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乐理课程在音乐理论课中的作用范文

乐理课程在音乐理论课中的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乐理课程在音乐理论课中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乐理课程在音乐理论课中的作用

作者:孙培聪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当今是信息化和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提高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使这种科技化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挥其本来的优势,课程种类划分的越来越细,课程内容越来越窄,对课程教学体现出了“深”的一面,而缺少了“纵”方面的研究,即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因此,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把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必修课程的要求。这样既顺应了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又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叠置的现象。《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进一步优化了音乐理论课的课程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显著作用。

一、凸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属于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但事实上两门课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相同的知识点,如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程和和弦等,内容的重复学习一方面浪费教学时间和师资,另一方面使课程之间缺乏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基本乐理是音乐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音乐基础知识,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都会学习基本乐理的一些知识。进入到大学的课堂,基本乐理还是照搬高考之前“添鸭式”的教学方法,即以枯燥的集中教授为主,以繁多的习题练习为辅,缺乏音响实践环节的应用,授课基本上是书本上内容的重复和堆积,使课堂教学既没有音乐表现力,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对这些重复的内容感到乏味,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视唱练耳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技术性较强的综合性音乐基础学科,它从音响效果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上,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入学前视唱练耳学习的程度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往往只注重音响听辨,忽视音乐理论的学习,出现了“只会听,不会写”的现象,导致教师在视唱练耳的课堂上重新教授基本乐理的相关内容,授课时间加长,课堂容量有限,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实现课程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在一门课上同时进行两门课程,教师可以得心应手的进行授课,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乐理和视唱练耳的内容分配,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前提下,使之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充分发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即节约授课时间、减少师资浪费、更新教学模式、增强理论实践性等特点。

二、在实践中寻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的最佳方案

基本乐理侧重于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视唱练耳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究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符合了音乐学习的普遍规律:音乐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它只有通过实践(音响效果)才能得以显现。但音乐实践又必须建立在音乐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寻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的最佳方案时一定考虑到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对两门课程作出全面而又科学的整合。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本科专业的一门音乐基础必修课,该门课程主要是采用讲授音乐基本理论(如音高、音值、记谱法、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和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如单音、节奏、音程、和弦、单声部、多声部旋律听写、音乐作品片段音响效果听辨和分析等)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音乐感知与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整合后的课程将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的全面提高。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讲授可以有两种模式:1、以基本乐理为主,以视唱练耳的音响训练教学为辅;采用这种形式则要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遵循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用音响效果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授节奏、节拍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拍击和记写相应的节奏型;在学习音的高度与记谱法时,可以弹奏单音或是短小旋律,在模唱音高和记写旋律支柱音的同时,让学生从音响效果上体会音的实际高度,树立学生的固定音高概念。2、以实践教学为主,配以相关音乐理论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些高等音乐院校所普遍采用,用“实践指导理论”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要注意视唱练耳学习的科学性,遵循在“在新课上涉及旧的知识,在复习中学习新的内容”这种迂回式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听辨调式中的和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音响效果上体会存在在调式中和弦的“首调感“,最好是先复习之前学过的有关调式调性的相关知识。

此外,在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视唱练耳所涉猎不到的一些乐理知识,如音律、移调、戏曲音乐相关知识等,这时就可采用自学法和集中讲授法进行学习,以达到在视唱练耳学习的前提下,尽量涵盖基本乐理的全部知识,从而在实践中实现两门课程的真正整合。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更新

整合后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提出了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配合使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才能使一些纯理论性的乐理知识变得“跳跃”起来,为了更好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更新,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两门课程整合之后,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配合,可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的比重,可以先理论再音响,或先音响在讲解,或者二者镶嵌式交替进行,避免出现课程内容“一边倒”的现象。

第二,改变传统教学中钢琴作为唯一教学工具的这一现状,采用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如电子钢琴和电脑音乐制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同一旋律用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进行播放,丰富了旋律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满足了学生对音乐听觉感受的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使用方便,不但缩短了弹奏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授课环节更加紧凑、连贯。

第三,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较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师的讲授更加形象、生动。如让学生欣赏具有实际意义的音乐片段,分析各个声部的旋律走向,掌握旋律的基本骨架,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成,使学习更具趣味性、科学性和层次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第四,要有一本专门讲解如何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的教材,使乐理与视唱练耳授课更具规范化、系统化。

四、实现乐理与视唱练耳同音乐理论课之间的相关渗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也不例外,它必然要与音乐理论其他学科以及音乐技能技巧课相互支持、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整合后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音乐理论课中的又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门课程上:

(一)乐理与视唱练耳同初级和声课之间的渗透和声训练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多声部视唱与听辨的基础。因此,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对学生进行调内的三和弦、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练习及各个调式的和弦连接;把和声课中的四声部和声连接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用“横与纵相结合”的方法,即“横向”体会低音部和高音部的旋律脉络,“纵向”感受和弦内部结构,发展学生纵深两个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同曲式分析、歌曲写作之间的渗透曲式分析是把握音乐的逻辑结构和形式,理解音乐作品的主要依据。歌曲写作从动机出发采用旋律发展的各种手段(如重复、模进、跳进、倒影等)形成音乐作品,它和曲式分析一样都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尽可能多的选择经典的视唱曲目,从乐句、乐段入手,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情绪的变化,掌握旋律发展的走向,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音乐进行再创作。

(三)乐理与视唱练耳同声乐、器乐等音乐技巧课之间的渗透视唱的曲目中,声乐作品占据很大一部分,其原因一是声乐作品歌唱性强,二是它比器乐曲简单,适于演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注重音准、节奏方面的问题,常常忽视音色、表现力等音乐色彩方面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保证音高、节奏正确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注意吐字、换气、呼吸等问题,使学生在视唱中体会音乐的“美”。

现在有许多学习器乐的学生,拿到谱子后就直接地练习,只注重演奏方面的技巧,不注重读谱的重要性,其实这是学习器乐的一个误区。读谱也就是我们在视唱练耳课中经常提到的视谱即唱,通过对乐谱的模唱,从宏观上了解乐曲的结构、曲风、演奏上的难易程度等,这样就为接下来的分段练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练习时对难点的地方有所偏重,既节省时间有突出重点,演奏时自然得心应手。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或表演)专业课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它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整合的忧越性、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等。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加强乐理与视唱练耳奠基石的作用,探索和发掘乐理与视唱练耳更具独特教学理念,实现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需求的复合型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