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校国际化教学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缪丽慧郭黎安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外事办公室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上海
推进医科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举措
1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医科院校国际化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一是学校应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置于国际大背景之中,以国际视野而并非单从一所学校或是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把握和考量;二是应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与不同国家的一流院校进行广泛交流,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三是医科院校在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四是医科院校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国际沟通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
医科院校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形式,比如与其他院校签约合作协议的数量,互派了多少学者和交换生,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素质和内容,即以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最终能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理想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充分表达与沟通,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实现这个目标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因为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质量的高低也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成果上。
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还是沿用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该模式虽然增强了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结合。因此,医科院校要适应国际化需要,必须做出改革。如加强多学科的渗透和交叉融合,尤其是要加强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使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把医德和医术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规范其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其奉献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在工作中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纠纷的原因,应如何避免和处理等;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及时选用国际较先进的教材等;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构筑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医科院校要注重把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注重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确保我国医学人才适应社会需求,逐渐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
3培养国际化的师生队伍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支国际化的师生队伍。邀请来自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内医学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管理者来校讲学、交流、考察和访问。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不断接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准;吸收外国优秀学生来校学习中医等。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学生加入本校队伍能够更好地营造校园多元文化,有利于培养全校师生的国际意识及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创造机会让广大师生“走出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校领导或项目负责人考察国际知名大学,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有益的教育经验;与国外知名院校签订协议,每年选拔一定名额的学生分批送往对方学校学习;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进修深造;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开阔视野、增进友谊,引入和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明确出国交流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使学校各类出国人员归国后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都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能借助国际平台提升学校和学科影响力。
因此,医科院校要加大对师生出国交流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
4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一所高校整体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和体现了该校国际化的程度。因此,医科院校要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一方面,根据本校特点和发展需要,挖掘与拓展符合本校特点和发展目标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跟进和巩固,保证项目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其次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缘、资源和学科优势,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学校品牌项目。最后是有选择性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外知名院校(尤其是双方优势学科专业)强强联合,建立校际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国际会议或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等活动,促进本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思考
国际化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以本校为例,由于服务对象主要是部队,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医疗等工作对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能够接待的来自国外的专家教授和留学生种类与数量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高级别成果都公开发表。从这个意义上看,本校很难做到各个方面都与国际接轨,但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制订相应对策,从人才培养、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到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出发,提升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等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管理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条件,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国际化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