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眼科医学的教学方式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史翔宇戴红蕾丁宁何雷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采用互动式教学
1.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老师通过启发、设疑等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处予以巩固。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探索疾病上,让其学会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阳性体征主动思考、总结、解释症状体征发生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例如对虹膜损伤的患者,引导学生询问患者是受到什么样的致伤因素,是具体什么组织结构损伤造成有的患者是瞳孔散大、有的是“D”型瞳孔单眼复视、有的是近视力障碍?通过鼓励学生对疑惑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讨论,并引导自主讨论逐渐深入。使学生分享到老师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通过积极探寻到正确答案,不仅自身会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临床兴趣,也同时对见习疾病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将大课的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研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的讲述与实际问题的分析相联系,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以及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学习,作为课程学习辅助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掌握重要信息和资源,处理复杂的概念。例如屈光不正这一章节,由于大多数学生本身就是屈光不正患者,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学生能够快速领悟和掌握屈光不正的症状和体征,并对相应的治疗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临床前学习中主要的焦点应是基础医学知识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观念的形成而非技能。当理论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学习的主动性就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3.教学主体互换。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眼科教学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教学内容,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向全体学生进行讲授。例如在学习结膜炎一章时,我们将学生随机分成几组,布置自学的内容,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上网查阅眼科新进展资料。讲课时,由其中一组同学进行授课,讲授结膜炎的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此时其他同学很自然地消除了平时畏惧老师、不敢主动提问的负性心理,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不断有学生提问“难为”自己的同学,有的甚至发问,营造出活泼热烈的学习交流氛围。听讲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以及主讲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理解水平和回答准确程度都能直观而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该章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教师在针对性总结中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4.情景模拟互动。各种眼科疾病,各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并熟悉各疾病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见习中,由教师指定疾病,由学生模拟患者,另外的学生问诊、检查、模拟治疗,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教师除了评价诊疗过程外,还对这一过程中隐含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提示巩固,对学生在诊疗过程中的爱伤观念进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特点,同时进行医学伦理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采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模型、挂图等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但这种静态、平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方法用于眼科教学,有效地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同时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比书本更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素材,使得原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教师还将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加以系统化、条理化、表格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在:
(1)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易于记忆、理解。例如用传统的方式讲授眼球解剖学,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眼球立体画面从后面观、侧面观、从内向外观及位置关系对比等,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点了解解剖关系,便于学生对眼解剖学产生直观印象。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提供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解青光眼时,以往发病机制的讲述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只能枯燥地死记硬背。通过多媒体的三维成像,可直观立体地将房水流出受阻的原理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过程并由此推导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多媒体教学内容充分地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和学生的课堂笔记,使教师能集中精力对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讲课的思路清晰连贯,能更加从容流畅地完成授课,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思考和记忆,有充分的时间理解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轻松,从而优化了讲授和学习两个过程。
积极培养临床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一种医学范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根据最佳的研究证据进行实践决策。EBM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接受,也带来了临床医学的深刻变革,同时它也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在眼科教学中引入EBM的概念、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EBM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医疗决策中融入现有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跟踪眼科学主要进展的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教师带教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答案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证据,并寻根溯源地予以解答,既不含糊也不牵强。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必然只能在一定层次和深度上予以解答,对于更高的层次和深度,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探讨。那里可能就是又一级进步的阶梯,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向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的意见仅是个人经验,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而教科书往往存在较长的更新周期,提供的证据可能是过时的。通过循证医学则避免了这一弊端,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临床见习中经常遇到的视疲劳患者,很多学生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是累出来的,书本上也只是提到屈光不正、屈光参差、隐斜视、配镜度数偏差等原因。
我们就尝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或在医学网站上进行求助等方法收集相关证据,最后讨论发现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屈光不正、调节和集合功能、近点、干眼症、环境噪音、环境照明等与视疲劳的发生相关。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将研究证据与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解决门诊患者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将循证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临床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从循证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循证和创新。眼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保证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