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护理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0引言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简称MNS)是随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护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2010年,第27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增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1]。2011年,将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独立成为一级学科,说明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重要程度在我国日益突显。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将成为未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而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将会成为承担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现就2010年以来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加以展望,以期推进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程。
1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1.1入学考试。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一样,需参加全国硕士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以及护理综合,其中护理综合主要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各院校根据考试大纲自主命题并设置录取条件。考生通过笔试后参加报考院校的复试,通过复试者则可正式进入学校开始研究生学习。
1.2招生对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护理硕士设置方案上明确要求,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参加护理硕士招生考试,并要求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证考试[2]。但护理专业学位更应该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增加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
1.3培养目标。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3]。”各院校在此背景下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
1.4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4]中给出了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包括:专业基础课(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公共课(政治理论课、英语等)、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大多数学校则根据试行培养方案与本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1.5临床实践能力能力培养。我国并未对护理专业学位相关能力进行要求,依据张海丽等人研究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临床专科护理能力、教育能力、提供咨询能力、研究能力、临床和专业领导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专业学位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能力也要与相关专业相吻合。
2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招生及生源。通过调查了解到,申请护理专业学位的大多数仍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临床护理工作者申请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临床护理工作较为繁忙,早期进入临床工作的工作者学历普遍不高,且对护理专业学位没有较高的认识,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者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概念模糊,较难通过护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对于护理专业学位来讲,更应该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工作者长时间以来工作经验的积累将更有利于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护理本科生及护理工作者认为护理岗位不需要继续读研深造。主要原因在于护理岗位操作性强,在校学习的课本上的知识太过陈腐,难以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这些原因都将导致护理专业学位发展推滞。
2.2培养目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具体要求是要培养在护理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不具体,目标较为笼统,并未进行细致的划分,可执行性不强。各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不一。
2.3课程设置。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没有根据研究生所选择方向设置个性化课程且课程大多为必修课,选修课的可选择性较少。②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且一些教材大多为本科教材,一些时候并不能与最新的护理进展相结合。③课堂应多加入学生的互动,减少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2.4考核体系不完善。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且护理专业学位未能与专业护士类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评价学生水平的指标比较单一,主要是评价论文水平。护理专业学位的考评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专业性的所在。
3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进策略
3.1改进招生标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应对临床实践能力加以要求,鼓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工作者申请护理专业学位,且在录取时应优先录取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工作者。
3.2细化培养目标。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细化并专科化,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制定不同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统一制定培养方案,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
3.3优化课程设置。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应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方向性,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更新教材并与时俱进与最新的护理进展相结合,课堂应多采取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多方面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3.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多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可采用护理学院与医院联合培养的方式,也可采用不同医院间交叉培养的方式。当前临床一线的护理专业学位导师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学院导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也可得到增强。其次,应严格导师遴选工作,保证导师的指导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3.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统一规范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将临床实践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考核标准,并将护理专业学位与专业护士类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将会更有助于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
3.6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增加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开阔眼界,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科研合作、互换交流等方式可以更好的将借鉴的国外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方式并运用到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提高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5]。
4结论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护理工作者应在此背景下提高对护理专业学位的认识,在现有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理念,积极探索我国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快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新秀,胡慧.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8):2833-2835.
[2]刘丹丹,钱志刚.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4-56.
[3]邓洁,罗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J]护理研究,2012,26(12B)3273-3275.
[4]39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护理硕士[EB/OL].2010-10-13.
[5]谭静,朱京慈.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2):3196-3199.
作者:曹阳1;董雪1;孙淑清2(通讯作者) 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