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语文活动课新尝试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在语文教师带领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发展语文兴趣,认识语文规律,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语文课型,高中语文活动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综合素养。在论述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特征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活动课的现状,提出了开展活动课的原则及主要形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特征;现状;形式
高中语文活动课让语文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训练空间得以大幅度拓展,开展活动课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探究,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特征与必要性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在语文教师带领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发展语文兴趣,认识语文规律,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是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有序的实践活动。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特征
第一,学生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和个性需求,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活动课的各个环节中去。第二,动手实践性,即高中语文活动课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导向,期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上、智力上、能力上、个性发展上的突破。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克服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又能付诸实践、运用自如。可以说,语文活动课既是手段,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又是目标,能让学生收获在课堂上无从体验的成就感。第三,学科整合性,即高中语文活动课在内容上不受学科限制,语文教师可以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尤其要注意将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活动课之中。
(二)开展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为了落实这一教育目的而存在,它最能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它是最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型。其次,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而高中语文活动课恰恰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并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自我,最终实现创新创造。可以说,语文活动课既是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课堂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交流不畅的现状,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活动课现状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围绕专题进行具体的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但我们也应看到,高中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复杂,存在各种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为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带来了难度。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被充分尊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家庭教育理念滞后的影响,感到了巨大的学习阻力,比如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考进名牌大学,因此家庭成员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终极目标,学校、教师为了照顾家长的情绪,也以高考成功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因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家长对高中语文活动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开展活动课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语文教师直接点拨一种做题方法或提供一个写作模板来得实在。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流于形式
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活动课并非语文课程的补充和辅助,而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课型。但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由于教学条件不允许或者是实践意义不大,只是把语文课的上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了其他场所,教学内容没有变化,这使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
(三)社会、学校、家庭未能合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1]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缺乏良好的实践环境,只是作为纲领性文件中的一种指导思想存在,甚至有些学校、教师开展活动课只是为了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三个重视”
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现状,为扭转方向性的错误倾向,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教师地位的区别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知识及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用得得心应手。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自发地“活动”,而是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在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总结、点评环节体现主导作用。为了确保学生在活动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自主地“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程准备阶段的工作,明确学生的兴趣及关注方向,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有序的活动课教学方案。活动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贯穿始终,教师的适时点拨是活动课有效的根本保证。
(二)重视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的锻炼
语文活动课必须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形式要活泼,应变要灵活。“动”起来的根本在于学生,学生必须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自主探究达成活动课目标。目前看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标签很是时髦,追随热点的力度很足,学生在活动课上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新颖的,如分组合作学习、辩论、讨论等,但是这样的活动课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没有真正地走进社会,缺少观察和调研,也就谈不上“实践出真知”。因此,高中语文活动课要适当地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例如欣赏电影、讨论电影创意、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这些颇具思维价值的活动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活动课的难易程度要得当,既不能脱离学生的既有水平,又要适当延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社会调查、自然科学研究等多学科融合的活动形式,可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辩证分析、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高考压力下,高中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高考成功服务的,因此语文活动课上,学生很可能为了节约时间而漫无目的地活动。对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活动设计上下功夫,抓住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把这种心理活动当作一种驱动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互帮互助、互相竞争,展示自我,从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的目的。
四、几种典型的高中语文活动课
(一)阅读活动课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3]高中阶段,阅读活动课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完成默读或者快速阅读,以训练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阅读活动课的地点一般在教室,阅读内容是学生自带或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紧扣课程要求选择书籍,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工具完成对书籍的分析,归纳总结作者的情感表达,概括文本大意,鉴别文体文风,把阅读所得真正地纳入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并贮存起来。阅读活动课后要有交流和总结,形式可以是阅读讲座、交流报告会、互评读书笔记等。阅读活动课后的交流和总结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形成。阅读活动课的教育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反馈资料,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发挥想象能力,并可为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动课打下基础。
(二)语文能力实践活动课
语文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活动课上我们已经让学生学会了读,那么让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任务就应该是语文能力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一般我们把听和说放在一起,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听、说能力使用范围广,是人们获取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能力。听说活动课的一般形式有复述、朗诵、辩论、演讲等。例如,在听完一段录音材料后复述其要点,复述者可以省略不必要的内容,只挑拣重点进行复述,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说内容加以润色。写作活动课要和作文课相区别,作文课要求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要求的作文,写作活动课则是把写作这件事融入到学生生活中,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写作。写作活动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满意的习作供大家评价。
(三)课外实践活动课
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很多,欣赏影视剧、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做自然科学实验等。这些活动课反映在语文课堂上的形式,就是写作与说明。[4]课外实践活动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事件真相,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活动课落实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教育原则。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难在起步,只要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为活动课的开展奠定基础。我们不必限定活动课的形式,而应多维度呈现,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把选择的权利和学习方式交给学生,尊重其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诸海燕.丰富活动,提高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究[J].读书文摘,2017(4).
[2]黄丽君.避免“半死不活”,力求“动而不乱”——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的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0).
[3]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10).
[4]丛小峰.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探析[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7).
作者:朱寅 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