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研究性学习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roject-BasedLearning,又称为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指的是学生以研究性方式,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形成自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型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前进。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薄弱,不利于面对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进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应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第一,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工作室、实验室等各种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高校软硬件环境资源。第三,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视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自主性、综合性、社会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体系。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集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开发者集一身的多种角色。其次,从课题的选择和设置进入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确定具体的课题内容和要求,课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出发、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还应该涵盖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创建课题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比起单独做研究,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对同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进行具体任务分工,安排整体时间进度。然后定期进行阶段性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布置下一阶段任务,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直到课题最终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评价标准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入手,反应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案应由教师、学生个人和研究小组共同定制,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评价标准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考、会思考及科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禁锢,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在做具体的课题或项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属于最高级思维。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多看、多思考,培养学生在旧的内容里发现新的形式,或者使旧的内容能重新复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考核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营造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表1是笔者所在单位“设计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作参考。
五、结论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调动高校教师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从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真求实精神,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徐微微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