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策略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应用文写作”当前在全国诸多应用型高校开设,但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此门课程的课时少内容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等都是导致其教学效果有限的原因,而尊重“应用文写作”的通识课地位、运用新的教学软件、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等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通识课;课程定位;学习动机
自2015年教育部引导一部分普通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1]以来,全国600余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2]转变。“应用文写作”亦开始在诸多应用型高校开设,有的高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而只直接开设“应用文写作”。这样的变化确实是在从某种程度上遵循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混乱、课程受欢迎程度低、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这些高校的“应用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切实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因此近于空谈。
1应用型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少内容多
“应用文写作”一般安排的授课课时为32,在如此有限的课时里,很多学校却规定要将所有的文种都讲到。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包含新闻写作(新闻稿、新闻短评),日常文书(申请书、条据等),求职文书(求职信、求职简历等),行政公文(通知、通报等),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等),经济文书(招标书、投标书等),礼仪文书(请柬、开幕词等)共26种应用文文种。单纯从讲授的角度来看,32个课时已经不是很充分,而对此门课而言,学生的写作和修改病文练习比老师的讲解更为重要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实际上32个课时是完全不够的。如此多的内容集中在如此有限的课时来讲完,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泛泛而讲,很难讲精讲透,保量而不能保质。
1.2教学内容混乱
“应用文写作”文种众多,目前各个学校所选讲的文种,甚至是同一学校不同院系所选讲的文种都不尽相同。如此使得“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繁复多变,并使得整个课程难以有较为统一的考核标准。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此门课的老师要根据自己所带的专业进行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应教授市场活动分析书,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讲解招投标书等。如此要求,从表面上看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但实际上通识课老师很难深入各个专业的实际。如果一个老师一个学期带三四个专业,那任课老师就不可能把所带的专业知识都了解透彻。现实的情况是任课老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可能远不及所带的学生。通识课程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3]。通识课的定位既是如此,若强行将专业课的目标加之其上,结果必定适得其反。
1.3缺乏衔接课程
如开篇所述,诸多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过程中取消了“大学语文”而只开设“应用文写作”。改革者们认为“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及其鉴赏都离现实生活太远,更不符合切实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培养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培养“应用文写作”的写作能力的前提,“大学语文”应该作为“应用文写作”的先行课程。“应用文写作”写作的本质是建立在与“大学语文”一样的文字阅读的基础上的,且“大学语文”中的文学鉴赏使学生具备鉴别文字优劣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写出文质兼美的应用文。
1.4教师与学生消极相对导致恶性循环
“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此门课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基本上上一次课就有一次练习。而活动课、视频播放课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则难以在此课中展开。高频率的作业加上相对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这门实用性极强的课提不起兴趣,进而在评教的时候给任课老师打分很低。我们从事了三年六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每个学期评教的得分都在85分左右,最低的一次只有84.9分,远低于其他课程86.6以上的得分。学生兴趣不高、作业批改量大且评教结果差也使得任课老师觉得教授此课纯属出力不讨好,积极性受到挫伤。如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便形成了往复的恶性循环,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1.5大班授课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差
通识课一般都是大班合班上课,“应用文写作”也不例外。我们所带小班20到30个学生,中班70到90个学生,大班100人以上,中班和大班占比90%以上。这样大规模的集中教学,课时又有限,教师很难对学生个体的错误进行一一指正,而这又恰是写作课所必须做到的。因此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开设此课的初衷相去甚远。
2问题存在的原因
2.1学校层面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和误解
相比起专业课,各高校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都不是很高。近年来,许多高校一方面取消了一些通识课程如“大学语文”。另一方面却将取消的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强加在新开通识课程如“应用文写作”上。虽然随着应用技术型导向改革的进行,应用型高校积极尝试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衔接,这样的改革方向有其合理性,但如前所述,“应用文写作”课时少内容多,此种改革方式是否适合此门课程仍值得商榷。
2.2课程本身的性质
前文已论述过“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此课必须进行大量写作练习,同时此课的讲解也不便于采用学生喜欢的播放视频、活动课等方式展开,诸如此类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本课教学效果有限,教学效率较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3学生对本课的认识
邓华认为学生觉得此课不是专业课所以不重视,同时写作功底较差[4]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我们觉得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对于练习或作业较多的课程的态度更为消极,亦是影响到此门课的教学效果原因之一。
3解决问题的途径
3.1让“应用文写作”回归通识课程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内容庞杂、课时较少、班级人数较多,针对此种情况,将其定位于通识课程更符合此门课的实际教学需要,若在无法改变当前情况下强行将其与专业课融合,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3.2有针对性地教学
既然“应用文写作”的文种众多,内容庞杂,我们觉得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提高此门课程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例如李伟权等主编的“应用文写作”[5]就较好地做到了这点。该教材选取校园常用的应用文体如计划、总结等,行政公文中的常见七种文种决定、通告等,职场文书中的求职简历、开幕词等,社交文书中的感谢信、祝词等进行讲解,所选文种有的放矢,既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又便于教学者有针对性的教学。
3.3小班授课
如前所述,“应用文写作”虽是通识课程,但也应采用小班授课,每班人数控制在30左右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班级规模也是符合诸位学者对教学规模的研究结论[6-8]。
3.4新型数字化软件的运用
一些新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可以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之中,例如超星学习通APP。教师可运用此款软件进行课堂点名,还可将课件、优秀例文及较好的学生作业上传到软件中,同时也可将疑难点制成短视频上传,或在软件中布置作业并统计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此在实现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互动的同时,还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精准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3.5教学方法多样化
除了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外,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上,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丰富课堂形式并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调查报告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出一定的调查主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并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由学生互评和教师参评给出评分;在讲请示和批复时,可以让一个班的学生批复另一个班请示的作业;在讲会议纪要时,可模拟真实的开会现场让学生当场做会议记录再形成会议纪要。
3.6采用多方评价
“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的评价方式不应是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成绩,而应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学生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应占总成绩的50%以上,其中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应超过80%以上。同时可布置一到两次作业,如上文提到的调查报告的汇报,请示和批复的互改,让学生自己打分并互相打分,教师亦进行打分,自评、互评、师评的分数比例可为3:3:4,从而形成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的“三评”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极具实用价值的课程,校方需准确定位其课程性质、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班级规模,学生应改变学习态度,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如此多方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4]邓华.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与学的探索[J].语文建设,2015(15):27.
[5]李伟权,关莹,李时.应用文写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蒋士会.试论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7]杨静,姚利民.关于高校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7):86-93.
[8]李桂荣,陈玉娟.高校教学班级规模适度性的追问与探析———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3-8.
作者:郭璞 单位: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