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教育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通过教育实现传承与发展。乡村小学中开展的乡村教育工作本应该是乡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并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重要途径,是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堡垒。但是在外部文化的影响之下,乡土文化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在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乡土文化无处可依。本文主要对在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探究了乡土文化缺失在教材以及教师两个层面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乡村教育;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缺失
0引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本的学科,无论从课时比例还是教育目的,都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地位,它不仅需要完成引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向学生传递相应的价值理念的重要社会责任,通常情况下,更多的看到的是小学语文所具有着这些外显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过程中的作用,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解析小学语文教育,才能够更好地理清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乡村开展的小学语文教育内容需要建立在乡土文化基础上,具体表现在教材内容中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教育方式上充满乡土文化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在乡土文化中健康发展的乡村儿童。
1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乡村教育是乡村社会中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还是乡村儿童成长的庇护所,其中传承的乡土文化更是乡村儿童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1.1感受生活的劳累、艰辛
在乡村生活中生产劳动机会伴随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而乡村孩子所接受到的乡土文化教育与其他连续内容容易出现较多的不同之处,尤其是乡土文化气息中坚强、忍耐的素养,能够给予孩子们天性的培育,十分有利于乡村孩子将来的健康发展。而且,乡村生活是较为劳累和艰辛的,而乡村的孩子们在其中,也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在将来的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这种精神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力量和发展的方向。在乡土文化教育中成长,可以帮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去积极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对于孩子们而言,是一种独特的成长途径,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有效性。
1.2感受生活美感
从本质上而言,虽然乡村整体的生存环境较为窘迫,但是依旧有着独特的生活美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乡村释放天性,自由自在地进行玩耍,并享受乡村的一切,追寻他们的童年梦想。在乡土文化教育中,应当更多的关注乡村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乡村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对大地以及自然的歌颂、对乡村人们的优良品质的赞扬,让他们感受到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孩子们的成长才会是更加健康和快乐的,同时也会使乡村儿童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与城市儿童不同,乡村的孩子能够更多地接触土地和自然,在田野里撒野和成长,在湖水里畅游和嬉戏,在树林里感受四季的变换,自然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欢乐,也使他们变得更加纯真和友善。
1.3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磨合
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密不可分,乡村教育立足于乡土文化同时又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为儿童生命的发展提供保障,虽然在内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只是乡土文化层面的内部冲突,不会影响到乡村孩子的成长。但是在来势汹汹的现代城市文化面前,乡土文化在融合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对立起来,忽视了乡土文化对广大人民的生命价值意义,将融合变成了城市文化单方面的入侵,很容易造成乡村儿童个人价值理念的冲突,对其成长非常不利。
2乡村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倾向及其乡土文化的缺失
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的缺失在教材编著中主要表现在对乡土价值的忽视,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教材内容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教材内容缺少对乡土文化的阐述,这使得教材中所阐述的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偏离。
2.1教材内容缺少对乡土文化的阐述
当前的乡村文化教育,虽然十分看重语文教育,但是所选择的语文教材,大部分内容都与乡土文化缺乏一定的关联,很多时候都是在阐述当代的一些新兴事物,而乡村孩子接触这些内容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因而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将很难产生准确有效的理解,不进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也使得孩子们难以深层次地得出语文认知。从乡村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来看,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选题相对较少,尤其是现当代选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乡村学生息息相关的农村生产与生活,乡土文化的缺位显然不利于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2教材当中的精神塑造偏离学生生活
在当前的乡村语文教材当中,充斥着相当多的现代化精神,而这些精神内容的体现,都与城市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学生仅仅知道马路这个概念,却没有真实地见过,也不懂得为什么要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对这些精神内容的塑造过程中,学生所得出的认知与实际内容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准确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选择他们身边的真实例子,给予他们最为直接的精神感悟。
3冲击中挣扎的教师队伍
教师有效保障了教育的开展与质量,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乡村教育中,乡土语文教育已然与孩子们的乡村生活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很多学生都对课本当中的内容产生了误解,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和优化。乡村教育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责,因此作为乡村教育开展的核心,乡村教师被寄予了颇高的期望,他们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引导着乡村社会精神走向,保护着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领头人。但是在脚步越来越快的现代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教师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教师的个人身份,还是教师所具备的价值观都遭遇冲击,乡村教师开始从过去的生活环境中脱离出来,被剥离乡土文化,甚至被动地站到了乡土文化的对立面,在各方力量的角逐中不断出现自我的丢失,乡村教师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目前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质上是在呼唤乡村教师回归到乡土文化中去,回归自我。
4绽放本源,回归原来的乡土气息
乡村小学语文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当中,已然成为十分现实性的内容,乡村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很多时候缺乏一定的乡土气息,容易给乡村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并且不利于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教育状况,乡村教师应当实时地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尝试着为学生增加一部分乡土文化教育,尊重孩子们的生长过程,给予他们语文的正确意义和实践方向。在语文的新时期教学目标当中,定义为生活实践的引导和基础知识的认知,教师需要实时加上对乡村孩子的引导,在语文教育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生活认知,促使孩子们产生深层次的生活概念和价值,整体的教学也会富有深层次的意义。语文,本身是对生活的指导科目,为了正视乡村孩子的发展,给予他们最为切实的语文教育,教师需要勇于尝试,在开展乡村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进行乡村文化渲染,如清晨的乡村,充满了宁静与祥和,萌萌的小草伸了伸懒腰,鲜绿的柳枝随着微风的拂动而轻轻摇摆,小鸟又在远处的树干上叽叽喳喳,仿佛在讨论乡村的美好与和谐。这些都是对孩子们生活本源的描述,也是对回归生活的一种尊重。此外,教师需要与孩子们共同探讨乡土文化的自然性质,感受生活的味道,品尝人生的态度。乡村的生活本身十分艰辛,但是孩子们却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他们在其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愉悦,不希望轻易改变自己生活的状态,而作为表露生活的主要学习科目,语文也需要跟着他们的思想进行实时的蜕变,帮助孩子们了解他们所想要学到的语文知识内容。
5结语
在现代化脚步不断迈进的现实情况中,乡土文化必然会遭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中现代文化必然会取代传统的乡土文化。对乡村教育来说,需要现代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学习中更好地立足于现代社会,但是也不能缺失乡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的缺失将会使得乡村孩子变成无根之木。但是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育过程、落实乡土文化教育,要将乡土文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都是一个个宏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潘祝青.小学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化话语的失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7(09):84-86.
[2]黄双柳.小学语文教材之忧:对乡土价值的遗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65-168.
[3]汪广芝.语文活动课的心得体会[J].文学教育(下),2012(06):159.
[4]伍叶琴.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教育元素的缺失与补正———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2(01):78-80.
作者:宋诗蕊;徐福利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摘要:语文教育需要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有关审美认知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文字,正是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才能构建起整个语文教育的框架。而有关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关系论点,专家学者们也是各执一词。本文将大致介绍其中几种较为代表性的观点,文字作为文学审美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层面的物化载体。因此,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深化为更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并逐渐演化出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1引言
语文教育需要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有关审美认知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文字、文章,正是以审美教育为基础裁能构建起整个语文教育的框架。当然,从某个层面而言,对审美教育的认知维度、深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各个层面上的差异的把握程度。因此,简洁有效的展示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就成为构建一个完整教育理论的节点。
2审美教育在语文中的性质与关系
众所周知,在阐明事物之间关联性之前要对其下个定义,其目的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而这样的区别就是该是事物的基本性质。以下的几种观点是源自于现如今的国内对语文审美教育代表性的观点。“无关”的论调。这样的论调常常认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关系。他们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仅在于提高语文的常用知识储备和文字的驾驭能力,如果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混为一谈,不但不会相辅相成,反而会顾此失彼,南辕北辙,这样将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论调将审美从语文中剥离出来,并且将他们作为对立面的观点是狭隘的。如果将这种观点放置教育的大环境来说也是与实际不符的。比如如今国家的教育方针号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维度上全面发展。一言以蔽之,没有美的教育是遗憾的教育。“从属”的论调。这种说法中将审美教育、语文教育定义为思政教育,智力教育的从属品,并且这样的观点绝大多数是一线语文教师教学过程的抽象文字刻画。《简明美学辞典》一书中这样说道:“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由这样到观点所派生出来的。这样的观点虽然已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相提并论,但并未阐释它们之间的联系性,而且仅仅将它们作为思政教育的工具,彻底否定了语文与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的论调。这种假说常常持语文与审美的教育就是文学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并杂糅其间。这种观点是不是单纯源自于语文学科中的,它本源自于“艺术教育说”,但在语文学科中产生了具体的表现。“
艺术教育说”在西方审美教育历史中都具有广泛的支持者。例如来自《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通常是把审美教育问题归结为艺术趣味的培养问题,任何人身上都有一种根据美的理想来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激起这种能力,才能教会人们去评价高尚艺术的真正的美以及这种艺术所体现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艺术形式的美妙。”除此之外,东方学者日本竹内义雄也将美的教育称为“艺术教育”。毋庸置疑的是文学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学的教育不能完全地等同于审美的教育,审美除了借由文字的表达载体之外依然可以借助其他的非文字抽象载体。例如,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乃至于电影、制作精良的网络游戏等等。另一方面,文学的教育范畴仅仅在于文学内,具有更多的情感性和纯粹的审美性;然而语文教育还包含了语言、文章的领域,难逃实用的桎梏,更像是带着枷锁跳舞。“方面”的论调。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们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存在,并给予了独立的地位。相比前两个假说已经具有了自己的合理性,但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二者间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因此该观点也具有自己的片面性。“等同”的论调。
到底怎样的观点是最能客观阐释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呢?“等同”说的观点“语文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语文教育”是相比之下最为合理与客观的。它与其他观点相比的合理性在于它反映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难以割舍,不能对立的复杂关系。但是,如果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完全等同也是片面的。首先,语文教育的范围被限制在语言、文章的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育活动都能被称为审美教育。并且,对语文的分析,脉络思路的认知是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对文字的驾驭要求现学现用;而审美教育更多是植根于感性土壤之上的,并且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这中论点至少看到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密切关系,语文教育是要一审美基础展开的,而审美教育也不应该是毫无根基的“巴比伦之城”。对于具体的活动方面而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审美活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能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如何鉴别美与丑,更多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寻找美,热爱美,这样的审美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上述各个假说“取之精华”,关注事物的本质,对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可认为是以美学教育理论为基底,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塑造具有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学生。在面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世界领略千姿百态的美,培养一种对美的感受,去面对以后的生活,这就是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目的。特别在于通过语言美,结构美、文学美等领略,培养系统的认知能力,树立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不人云亦云、趋之若鹜。最终拥有健全的完整的品质与人格。总而言之,审美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素质教育,它无关于应试,它更多的有关于学生的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好(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郭媛 单位: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小学生正处在知识的启蒙阶段,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而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既要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又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但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对此还没有充足的认识,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的意义
(一)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素质教育理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在传统意义的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就是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说符合素质教育这一理念。
(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良好发展。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由于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致使学生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这是学生形成不同个性的主因。例如有些学生虽然不能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着突出的才能,这就是学生个性、独特能力的很好体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某种特长和能力得到释放和发挥,并被充分的肯定,进而不断的提升使之变得更加的突出。
二、培养学生个性的具体措施
(一)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现个性的机会
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和表现欲望,这也是他们积极表现自己个性的一个展现方式,因此在这个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个性是非常关键的,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更多机会或空间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功课,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进而在探究问题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这也是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个性的方式之一。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的教学秩序,通常表现的较为强势威严,让学生感到惧怕,并有种难以亲近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有力地的约束。正因为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学生们不敢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从而导致在课堂上缺少应有的活跃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的积极活跃,并尽情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另外,教师还需要改变自己以往较为严格的教学态度,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在教学中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够深刻的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并自觉地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和信赖,进而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积极踊跃的表现自己最真实,最具个性的一面。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不能够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能够找到学习的动力,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调动起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这样就能够继续的推动他们积极主动探知问题答案,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很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比较愿意学习的知识,并进一步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小学教育阶段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甚至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的重视。
作者:郭雪静 单位:赵墩镇闫家小学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新课改要求下,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探究为题,着重分析了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应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起步阶段接受的教育,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日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将注重探究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充分发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观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注重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对文章进行简单的理解,为日后学生积累和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识字、写字、学词,对汉语拼音进行有效掌握,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小学语文教育基本思想,教学方法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和进步。就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书的内容来看,书中第一部分内容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主要涉及汉语拼音的认识和理解。当汉语拼音知识学习后,课文部分涉及《江南》《人有两件宝》等课文,对这些课文的讲解,是对前面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探究
1.注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教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即坚持与时俱进,使教育事业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反过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课文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教师通过讲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左公柳》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学生看到视频画面出现的南方的依依柔柳与北方高大挺拔的柳树这一对比,会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在教学阅读课文《刘三姐》时,我将电影《刘三姐》中最为精彩的对歌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刘三姐的聪明伶俐,莫怀仁的狡诈,秀才的愚笨都不言喻了,老师也省掉许多口舌,学生的感受更深了。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正处于“天真”期,动画、卡通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获得教学效果。
2.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
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一来,可以使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活灵活现,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就拿小学语文的作文写作来说,小学作文要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反应,学生只有对知识有效地掌握,并将知识与实践生活进行有机联系,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例如在讲解《秋天》《我爱家乡的杨梅》《体育课》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感受身边的环境。以《秋天》为例,课文中的秋天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把学生的视线拉到现实中,发现我们身边的丰收场景。对比身边的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爱国之情,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当下时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思是,教授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学生事先预习后,对课文知识会有所了解,这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讲到课文《猫》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了解猫的特点和特征,观察猫的性格特点以及爱好,写出观察日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在观察猫的过程中,增进近了与猫的情感,更好地了解了猫的特征,理解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来说,意义重大。基于这一点,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J].语文建设,2011.
[2]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3]王林发,刘海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
作者:王春兰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美林中心阳美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价值渗透的探讨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们价值、命运等的维护和追求,对前人所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加以高度的重视,也就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较为理想人格的一种塑造。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当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对教学基本资源加以开发,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并且要对艺术的渲染加以重视,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就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对学生人文价值渗透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人文价值;渗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不过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人文价值培养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们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契合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培养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们的人文教育。
一、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加以合理的融合
语文,是我国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系统所利用的语文学科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基本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应该逐渐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弘扬,继而提升学生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素养。所以,语文教师要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加以良好的整合,将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所包含的人文性质的内容充分的提取出来,为学生健康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保障。例如在对“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该除了准确的掌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外,还应该利用一定的手段对学生们加以熏陶,从而为他们精神领域的扩展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应该给学生创造出一些自由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文环境
第一,应该利用对教材中内容反复的阅读和品鉴去体验当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语文课本当中所包含的文章通常都是由编写人员经过千挑万选整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每一篇课文加以反复的阅读,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他们选出其中比较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们能够对学习当中的问题加以充分的思考,对其中的情感加以深刻的体会,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对“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应该把“抱母亲”的这个场景当成教学过程的重点。引导学生们对于母亲很轻有关系的一些句子加以整理以及分析,然后对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加以较为深入的探讨。然后再让学生们对课文整体的内容加以反复的阅读,让他们被母爱伟大感染的同时,体会到亲情是多么可贵。第二,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去引导学生们体会人文价值。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都能给我们呈现非常丰富的情感,比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等,各种情感当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加以反复的朗读,让他们细细品味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充分体现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对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自身应有的引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语文教师不应该盲目灌输给学生一些定理和方法,应该充分的展现出语文知识对他们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所以在对人文价值加以渗透的时候,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给他们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大家把文章作者所具备的思想和情感化作为自己的情感,从而较为全面的对学生的爱心和亲情意识加以培养。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具有非常优秀的艺术修养以及鉴赏能力,以便对课本中的内容加以较为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让他们对所处的世界加以进一步的认识。
四、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把更为积极的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将课本里一些具体的实例去增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他们在对语文知识加以良好掌握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对“穷人”一课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学生加以诚实守信精神方面的教育,而在“桂林山水”的讲解中应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五、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人文气息
当下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实现了对语文学习内容系统性的尊重,并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人文价值体现得非常充分。在教学活动当中,语文教师不要只对课本内知识的传授注重,继而忽略了每篇文章当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课本加以认真的研读,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对学生加以人文熏陶。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起来,将学科当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做到充分的重视,脱离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尊重,继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为新颖的教学方式,继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嘉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责任[J].新课程(中),2011(5):23.
作者:赵巧珍 单位:安徽省怀远县荆山镇学区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探究
摘要:教育是兴国之要,强国之本,要想实现国家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坚持人才强国战略。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文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了。当今社会更加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笔者从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原因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几方面的简单思考。
关键词:原因;作用;措施
伟大的教育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语里也曾说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老师在对学生教书传道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提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育人———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道德教育这一环节。小学语文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下面,对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也对德育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语文教育中德育理念的渗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的原因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智、体、美、劳这五个要求学生具备的优良品质,“德”常常也是排在最前面的,从它们的排序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德”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听到类似于顺口溜的这样一句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由此可见,人们在对一个人给予认可时,也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品德。而小学,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渗透德育理念的作用
类似于马加爵那样,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将室友残忍杀害的报道我们也不止一次看到。有不少的人会困惑:这个社会怎么了?也有不少的人问道:孩子们怎么了?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缺失。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对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在教育中进行德育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老师的语文课堂教育更加有效、顺利地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学生形成正确、恰当的德育观念,对他们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与人发生矛盾或在生活中遇到其他问题时,进行冷静的分析与理智的思考,不意气用事,减少类似于马加爵那样的悲惨案例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正确对待得失,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三、怎样促进语文教育中德育理念的渗透
德育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该如何促进在小学生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呢?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教育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首先就是从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入手。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德育理念的文章进行反反复复的朗读或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领会课文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德育教育。其次,在对学生的识字组词教育中进行渗透。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步和起步阶段,教会学生识字、认词、写字,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汉字的结构、偏旁、字词发音等特点,或者以造句的形式将字词进行相关的解释扩展。例如“帮助”这个词语,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解释一下“帮助”的内涵,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来造句的形式,更加深刻地了解“帮助”这一词语的意义。将字词的教导与“做人处事”的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帮助认识尚不全面的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总而言之,德育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也是进行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不仅对老师的课堂教育有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将德育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以深圳宝安区A小学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03).
[2]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04).
作者:张花
第七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环境教学的探究
【摘要】教育改革促使本来就广受关注的小学教育更加的引人注目,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些变化也非常的明显,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学;环保意识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在不断的丰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环境教学方法的出现充分结合了当前时期环境保护问题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环境保护也是当今社会比较人们的话题,也是基本国策之一,将这一问题也已提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将其归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的概况
环境涉及社会、生态以及生存等多个方面,是人类取得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总的来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是环境的主要内容,开展环境教育也要基于这两方面进行[1]。在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牺牲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愈发的恶劣。这也迫使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育中引入环保的元素非常符合社会生活的现状。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晰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通过这种教育形式的开展,来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从小就能养成环保的意识。目前,教育部门已经颁布了许多关于环境教育的政策,鼓励学校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并且明确了担任这一教学任务的主要科目是语文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很多都与环境的主题相关,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发展至今,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比如很难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能用到环境教育,二者之间并没有较为高效的应用渠道。另一方面,一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计划中安排环境教育这一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系统性的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作用。还有较为重要的一面就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比较陈旧与现阶段的环保理念不太相符。
二、运用环境教学的原因分析
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非常的强,同时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中对环境教育的运用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也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相关。通过环境教育方式的引入,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加强对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时使用环境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素质也要实现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意义重大。因此,重视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从各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环境教育的渗入更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地位。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对环境的描述,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契机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环保的体会,从而最终起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老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活动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各司其职,老师的教才能做的更好,学生的学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环境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进行改变,有选择的继承传统的教学观念,渗入环境教育的因素。其次,要对自己的环保意识进行提高,以身示范,让学生学习自己的环保行为。最后,要设计好渗入环境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其看起来顺理成章,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环境教育的理念[2]。
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环境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的依据是教材,教材里的许多课文内容都多多少少的与环境有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有效的结合这些因素,提升环境教育的效果,使得在教育的全过程都能渗入环境教育的理念。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优美环境的赞美,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景色的现状,让学生产生惋惜之情,从而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开展环境教育的效果。
(二)在学生的写作中渗入环境教育的理念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布置一些写作的练习,在运用环境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作文的题目中加入环境的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让学生按照作为的主题进行写作,在构建文章框架的过程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会逐渐形成。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的环境,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所观察的环境来构思一篇小作文,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环境意识的形成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在课外活动中应用环境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的场所并非局限于教室。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通过户外进行。比如在做一些与景色相关的作文题目时,老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公园或者农村采景,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所观察到的事物。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感受美景时,更要从自身做起,杜绝各种形式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积极的承担起环保的责任,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
结语
环境教学是新时期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教学方式。虽然现阶段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其教育理念在当前时期无疑是先进的。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念高度的一致,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值得小学语文老师进行深思,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运用策略。
作者:王三明 单位:湘阴县关公潭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