等。这些书籍只能解决软件的操作问题,甚至有些书籍编写的十分浅显,只适合初级学习使用,不能解决电脑音乐中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这又是阻碍学科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3.教师学习背景单一
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是集音乐创作、制作、计算机技术、声学、电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知识。美国的电脑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背景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比例大约是3:1,并且,没有已经有8%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专门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学历。而在国内,这个比例甚至大于9:1,在专业面的广泛程度上远远低于美国水平。
4.研究型机构数量偏少、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国内担任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研究工作任务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数量偏少,一些高校中对此学科相关研究项目有兴趣、有想法的研究员因为研究机构数量的偏少而不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科学的实验与证实。表面上看是使学科的科研能力严重滞后,但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影响到了学科相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
四、对高校开设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思考
1.明确学科定位,发展相关专业
目前有关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学科还未建立,各个院校开设的与此相关的专业都是基于本校教师个人对此专业前景的理解下建立的,全国的专业开设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这就要求建立严谨的学科体系,去统领各个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学术团队,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资源。
2.高层次、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虽然国内各个领域人才的绝对数量和储备力量是相当大的,但是,与发展本专业所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懂音乐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有区别的。由于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大量的师资和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
3.分阶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地对发展音乐科技学科的重视,近年来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对培养目标认识不足,造成毕业生流失大量流失。应采取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针对社会所需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4.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来说,应避免闭门造车,多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组织和机构,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学术会议,为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在我国各音乐院校发展近三十年,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学科建立的初级阶段。我们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条属于中国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