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为了让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实施变革是极为必要的。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应如何定位进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从对大学语文的定位、教材、教师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提出改革策略,希望可以对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困境
为了使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让他们所掌握的基础语文知识能够增加,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大学语文学习使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得到改善,高校设置了大学语文这一公共必修课程。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却常常遭到忽视。课程被别的讲座替代、消减甚至停开等现象更是经常出现。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以及社会各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等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想要使大学语文这一学科在高职院校内成为合理存在的课程,必须要求相关院校改变其教育理念,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完美融合。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
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把培养面向服务、建设、生产、管理第一线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最高目标。此外,高职院校在今后较长的发展时间内,要对其办学思路及办学目标进行调整,使其向就业方向靠近,同时还要对学校在地方及区域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对所开设的课程体系、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获得更高的就业率、更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以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高校所开展的大学语文课程也要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相适应,为高职院校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积极培养面向服务、建设、生产、管理第一线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等,从而使学生拥有更高的综合素养,与其将来的就业相适应。而开设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语文素质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教育部出台的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把大学语文开设为高校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及人文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和当代自然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培养出更多综合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功利色彩浓厚
在2010年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大学功利化是要命问题”。即使到了今天,高职院校中的办学功利化现象仍然十分显著。高职院校加上半年在校外的实习时间只有三年的学制,此外,学院名称中又加上了“技术”和“职业”等专业化的字眼,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经常报有“人文轻、专业重;素质轻,技术重”的指导思想。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把短期内无法使学生受益,无法看到成效为理由,把大学语文等公共课逐渐替代化和边缘化,甚至部分高职院校还把大学语文当做选修课听课或者直接取消。另一方面,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具有技能型和专业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苦于就业压力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大学语文并不能对他们在社会上立足和就业提供帮助,对其反应十分冷淡。
(二)缺少量身定制的教材
因为大学主要强调素质教育,因此每个高校的教材都可以由自己自主选订。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高校的教育更加灵活和自主,但是也容易造成使大学教材泛滥的现象。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共编修了1402种大学语文课程相关教材。而这些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相互抄袭或者随意拼凑的课本。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齐楚华所说:“虽然《大学语文》的课本的种类很多,但是却很相似。”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相似,现阶段很多语文教材也具有同样的内容以及编排形式,这样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大大削弱。因此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大学语文教材枯燥无味,而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并不能为学生找到与专业特色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定位相符合的大学语文教材。
(三)缺少专业化的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曾任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曾经指出:“当代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感性和理性,只剩下知性,她们只是把文学作品作为榨干的柠檬交到学生手中。”大学语文的传统授课方式为学生学习为辅,老师教学为主,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自己表演的舞台,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而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无疑无法对学生写作水平、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水平的提升产生作用。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老师过去任职中专学校的语文老师,而这些老师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使学生仍处于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之下,认为大学语言的学习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大大降低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大学语文的老师上课内容都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不认真研读教材和备课,这样无疑无法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得到升华。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定位
因为大学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语言承载功能以及社会交际功能,而成为高职院校内所有专业所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在2014年开展的第十届年会上对大学语文进行了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以审美为载体,提升人文修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具体怎样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相关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课程设计和内容。高职院校内的校园文化以及教学环境和普通高校相比都比较特殊,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所以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应该以其专业特色为基础,并且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学性比较强,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高中语文基础,学习起来将会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把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其实也就是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学内容要与时展相适应。如果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就能解决大学之用和大学语文之用两个问题。《庄子•人世间》提出:“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只有把“学以致用”以及“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实处,才能够使大学语文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合理安排大学语文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是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及决策者,他们对教育的认知直接对一门课程的发展趋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核心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并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有所重视,认识到大学语文对高校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营造学习氛围、强化母语应用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还需要在教育资源上以及相关政策上为大学语文的教育提供支持,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建立平台。而在开课时长上,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特色而引导教师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体系,如《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在选课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对高校文化内涵的提升有所帮助。此外,大学语文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进行指导时,还应该以不同专业的特征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大学语文教师、高职院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也要从思想上接纳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诚信以及能说会写等也应作为学生就业时的重点参考标准,这样将使高职院校学生和相关领导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更加灵活的手段和方式,使课堂风格幽默起来,就能激发高职学子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如果授课的学生学习的专业为国际贸易,教师可以以他们对“知彼”重视而忽视“知己”的特点入手,重点对他们讲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己”的重要性。一方面使他们学习到大学语文中必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有所帮助,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如果能够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充实应用文的文体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报告和论文等的撰写得到帮助,还能够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运用更加灵活的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且营造出和应用文写作相关的语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利用俗套和枯燥的语言表达编写内容单一的简单模仿文章。
总之,与大学语文学科相关的教材编写者、高校主管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对此课程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并且在师资力量和教材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师们在教授大学语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家华.“微课”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56-158.
[2]熊佳红.“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6,20(4):62-65.
[3]周晓音.地方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4):104-108.
作者:李忠新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