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提供高层次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教研到社会服务,大学职能的突破都与社会同步完善。作为权威的知识机构,提供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首要途径。而艺术教育的范畴广泛,与社会关联密切,其社会职能的优势最为显著。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在革新。全日制教育,多针对学术研究或从业需求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逐年递增的人才输出为庞大的服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与技术支持,因此其基础教学本身就有着潜在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潮下,大学不再是求学历程的终极阶段,而担负着为更多人提供循环教育的义务。加之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频繁、产业调整后就业需求的多变,以及大众文娱生活的富足,促成了更为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回流教育等,同时也涵盖了普及艺术教育,即以培养艺术涵养和生活艺术为课程开发理念,针对大众开设的观念教学,而不拘泥于技法操作。
2.开发艺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社会职能的发挥还表现在创意产业的开发和针对性教学上。就本质而言,艺术是艺术形态,也是生产形态,它是构成社会第三产业的强大支撑,具有跨行业、跨门类的特质。其创业形势日趋多样,如进入市场的受教育者以个人或私营团体形式开展的各类培训、艺术会所、产品开发、大众传媒、影视制作、城市雕塑、环境设计等,都是以艺术为基础,凭借个人创造力、智慧和技能获取动力和潜在财富及就业机会的途径,它涉及各种信息媒体和介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以艺术定位生活,必然起到丰富文娱形式、提升大众艺术感知、提高整体生活品质的长远社会效能,更对文化消费的带动及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经营模式。
3.发挥社会美育功能,提高人文素养。艺术的审美功能决定着高校艺术教育的美育职能。美育是人类运用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巨大工程,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文化魅力。尤其当代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单面人”现象使得社会美育更为紧迫。除学校常规教育外,“场效应”的发挥更具有社会性,即由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方式,通过多样的场所构成统一完整的审美活动“场”,将审美渗透到各个方面。如与政府机构合作,借助城市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社区,甚至自然环境等开展美育,既可以激励师生的专业创作,又缩短了社会与学校的艺术观差距。其形式之一,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艺术呈现,使受众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观照,与创作者的心灵意象重合或移位,从而获得“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因为艺术创作不仅生产艺术品,也生产艺术欣赏者。形式之二,以欣赏者为主体的艺术互动行为,即运用审美教育的诱导原则,唤起受教育者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意识,成为审美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在身心体验中把握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后者的美育效应更为直接。
4.主导“艺术批评”取向,引领社会风尚。大学作为艺术理想的学术阵地,在社会思潮中有责任坚守艺术的良知,从理智和学术的高度把握社会的艺术动态,塑造时代风尚。当下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的鸿沟日益加剧。严肃艺术被称为纯艺术,具有优秀的传统和规范,有较高艺术价值,但因形式艰深不易为大众接受。而通俗艺术即流行艺术,往往迎合大众和商业的浅俗需求,哗众取宠,甚至以不健康的“畸趣”成分“媚悦大众”(鲁迅),使艺术质量在生产和消费的恶性循环中停滞不前。从电影票房、音乐排行等悬殊,到卡通插画的热衷及传统绘画的低靡等现象,均可见社会艺术标准的偏差。艺术趣味作为核心标杆,必须依靠艺术批评加以树立,而大学具备高度的自律性、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和科学判断力,能够客观地监控和平衡一个艺术团体或国家的艺术价值基准;同时,艺术批评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阐释、鉴赏和评析促进社会性美育,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调节不同层次的欣赏差异;此外,艺术批评具有反思社会文化生态的作用,从传统艺术的价值取向到环境设计的生态开发领域,大学专家体系的建立,较好地借助了艺术批评的平台唤起了大众的参与意识,社会教化效果显著。
5.延承传统艺术文脉,弘扬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当代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无不以旧时代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为根基。大学有史以来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具备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及在人才、资金、场所等方面的先决优势。对高等艺术教育而言,立足人类文化学的高度,以艺术为契机挖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延续其艺术文脉,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尤其是对正在消逝的非物质化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高校有可依托的研究资源和项目基金,具备独立调研和开发的群体优势;同时具有将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与检验的客观条件,能够借助教育实践,系统地探索传统艺术的新题材、技艺、材料、形式风格、历史价值和传承方式;并适当借助社会综合媒体的力量和大学的文化权威地位,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加大民族文化主题的影响力度,使更多的民众由关注到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自觉参与到民族艺术的保护中来,达成共同的文化意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教学、研究与宣传等多个层面。
二、高等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实施保障
大学艺术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依托于国家宏观政策和自身教育机制的完善。
其一,大学运行的真正独立是这一保障的关键,以确保在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社会职能。
其二,必须肯定艺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改变官本位思想,赋予大学以学术权威的身份,使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给予具有极高造诣和国际眼光的真正专家行使媒体监控的权力,在重大文化事业上授予其决策权甚至拍板权,通过专家的教育引导,从意识形态上深入宣传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实践上根本推进高品质文化环境的建立。
其三,全面界定大学的社会职责,完善终身教育机制,建立独立的社会教育学院或系,统筹安排校内优异资源;增设社会教育学专业,为之提供理论储备和指导;实行宽进严出的个性化运行机制;以学历学位为依托,设置一系列职业性课程证书的学习,满足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将学分累积相加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与个人的晋职晋级相结合,以改变重文凭轻能力、重职前轻职后的陈旧观念;设置科学的评估体系,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开放式教学,适时更新文化动态和艺术资源库,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虚拟学习与交流,完成远程考试和作品,探索真正适合于成人的自主学习模式。
其四,在校内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专司文化艺术研究;将研究观念融入教学,突破单纯的技法教学思路,并通过以高校为根基的各类社会教化活动,在整体提升社会艺术素养的同时,实现以艺术带动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宗旨。
作者:王冬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