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突破方面,我们既要坚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但同时又要看到,艺术的本质价值须通过认识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一系列功用性价值来实现。每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都不一样,战争年代的艺术更多的是通过认识价值和情感熏陶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奢华与丰盛”的“消费社会”,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且正是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功用性价值,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该关注如何在艺术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中容纳、表征艺术的“真、善、美”的本质价值。在艺术的表现范畴方面,既不丢弃纯艺术产品,诸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戏剧、曲艺等传统艺术项目的艺术教育,又需要将艺术教育扩展到一切专业的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的教学中。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挖掘艺术的创造价值以及艺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功用性价值,让所有专业教师,尤其是应用型专业教师都来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对于本专业发展的渗透性,关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强化学生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的指导意识。而一旦我们扩开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视野,朝着艺术教育与艺术现实发展相吻合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将人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由此,我们便可以引导和激发所有专业教师都去从艺术创造角度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调动起学生掌握艺术创造方法和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既有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又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水平的双重教育效果。
好的设想还有待付诸实施,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新途径;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将艺术因素融入各专业课程。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认识到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正在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中,似乎只有围绕纯艺术产品实施相关教育,才能被算作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根据行业分工和各个专业课程设置与艺术相溶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技能的。“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当代新技术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新技术手段通过艺术设计的创新建构环节,从生产与消费的源头上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就曾很准确地解读过消费中的艺术渗透特征:“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在当代生产与消费实践中,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向人性化回归,艺术美感的追求渐渐成为消费目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都通过艺术设计通道被冠之以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怡情悦志、心旷神怡、意趣盎然、有品味、有格调、充满想象和诗情画意等艺术特征,技术则渐渐成为人类满足艺术美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那些新近被开发出来的创意产品,不仅其功能被定位在满足两种消费需求上,而且其产品形态也更加模糊了物质产品与艺术产品的形态边界。很显然,在这个消费大发展的时代,应用型专业要想取得实际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就不能不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艺术合流的趋向,就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途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构两块课程内容来促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结合。第一块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着艺术发展与本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可以将之设置为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包括本专业设计的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创造原理、产品艺术化的前沿动态、专业生产与消费中的艺术化途径、专业艺术设计与管理的技能培训等,由本专业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授课。
这块内容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来讲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它实现的是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功用和经济消费功用。从理论上讲,这块课程内容追踪的是专业创造的前沿动态,授课者既需要有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践经验。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就需要与专业实践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要拓宽授课教师的来源,既要从实践第一线持续不断地聘请具有前沿创造成果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将自己的艺术创造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在校学子们;也要注重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换岗流动,必要时可以选拔本专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修艺术创造课程。总之,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教师提上议事日程。如果各个专业都能够开设好这门课程,那么,艺术设计专业就被分解掉了。事实上,当前各个高校开设的所谓“艺术设计专业”,总是要面临着某个具体的实践领域,或动漫、平面、三维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或建筑、陶艺、服装等物质产品的设计。艺术设计是实践事项,不具有人文理念那样的思想统摄性,我们不能把艺术设计搞成空中楼阁,要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分解渗透到所有专业教育中去,以促成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主课程的形成。第二块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着培养学生对各类纯艺术产品的鉴赏能力,可以将之设置为应用型专业艺术教育的选修课程。艺术产品主要处于精神文化领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认识功用性价值和情感熏陶功用性价值上。而艺术的认识与情感熏陶的功用性价值与所有人文理念是相通的,因此,针对某些艺术产品的艺术教育,的确也就有理由成为某些人文学科学生职业发展的第一需要,即可以成为必修课程。应用型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是物质产品领域,对于进入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艺术教育的第一需求是培养与物质产品生产紧密挂钩的艺术创造力。由于人的发展是建立在满足物质需求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平衡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尽管创造和欣赏各类纯艺术产品,并不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必须,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却谁都无法回避艺术产品、艺术欣赏能力的建构,即人人都必须发展起必要的艺术感受力,这就决定了针对艺术产品的公共艺术教育的不可缺性。于是,将纯艺术产品的艺术教育作为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选修课,让学生们根据各自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知识结构等来选择,便成为最佳的课程设置方法。纯艺术产品意义上的艺术选修课程设置需要注意把握好如下要点: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是建立在哲学(包括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各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着的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就把艺术产品的鉴赏课程演化为娱乐活动过程,从而彻底浅化或放弃育人的崇高目的。第二,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开展教育。所有纯艺术产品都是实践态的,而且教学课时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首先要创设好培养鉴赏力的实践环境,可以是社会实践第一线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社会实践的环境,就是不能滑入空对空的抽象理念讲解中出不来。第三,要注重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今天这个时代是艺术产品供大于求而极度丰盛的时代,没有什么艺术产品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即便是在实践环境中培养鉴赏力,也需要教师根据教育规律,环环相扣地设置好教学互动奖励机制,以确保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第四,要注重培养专业性的表演队伍。艺术普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上面,还在于发展起更多人的艺术表演天赋,以促成人与人之间相互愉悦的艺术氛围。因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艺术表演才能,首先可以为全校师生开展艺术服务,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气;其次还可以适当开展社会服务,让来自于社会的奖励机制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昱春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
一、陕西地方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及兴趣
高校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及兴趣,是影响高校学生公共艺术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24%的学生希望增长知识,12%的大学生希望提高艺术技能,还有4%的希望混学分。35%认为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对艺术素养的提高很重要,有64%的人认为比较重要,只有l%的人认为不重要,没有帮助(图2)。在课程选择的意愿强弱排序选项中,有40%的人课程选择的意愿强弱是相同的,分别是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工艺美术、戏剧、曲艺、民间美术、戏曲。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利于自身发展,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必要的,只有极少数认识不到它的作用,说明艺术教育已经开始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但是,由于视野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既没有对专业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不能对就业有直接的帮助,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精神享受。这也说明高校艺术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作祟,学生没有感受到除“考试”以外其他课程的必要性。正如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翁剑青主任所言:高等教育“没有开拓人,没有从让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培养和表达上挖掘一个学生的能力”。①另外,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艺术教育程度的差异,同年级、同班级学生的艺术知识层次不一,而公共艺术教育动辄100、甚至200多人齐头并进的大班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导致基础较弱的学生缺乏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索然无味,间接抹杀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从而使这门课程流于形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所以,提高学生认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是当下公共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
在对四所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所选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中,有18%的人感到满意,有63%的人感觉一般,而有17%的人感觉不满意。对于教育部给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舞蹈鉴赏》《美术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音乐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开全的学校只占2%,开设5门以上的占23%,三门到五门的占60%,三门以下的占15%。其中各学校开课较多的课程分别是美术鉴赏和音乐鉴赏100%,影视鉴赏70%,书法鉴赏65%,舞蹈鉴赏62%,开课较少的依次是艺术导论和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没有学校开设。在调查的各学校,除规定8门限定性选修课外,有摄影、形体、交响乐、合唱、现代艺术等相关课程,但在问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要时,回答不能满足的达68%。所有课程都没有统一教材,35%的学生认为需要指定教材,65%的认为不需要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鉴赏为主的占60%,理论为主的占17%,技巧为主的占3%,三种形式都有的占20%(图3)。学生最喜欢的授课形式是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占41%,公共艺术课程36%,讲座10%,参观校外艺术场馆11%,参与校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节2%。在接受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每门课程都制定了教学大纲,关于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都有较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学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课程,而是根据现有教师资源(教师能上什么就开什么课),也没有考虑课程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在课程数目上虽然有7-10门不等,但离学生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选课仍然以“抢”为主,如果选课不及时,就面临无课可选的现状,更谈不上根据自己爱好的“选”课了。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涉及面不够宽,过于关注艺术学科知识内容,缺乏独创性和地域性,学生对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体现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但这方面课程开发较少。在教学形式上,以鉴赏为主的课程占有极高的比重,几乎达到公共艺术选修课的80%,在课程体系中有着绝对中心的地位。以技巧性训练为主的课程较少,而且教师以教授艺术专业学生的方法,传授一些浅显的知识技能,形成了偏重概念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其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兴趣索然,无形中限制了学生与艺术课程的接触。
三、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在对四所高校现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调查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14%,硕士占60%。具有教授职称的占2%,副教授14%,讲师70%(图4),年龄40岁以下的占80%。认为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很重视的14%,比较重视的58%,不太重视的28%。成立专门公共艺术管理机构的占25%,有专职教师的25%。有艺术教育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5%,都没有公共艺术专项科研基金。通过对教师队伍的调查,我们普遍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师资缺乏。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公共艺术教师总数的50%。①但在实际中多数高校都难以达标,在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只有一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其他院校都由教务处委托美术系、音乐系等院系的专业教师讲授,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全校学生13000余人,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由艺术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和文学院相关教师共同承担。艺术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16名;文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33名;幼儿师范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3名。按照教育部0.15%~0.2%的师生比,每学期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应该是18~24名,其中专职教师人数9~12人,师资好像不是问题,但是,多数教师在完成本院系教学任务后,工作量已经满额或超额。再加上课时费低廉,课程又安排在正常教学之外的晚上(而随着大学扩招,教学与居住不在同一校区),不管在物质上还是时间上,既费时又费力还不讨好(教学效果无法与专业学生相提并论)。基于以上原因,大多教师都不愿承担公共艺术课教学,这就造成公共艺术课程数目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艺术课程仍以音乐和美术衍生课程为主,如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名画解读、现代艺术、交响乐欣赏等,影视艺术、书法艺术、戏剧艺术、戏曲艺术、雕塑艺术等课程较少,尤其缺乏能够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产生共鸣的课程。三是缺乏评价机制。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一般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基本参照专业教学,缺乏公共艺术教学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上课没有激情,随意性较大。因此,完善公共艺术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进入公共艺术课堂,建立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构建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公共艺术教学队伍刻不容缓。
四、陕西地方高校艺术社团现状
调查显示,28%的学生曾经听过音乐、美术类的讲座,3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比赛和演出,40%的学生看过学校的各种展览。对于学校艺术活动的组织,32%的学生回答经常有,63%的回答有,较少,5%的回答是从来没有。63%学生认为学校社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34%认为能够满足学生需要,3%的人没有表态,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社团的满意度处于较低状态。9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的艺术社团,当问及原因时,23%的学生回答没有兴趣,62%的学生想参加,但怕达不到要求,13%的回答是没有时间,2%的人没有表态。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艺术社团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艺术活动相对偏少,不能全面覆盖所有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五、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资源配置现状
硬件设施是高校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四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几年的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有的学校也新建了一批多媒体教室和学生艺术活动中心,丰富了公共艺术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积极性,但从数量上还是不能满足公共艺术教学。调查发现,3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基本满足的占64%,完全满足的只有5%。同时,各学校也都存在没有公共艺术专用教室和固定活动场所,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难用,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授课所用资料尤其是影像资料无法满足等问题。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省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更新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运行机制、课程内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实现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社会实践体系建设为内容的课程改革,构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三个层面”立体多维的教学体系,使之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适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使我省公共艺术教育获得更加理想的发展。
作者:郭涛邹满星柏正杰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
1艺术教育的功能
(1)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施美育全过程中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而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处在思想、心理变化强烈期的大学生,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宣泄其长期受社会道德、宗教世俗信仰以及纪律等因素的制约而积累的压抑的心理能量,艺术教育恰恰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通过艺术的体验培养其对真、善、美的崇尚,培养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使人的精神升华,粗野变为文雅、猥琐变为豁达、小气变为大度、浅薄变为深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气质和性情,使人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一代新人。
(2)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艺术教育通过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美的感知与领会,从而实现审美情感向道德情感的转化,指导其道德行为,最终作用于现实社会。真、善、美是人美好心灵的全部,同时也是艺术的终极表现“: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每一名成功的艺术家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真知灼见。总是能通过其作品传达给世人。从他的艺术作品当中,人们也总会被作品所传递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多样。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而沉淀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组成部分相互渗透、互相作用,从而构成校园文化这个整体。作为校园文化软体组织的艺术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各艺术学科间宽泛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是学校的发展更具本土化、区域化、个性化。高雅的艺术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人格品位。它能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多样。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现代教育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传统应试教育过度强化数理化等科学素质而弱化人文教育的现状已成为滞后现代教育发展的顽疾。尤其是艺术教育的长期边缘化,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常常是高智商、低品位、思想残缺或审美情趣淡薄。近年来,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学校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仍很现实的将实用性或研究性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使设立了艺术类相关院(系)、专业,也仅仅是为了追求专业布局或高就业率的需要。而并未能高屋建瓴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真正育人功能。
(1)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艺术教育即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这是当前多数高校对于艺术教育常规理解。而这种对于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缺乏科学性及完整性的理解,直接导致了高校盲目与非理性的艺术教育实践。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但不等同于音乐和美术,它是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3]艺术教育所要追求的是对人的心灵的精华、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强化。
(2)艺术教育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案。首先,对于艺术教育,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材使用等方面并没有形成规范而系统的方案。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再加上领导的不重视,教学督导边缘化,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教学进程与课程目标的随意性。其次,艺术教育包含多学科、多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依赖几堂音乐、美术或文学赏析等艺术课程就想达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高雅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艺术文化氛围对于人的艺术品位的无形熏陶,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很多高校苦于资金面的紧张,根本就不会考虑此项工程。
(3)学生对于艺术修养的淡薄。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心理负担,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和实用性主义。对于与自身未来就业表面并无多大帮助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仅仅出于修够足够的学分,艺术选修课学分好拿而参加艺术教育课程。至于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更是以一种生活消遣的态度参与其中。这就很难使学生在艺术课堂与活动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种对于艺术修养的淡薄必然带来个人精神世界的狭隘。于是“郁闷”、“无聊”“、烦躁”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词。
3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思考
造就“四有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样是其人才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能力发展的后劲和空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正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整合资源,优化艺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构建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环境熏陶和艺术实践为两翼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
(1)课堂教育。艺术教育注重的是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对艺术美的创造力。因此,高校在优化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规模与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艺术美的感悟与体验中,实现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审美人格的达成,这才是艺术课堂的终极目标。
(2)环境熏陶。优雅的环境以其物质形态满足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以外在的形态影响其情感和心灵。哲学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优雅的环境也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实现艺术教育的全部,优雅而艺术化的校园环境可以通过在学生头脑中能动的反映,进而产生美的感受,通过美的熏陶,使其知美、懂美、爱美、护美、创造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能激发起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愉悦,进而融入这美的环境中,使自身也成为美的化身。
(3)艺术实践。文化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扶持培养文学、音乐、美术、诗歌、戏剧等艺术类社团的成长,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大赛、工艺设计作品展、话剧周等一系列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活动。从而对艺术课堂给予有力补充。同时,这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课堂与艺术实践实现统一的有效载。21世纪的教育呼唤着艺术教育的成长,21世纪的艺术教育呼唤着多元化的艺术储备。教育的艺术化、学习的艺术化、生存的艺术化是高等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人性品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举才是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标志。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责无旁贷。
作者:于海印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