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艺术教导形式剖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张康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工作坊和工作室的差异
目前有关“工作坊”和“工作室”这两个专业术语的运用还是相当混乱的。例如《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一文,对“工作坊”的来源进行了追溯,但几千字的论文作者竟然没有引用一点历史资料,作者观点的确立难免让人生出怀疑。文章认为“工作坊”首先出现在包豪斯学院,说“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助、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
用“工作室”来解释工作坊,让人很难真正理解其本意。再加上“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地”,强调因为“场地”而形成“工作坊”,和现代意义的工作坊已经是相去甚远。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意义的“工作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坊”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工作坊和工作室的定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工作坊教学和工作室教学都是以学年制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即在本科生的四年或研究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展开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辞典》中“Workshop”这个单词并没有“工作坊”这一含义。“Workshop”在《辞典》中只有两种解释:①工场,车间,作坊(aroomorarea,e.g.inafatoryorbusiness,whereheavyrepairsandjobsonmachinesaredone。工厂或商店的房间或区域,在这里,在机器上完成一些重活);②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研习班(anoccasionwhenagroupofpeoplemeetandworktogetherinordertoshareanddevelopideasaboutaparticularsubjectoractivity。为了分享和详尽阐述某种理念,一组人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活动聚集在一起来工作)。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workshop”这个单词的第一个含义(工场,车间,作坊)指向动手的意思,强调的是实践层面,其第二个含义(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研习班)指向讨论的意思,强调的是理论层面。现代意义上的“工作坊”这个概念同时涵盖了以上两种意义——既要有理论上的争论探讨,又要将探讨的理论付诸实践。所以,“工作坊”这个词可以视为“Workshop”这一单词的引申义。它具有短期存在的特点。强调的是人们首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短暂的探讨,然后用几天的时间去动手解决问题,并在几天的时间内拿出成果。它有“工作-学习”结合的成分,和“项目制教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坊制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产学研”结合得特别紧密。“studio”在《辞典》中有5个释义:①录音室,播音室(aroomforwhichbroadcastsaremadeorinwhichrecordingsaremade);②电影制片厂;电影制片公司(aplacewherecinemafilmsaremade;afilm-makingcompany);③画家、摄影师等的工作室;生产艺术品的公司;画室,雕塑室,摄影室,照相馆(aworkroomforapainter,photographer,etc.;acompanyproducingartisticorphotographicwork);④舞蹈练习厅(aroomorotherplacewheredancingordancelikeaxercisecanbepracticedortaught);⑤单室公寓房。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我们多采用“studio”的第3个含义,即画家、摄影师等的工作室,画室,雕塑室,摄影室。工作室制具有更多的研究色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教学空间。以一个或几个专业相同的教师为核心,学生的人数也不算太多。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培养本专业杰出的人才,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甚至今后一辈子都会从事这个专业。
工作坊和工作室不同的特点
目前工作坊正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艺术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或几名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研究成果的教师为核心,15-20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核心教师的领导下,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在一起学习、讨论、研究、分享等方式,最终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工作坊制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参加工作坊的学生最好是大三以上的年级。因为大一、大二学生积累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参加工作坊活动会感觉力不从心,有很大的知识缺陷需要补充,很难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针对性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2)组织形式非常灵活,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小。我们知道,一般上课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工作坊教学就相对灵活一些。他们可以在充分讨论主题并明确分工之后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单独的活动。这一组负责哪个子课题,那一组负责哪个子课题,然后经过几天的工作之后将各自的成果汇总起来。而将多个子课题组合起来就能解决一个大课题。
(3)探讨解决的问题更具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比如“2010中国济南工作坊”活动中,工业设计工作坊就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进行了畅想;将一个家庭分为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4个空间,针对人们在这4个不同的空间里所进行的不同活动而分成4个小组来专门设计相应的终端产品。
(4)时间周期要求短。一般安排5-10天。
(5)参与工作坊的院校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省份。如上述“2010中国济南工作坊”活动共有来自国外的3所院校和国内的10所院校再加上本校师生共220人参加。此种不同院校的师生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坊就暂时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小型聚会。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交流教学经验,同时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献计献策,无形之中学到了自身暂时欠缺的知识和方法。
工作坊的优点显而易见。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所以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容易作出看得见的成果,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15-20人聚集在一起,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扮演工作的角色,知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毕业之后进入公司或企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且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在整个工作坊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某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欠缺,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知识的补充与积累。这也是工作坊制教学有利的一面。
另一方面,工作坊制也有缺点和不足。比如,对本科生而言,工作坊需要的人数毕竟不多,教师就得从众多的学生中挑选专业比较出色的来参加工作坊,对没有选中的学生来讲,可能会形成一个小小的心理阴影;另外,工作坊的进行需要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势必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使其不能按照计划进行(没有课的教师例外),同时也会打乱学生的学习进程。欧美自14世纪起,随着学校的出现到19世纪学校教育的成熟和规范,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保存和延续下来,所以近现代的一些学校通常都是以名家为核心设立工作室的。在我国,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就开始率先在油画系的教学中实行工作室制,除了“”时期暂时中断之外,一直都在坚持。中央美术学院之外,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也采用工作室制来进行油画、国画和雕塑的教学。
工作室的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是以有影响的艺术家为主导构成的教学指导小组,对工作室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负责。不像一般的教师和学生,工作室的教师和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室。在鼓励发展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当今社会,工作室的优点就是教师和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亲密接触,便于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学习,也会让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更加了解,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学生则可以在某一感兴趣的领域挖掘更深,思考的问题更有难度,却不会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
另一方面,工作室制毕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模式,它也有缺点和不足。比如对于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而言,如果不是酷爱这一行业,那么进入工作室可能就是一种错误。此外,过早进入工作室,无形之中容易让学生的学术视野变窄,过分考虑本专业、本领域的问题而不能顾及其他;过早地进入工作室可能会使学生形成程式化的单一固定的风格,不利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和全面发展。此外,工作室的教学重点大多放在技法训练和创作实践上,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思辨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只重技法实践,轻视文化理论的倾向。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和工作室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对而言,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太适用于本科阶段,而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采用。
建议
鉴于工作坊的进行需要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这一事实,再加上其短期性特点,所以,笔者建议最好将工作坊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开展,目的是避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藉此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检测。结合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这一事实,相关艺术类院校应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大力进行通识教育,使学生逐步学会通过自学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却不会囿于简单的技术操作,进而提升至艺术的高度以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