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难题与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引言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与改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办学规模方面,开设专业的高校多,在校生多;在学科建设方面,教材品种大大领先于其他外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大幅增加,专业等级测试历史长、参考人数增长迅猛;在教学研究方面,是外语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2005年全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到2010年,时隔仅仅5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在校生近百万。有一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一届就招1000人。很难想像5年内社会需求也能同比增长。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导致人才质量总体下滑[1]。同质化、集约化的产出,加之教育资源有限、女生比例过大等原因,最终使10年前就业好、报考热门的英语专业成了就业率倒数、教育部网站提醒考生慎报的10个专业之一,被《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列为“红牌专业”[2]。据笔者调研,就连素有“40个名教授教40个本科生(每届)”口碑的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每年毕业生也只有一半左右能找到与本专业有点关系的工作。全国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人才培养缺少特色已引起业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忧虑。一些高校现已停招或减招纯英语专业学生数,把资源更多地放在培养既通英语又懂专业的人才上,即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复合型英语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一、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导致实践和理念的错位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十几次全国性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这些会议上,关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唯理主义,一是实用主义。唯理主义强调知难行易,相当于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认为大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强大的社会批判力量的人类文化传承者与创造者,塑造和保持个人、民族、国家的文明、形象与灵魂,而不在于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首任不是培养直指职场的从业者。唯理派的极端版甚至认为学生的就业根本不是大学这象牙塔要顾及的事,大学服务社会的效用是长久的、超脱的,不必立竿见影。这种唯理主义观在英语专业办学上的体现,就是强调英语的学科独立性,认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英语学科,破坏了外语教学的人文主义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根源不在复不复合,而在于英语语言文学没学好。实用主义即工具理性主义,强调知易行难,相当于明末顾炎武等人所说的“经世致用”,认为大学教育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对国民经济第一线合适、有用、实用的人才。这种观点反应到英语专业的办学上,就是强调英语在多种文理学科及国民经济中的工具性。由于这两种观点的争锋难辨雌雄,导致英语专业办学理念和实践发生多重错位,在多数复合型英语专业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学生选课仍是语言文学类比重过大。
(二)“软复合”培养方案不利于分类培养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一条建议,即偏重“文文”(英语+经贸或外交等)复合,笔者称之为“文文软复合”模式。受此影响,目前高校中英语专业“文文软复合”过多。这种模式由于缺乏选课机制保障,学生易避重就轻,实际选课又回到了语言文学知识组合。不可否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国际化、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相当重要。但由于“文文软复合”对语言思维依赖过多,不利于差异化分类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与行业发展骨干”或“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其实,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急剧变革的影响下,一些考生与家长已开始认识到“文文软复合”的弊端。当初红红火火的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现已被迫停办就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3]。
(三)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匮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必然要依托于交叉学科与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目前,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师资严重匮乏,出现了所谓的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无大师”现象,乃至国内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只能是清一色的语言文学类。笔者近年来参加国内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会议也发现,与会者及发言专家基本都是英语教师,几乎未见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教师或非英语学科的教师,会议研讨的内容基本还是怎样教好学好英语、教师怎样搞好科研,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常常很少涉及。难以想象,单一的英语学科能支撑好远远超出语言能力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师资短缺,各校基本采用英语师资加其他学院相关专业师资进行组合的模式。
二、促进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加强复合型英语专业办学的紧迫感
浏览一下唯理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诞生地的美英等世界百强大学的网站,他们也无不把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就业人才作为己任,在他们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体现学科交叉、文理交融的双学位和主辅修制随处可见。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英语教育刚刚恢复,纯英语人才奇缺,王宗炎等语言学家曾呼吁英语专业教学重点是训练英语基本技巧,要使用地道的原著课文等。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30年后,我们如果还将这种追求视为圭臬,就显得单一了。当今世界,学科相互交叉、交融与渗透,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行业层出不穷,大量冲击传统岗位。掌握一两门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专业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英语专业学生凭着说写强一点、语法多懂一点,难免一业难求。
(二)积极实施“文理硬复合”模式
在高级认知智能培养上,高等教育要照顾到学生的语言、数理、空间、形象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外学者常把语言比作“鱼”,把专业知识比作“水”,没有专业知识注入,鱼游不起来。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就应该实施“文理硬复合”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南京农大的生命科学、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动物医学等学科都是国家、部省的强势学科。而这些学科综合性非常强,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这些学科的英语论著文字性强,语篇结构多样,广泛覆盖文理学术英语中表达各种科学原理的结构与用法。在这些学科里开展双语教学及开设生命科学类阅读、翻译、写作的英文技巧课程,非常有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共生共长,也解决了单纯用汉语讲授失去研习英语机会的矛盾。因此,南京农大2011版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和选修课上都设置了英语讲授的生命科学类农科知识课程。同时,学校各专业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都按规定为英语等其他大类学科的学生设置了一组10门30学分左右跨专业课程或辅修专业课程。这就保障了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学校一流的生命科学的学习资源,将自己锻造成复合型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落实和扩大省内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各高校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创办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本科专业上一定能大有作为。
(三)在政策上扶持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的成长
学科的发达程度与性质归属不是整齐划一的。英语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模棱两可,这对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成长的政策带来了不利影响。英语学科的师生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全国在校生近百万、就业率垫底的英语专业还算不算专业?[1]其实,英语专业的学科归属在南大等名校中的争议已有时日[3]。英语专业是同文史哲一样属“人文学科”,还是同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一样属“社会学科”?是属文史哲数理化的“基础学科”,还是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的“应用学科”?争辩莫衷一是。现实状况是,英语学科内的研究优势有时不在外语学院,如英美文学,业内公认研究中心在中文系。这使得英语专业常游离于“学科”的边缘。英语教师的研究论文若选应用语言学里的“英语教师发展”课题,则易招致质疑,因为“各行各业”的教师发展问题一般纳入“教育”学科。若研究“英美媒体里的中国形象”或“中美教育差异”,按学科资源配置优化原则,这些选题又属于新闻学、比较教育学范畴,所以也常引起争议。这种学科的边缘化导致高校外语类复合型师资的成长缺乏政策保障。在科研上,英语复合型教师的选题及成果鉴定一般都被安排在其他学科领域,因此总是处于劣势。而职称评审又要求在本领域里取得的科研成果。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桂国平教授介绍,几年前他们招聘复合型专业英语教师,试讲前院方就申明学校人事部门没有专业外语职称的类别与指标,所以副高以上职称难于解决[4]。这种机制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高校里有的英语教师在非英语学科上学有所成后会转到其他院系去工作。因此,高校应在科研政策、人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帮助复合型英语专业教师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鼓励英语教师跨专业攻读学位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对复合型教师的成果认定、奖励、科研项目申报、任职资格评审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