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对中央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梳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中央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的整体方案,并提出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原则和路径,以期能够在更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发挥效用。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模块化;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已迅速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与在规模上的快速扩张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尤其课程体系设计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6年10-12月,中央财经大学面向在校研究生、研究生教师、导师、以及毕业五年内的校友开展了关于研究生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状况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对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财经院校的调研情况,总结得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一般性问题。1.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实践特色不明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本质在于实践性,然而大多未能摆脱学术学位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学习的特点,学术化特征过于明显,未能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系统性的重新设计。2.课程设置梯度不够。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研究生层次的特点,与本科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相同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学生反映,虽然有的课程名称与本科阶段不一样,但仍由同一教师教授,讲授内容也与本科阶段相同,甚至出现过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听课的情况。3.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课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因人设课”、“随意开课”的情况在研究生培养层面仍屡禁不止,一些专业学位也继承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陋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设计和论证,课程之间逻辑关系混乱,耦合度不高,缺乏层次性。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设计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原则、思路和实现路径。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2.实效性原则。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强化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2]。3.科学性原则。要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使不同培养层次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有序。4.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坚持实践性原则,突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的思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应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关键要素或环节设计:显性课程模块划分、隐性逻辑关系界定、模块内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安排。
(一)显性模块划分根据课程性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显性课程模块,多个模块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中央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MBA)为例,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了预读模块、导学模块、核心模块、方向选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海外模块、综合模块共7个显性课程模块。各个模块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央财经大学MBA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MBA项目先后通过了AMBA认证、CAMEA认证,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隐性逻辑关系界定显性课程模块的划分隐含着模块之间、课程之间隐性的逻辑关系。隐性逻辑关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在基础和根本特征。1.模块间的逻辑关系显性课程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取决于对模块间逻辑关系的把握是否明晰。以上述MBA显性课程模块设计为例,预读模块的课程必须在修习其它模块课程前完成,导读模块是核心模块学习前的针对性训练。方向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虽同为选修课程,但定位不同,方向选修模块以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学习为核心,是专业学习的纵深发展,公共选修模块立足于素质和能力拓展,是学生结合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横向拓宽。海外模块和综合模块则是核心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升华。七个模块定位清晰,模块间逻辑关系明确,那么,这个显性课程模块的划分是合理的。2.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指课程的主辅关系、先后关系以及互补关系。课程的主辅关系主要依专业方向而定,主干课程一般列为专业必修课,而辅助性课程一般列为选修课,所以课程的主辅关系在整体上决定了其所属的模块类别。一般来说,课程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课程能否列入同一模块,也决定了同一模块内的课程开课先后次序。若两门课程为互补性课程,一般应列入同一课程模块,若某一课程为另一课程的先导课程,那么开课次序应当在课程设置时明确体现。
(三)模块内课程设置设置模块内课程,首先应根据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确定其所属模块,然后界定模块内多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课程逻辑关系确定课程开课学期,应修学时学分,从而在时间上界定开课先后次序,确定课程的学时占比。对于选修模块,还可根据需要在基本模块下进行二级模块划分,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及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选课时有的放矢。以中央财经大学MBA课程的方向选修模块为例,该模块包含了MBA3个研究方向的选修课程,故划分为3个二级模块,每个研究方向限选其对应二级模块的课程。二级模块内的选修课程按照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在不同的开课学期。二级模块内的课程依然有主辅、先后或互补的关系,对于较为重要的方向选修课,可根据需要设定为方向必选课程。
(四)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模块和课程设置基本确定后,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案进行详细设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学位建立了较为理想的课程体系框架,课程设置也比较合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屡屡变形,课程因故停开现象屡见不鲜,远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这些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计只是虚有其表,对课程教学内容并没有认真负责的设计,教学过程随意,实际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课程体系设计初步完成后,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经过科学论证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并严格执行是保障模块化课程体系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而这一点正是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软肋,成为问题的集中爆发地。
(五)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的本质特征,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专业学位设置了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有的专业学位设置了实践性课程或者在课程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或其它形式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特色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的实践特点既可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也可通过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案体现,两者结合效果更佳。中央财经大学MPAcc建立的以行动学习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案,JM设置“模拟法庭”和“法律谈判”作为实践必修环节,MBA开设的“整合实践课程-创新与创业管理”都是对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包含以上五个方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是我们对模块化课程设计的理论探索,也是对中央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在现实条件下,上述的方案的成功实施仍有赖于多方面的准备和支持。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凝聚共识实施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需要得到学校、院系、师生等多方面的认可和支持,尤其院系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对于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凝聚共识以达成目标。一是校级层面,应首先协调少数有条件的院系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在取得成效后,召开全校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交流研讨会,由试点单位介绍改革经验和成效,为其它院系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从而调动各院系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院系层面,在制定改革方案前,应与本单位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中来,确保改革方案科学合理,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减少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力。
(二)制度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的实施并非单一、孤立的部分变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会触发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因此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例如,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涉及到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师资结构的变化;课程体系的变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主动进行教学法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避免。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对于当前科研导向严重的高校大环境而言,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
(三)资源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师资队伍配置,软硬件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改革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支撑。例如,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案例教材的开发;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用型师资的培养,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实践学习路径,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组织、人员和资金支持。
(四)理顺关系除具备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还应注意理顺以下几个关系。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但并非只重实践,不重理论,必须把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界定开来,也必须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区分开来。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具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应有之义,理论学习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实践应用是理论学习的升华,所以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把基础理论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缺一不可。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离不开课堂教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互动成为可能,教师不必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可以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种形式进行。3.专业实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习是一种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但并非所有的专业实习都是有效的实践教学。从当前的研究生实习情况来看,专业实习更多是学生就业前的必要准备环节,有些已脱离了专业实践的范畴,这样的实习则不应被认定为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和鉴定应该设置基本标准,否则容易将专业实习与实践教学完全混为一谈,让实践教学变了形、走了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理顺上述关系、凝聚多方共识、完善管理制度、提供资源保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得以实施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2]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4]5号.
作者:刘明旭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