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生态结构不合理合理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从学科结构、队伍结构、培养结构、管理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严重的影响着系统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在学科结构上,往往是“一枝独秀”,形不成相互支撑的学科群;在队伍结构上,更是“单打独斗”,形不成梯形的团队;在培养结构上,长期实行单一的培养规格和模式,即使是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也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科的情况做系统的调整;在管理上,培养部门、导师、学院、学生部门各行其是,基本上无结构可言。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生态系统内部运转机制的水平和完善性决定系统的运行质量,即生态过程的质量。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全问题,包括学生选拔机制、结构调控机制、导师责权机制、管理创新机制等自我调节机制,创新驱动机制、竞争机制、学生激励淘汰机制等适应进化机制,系统运行保证、评价与监督等平衡稳定机制。这些内容有的缺失、有的不完整、有的不灵敏、有的落后、有的死板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运行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生态过程不顺畅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其实质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实现其生态功能的过程,运行的质量则是生态系统发挥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则是研究生培养各有关成分及其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生的培养及其管理过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阻塞、迟滞、机械、强迫等不顺畅现象,比如,研究生的选拔过程基本是单纯的知识记忆力比拼过程,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基本是知识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论文研究过程基本是亦步亦趋和模仿过程,教育管理过程基本是控制约束和被动执行的过程,等等,这些管理上的不顺畅极大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生态关系不协调生态系统各组分相互关系的性质和协调程度,深刻的影响着系统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发挥。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学校与教师等组分之间及其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关系的不协调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不负责和简单的指导与形式上的师从;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约束与反约束;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和目的性的分野;上述各组分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不配合和非良性作用与反作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深刻的影响着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运行。
(五)生态功能不完善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人才培养与科研、知识传递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文精神传播与引领等。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系统的各项功能得以较好的发挥,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完整、不到位和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发挥的不到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促进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作用不强;在知识传递与创造方面功能发挥的不充分,尤其是创造不足;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功能发挥的不完整,创新性明显不够;在人文精神传播与引领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出引领作用。这正是系统的结构、机制、过程、关系等问题所产生的不良效应。
二、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调适
这里的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是特指的以大学为范畴的生态系统或者亚系统,如上述分析,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许多问题是存在于系统内部的,或者说要改变系统现状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系统的内部调适。要使得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得以结构合理、机制健全、生态过程顺畅、生态关系和谐,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就必须在系统内部的调适上有科学的策略,并准确的确定调适的内容[9]。
(一)调适的策略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调适优先需要明确调适的策略,也就是调适的指导思想,至少应包括调适的对象、原则和目标。1.调适对象。调适的对象必须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而不是学校、学科或教师。这就决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并且要系统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片面、极端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2.调适原则。调适的原则要体现全面和深化,全面就是要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深化就是要触及实质问题和放眼未来。所以对系统内部的调适,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着眼点放在系统运转水平的整体提高上来,在全面分析系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确定调适的思路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将重点放在影响系统功能发挥的深层次和实质性问题上来,如体制机制等,着力解决影响系统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3.调适目标。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调适目标应是实现系统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而不是单纯的学科上水平、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办学能力等,后者应是实现调适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如果将目标定的过于狭隘和具体,就会影响调适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可能会进而使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失之偏颇。
(二)调适的内容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调适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按照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生态关系的调整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理念的调适。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完全遵从自然规律,而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其发展和变革又要受到具有主导地位的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左右。在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调适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从自身对教育及其管理的理念的调整做起,如尊重生命与以人为本,生存压力导致进化,竞争排斥原理,平等与公平,和谐共生等,在管理中应用和遵从这些理念,才会使改革产生效果。2.地位的调适。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生态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不清晰或不明确,比如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师的责任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校的监管主体地位等,应在改革中建立这些主体地位的责任机制,使得各组分各司其职,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规则的调适。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根本不同,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所遵循的规则是客观存在的,而社会生态系统的规则是人为确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所遵循的规则虽经改革而在不断完善,但距实现保证系统的顺畅运行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正是系统存在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优秀学生的选择,教师考核与处理,学生分流淘汰,质量监督保证等,在这些方面都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建立和调整有利于发展的运行规则。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环境因素的协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一是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外部环境;二是包括文化、科技、民族、伦理与道德、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等的规范环境;三是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生质量等在内的内部环境;四是教育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心理环境。这里只讨论对研究生教育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和研究生的内在因素。
(一)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调适的外部社会环境作为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外在影响因素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影响办学的理念和学习理念,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中,社会环境条件和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调适的配合十分重要,一方面,社会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整体需求。1.国家的教育发展顶层设计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思路、规划、意见相继,包括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这些设计集中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意志,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纲领性依据。2.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规范性条件。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理念也从以管理者为本转向了以受教育者为本,大学办学理念从职业需求转向发展需求。在大学制度方面也在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学校的权力结构,逐步增强学术权力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等。所有这些都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制度保证。3.社会人才评价和用人机制对研究生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社会对人才的认识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比如,社会关于人才内涵的认识、关于人才成功的判定、关于人才水平的评价、关于人才的选拔方式等,无一不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对此,一方面,全社会要提高对人才的认识水平,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又要对社会人才成长理念和方式发挥引领作用。4.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基础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才成长具有深刻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学生的学习目的、刻苦精神、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兴趣以及个性发展、人生目标等,这些思想和品质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调适的学生内在因素研究生个人的思想、认识、心理、人格等内在因素,通过与教师、学校的相互作用和自身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影响而深刻的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教育过程,进而影响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人才培养的效果。1.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人才成长上的表现就是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和设计人生规划,科学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无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驱动力,否则便相反。比如,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学习目标必然会使得学习者既发展个性又全面提高,既注重效果又学无止境;而以职业需求为学习目标,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急功近利”或“适可而止”。2.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受教育方式的影响,但也与学生对人才成长的认识有关。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只会造就“记忆机器”,而主动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会使得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后者对人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3.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通过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等心理能力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表现。而认知潜能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和内在动力的大小以及意志与个性品质等,又是学习方式和态度的决定性因素,如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广泛的兴趣、低调平和的心态、坚韧坚持的个性等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品格。研究生个人应在学习中锻炼养成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素质。4.人格因素。作为社会人的人格决定人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外象和行为模式,而后者如自信、自强、乐观、坚定、热情、敬业、负责、勤奋,以及合作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群体意识则是等人才发展和成功的必备品格。5.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学生思维方式、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等品质的综合反映,行为方式通过反作用于人才发展的微环境而影响人才的成长。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有利于发展的人文环境。
四、高校研究生教育生态文明的构建
按照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教育生态文明是以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各功能团之间及其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高效产出、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教育生态文明应以受教育者为核心,以各教育功能团之间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高效产出为目标,以引导人们接受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着眼点。教育生态文明强调管理中人的核心地位,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强调加强促进人的发展的机制,强调内外因素的协调配合,强调与社会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强调着眼未来和持续发展。笔者以为在目前的实际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0]。
(一)学校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微环境与被开发者的关系,是“立地”与“树木”的关系,所以,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学校应将学生作为服务主体,而不是控制对象,应按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需求,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成长的内部环境。学生则应视学校为“安身立命”之所,主动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的要求,自觉成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能动性组分,积极参与研究生生态系统的调适过程。
(二)教师和学生:相互教学,协同进步教师和学生是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教与学,更不是单纯的师傅与徒弟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的学应建立在思想正确、目标明晰、方法科学的基础上。很显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二者的关系应是教学相长,协同进步。
(三)家庭和学生:相互尊重,优化品质家庭(主要指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老子”和“儿子”的关系,而是“基质”式的微环境与生物个体的关系,并且是社会大系统中最小细胞内部的组成部分,因而家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还是平等的成员,并且作为一个最小的种群,还有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这就定位了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尊重,共同促进其成员品质的提高。在这里,家庭应努力发挥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学校和教师: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开发者,二者地位和作用不同,但又共同构成学生发展的平台和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而且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应作为教师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舞台,管理部门应主动服务于教师功能的发挥,而教师则应主动成为学校发展建设和系统调适的主力军。
(五)社会和学校:相互负责,共生共融社会和学校相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发展的平台和“立地”环境,或者学校是学生生存的特殊的生态系统,而社会是更宏观的的复合生态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社会通过投入、用人、建设、管理等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学校则在提供人才、科研、创新、文化引领、服务等方面作用于社会,而且,二者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共同影响着学生。要发挥培养人才的最佳作用,二者应相互负责,融合发展。社会的管理行为要考虑到对学生教育的导向作用,而学校教育则要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高宝嘉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