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研究生教育论文3篇范文

高校研究生教育论文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研究生教育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研究生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更好发挥优秀学生的导向作用

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时候,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将优秀研究生的导向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这样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教育,其自身的素质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合理设置研究生相关的奖项,不断对优秀研究生评审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其评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样才能够将优秀研究生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氛围,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激励。

二、加强导师的教育激励作用

在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时候,导师的责任重大、作用关键。其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在进行研究生管理和培养的时候,老师不但需要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重视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能力上的提高。而导师想要将自己的影响力体现出来,便必须将自己的示范作用发挥出来。首先,导师应该根据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激发研究生自身的科研精神和进取精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导师在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时候,应该重视公平机制的建立,确保制定的量化考核制度是真正的合理的,将研究生培养教育淘汰机制引用进来,这样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除此之外,导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导师应该重视人格魅力的发挥,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示范作用。若是导师工作勤奋,潜心于科研和教学,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也会相应勤于学业并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激励机制的作用也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

三、充分发挥奖学金的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能够发现,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认为若是奖学金制度比较的合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研,所以高校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候,也应该将奖学金制度利用起来,保证评选的合理性,将其激励作用发挥出来。现在国家也根据需要不断的对奖学金制度进行了建立和健全,加大了相关的投入,这对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候,更加重视学生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方面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进行奖学金评定的时候,若是其标准仅仅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这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把研究生综合素质加入到评定制度中去。学校在进行奖学金制度完善的时候,可以将德育、学术、科研等各个方面添加进去,这样能够确保评定标准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此外学校还可以灵活的进行奖学金的设置,比如说设置进步奖、科研优秀奖等等,这样能够让奖学金的设立更加的科学,覆盖面更加的广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好后期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机制的建立,让奖学金的激励时间更加的长,这样能够提高其长期约束力。

四、合理运用负面激励机制

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管理制度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候,缺乏约束力,需要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负面激励机制指的是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候,合理使用处罚、批评等手段,适当的负面激励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研究生犯错的概率。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候,将负面激励机制和正面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然而,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很多是因为没有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而重视负面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研究生出现的错误,尽量不要迁就,而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这样不但能够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还能够警示其他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遏制消极行为,帮助其更好地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激励,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高校的教育管理的效果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

五、结语

高校加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需要重视管理模式的改进,加强研究生管理新规律的研究,将激励机制更好的运用到研究生管理中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作者:刘献伟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第二篇

一、吉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与变革之后,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举措与成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吉林省的高等教育面临着“重量不重质,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广泛质疑,不仅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达到市场要求,被认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们也遭遇了企业“退货”的尴尬。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吉林省政府、研究生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联合发力,尝试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保证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政府方面,吉林省教育部紧盯国家“指挥棒”,在明确国家思路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方案。目前,吉林省已经制定并完善了未来7年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计划中明确了截止到2020年,研究生教育需实现的系列目标和构建的主要平台等内容。研究生培养单位方面,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而高校为了满足政府及社会的人才质量要求,也在积极寻求更为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授权高校都在尝试联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努力完成吉林省急需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企事业单位方面,吉林省的各类组织逐渐认识到企业在地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与高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合作。早在2006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就与吉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人才。欧亚集团也已经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联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亚泰集团也就合作培养人才一事向长春理工大学抛出了橄榄枝。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数量方面,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1983~2013年,吉林省研究生招收数量和输出数量呈现震荡状态,但基本保持正向发展,输入数量年增长率如179页图所示。由上图可知,三十年间吉林省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招收数量减少的情况,但进入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平稳增幅,这说明吉林省在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上具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性。质量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一直以PBL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参与导师的实践与科研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吉林大学为首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纷纷制定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些机构的博士研究生评价指标高达百余项,这些指标为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提供了保证。结构方面,截至2013年,吉林省22所研究生培养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有门类,并逐步向新兴产业和创新性领域延伸。

(二)问题与原因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探索与发展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在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在管理上缺乏有力的监控,各类政策与方案的落地性不强等。1.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失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996年吉林大学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批试点单位,但是,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态并不理想。自2009年开始,政府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硬性调整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比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其社会认知度较低。同时,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对两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存在“偏心”现象,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分配略显单薄。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的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甚至高等院校自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受教育年限较短,含金量不高。2.教育质量不甚理想。六十余年来,吉林省在多所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的质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吉林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遭到大众的质疑,进入社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缺少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管环节,这致使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进口紧,出口松”的状态,研究生的生源筛选力度应该能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素质,但问题出在这些研究生顺利入学之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吉林省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以文科为主的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自由,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也可以选择“无所事事”,这样的教育模式加上学生放任自流的思想状态,最终走出校门的研究生的质量可想而知。为了扭转这一现状,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设计了研究生质量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的维度或权重都不太成熟,适用性有待商榷。3.各类方案落地性不强。吉林省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平稳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文件,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也设计出了适合本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案。但实际上,很多方案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形式化较重,落地性、实践性不强。例如,吉林省很多高校都尝试利用研究生校内科研项目建设来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但大多数学生只在项目的立项和结项阶段参与研究,这造成科研项目质量低下和严重的资源浪费。再如,近几年来,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借脑”的方式为研究生引来更高层次的导师,但学生们可能只有在颁发聘书的时候才能见到那位导师。

二、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吉林省在研究生的教育方面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和认识的错误。所以,改善现状的核心需要内外并举扭转错误认识。政府需加大社会渗透力度,让大众及高校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真正作用,理性选择、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机构则需明确培养重点,对于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给予针对性资源。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这些针对的地区及佐证的高校多为南方院校,这些成果对于吉林省只具有借鉴价值,不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吉林省当务之急是对已成型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出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过程进行阶段性测评,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构建共赢战略联盟人才培养从来就不是高校一方的事,它需要社会各方利益体的联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要极大地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但近几年来,校企合作的实际收效不大,经常是新闻炒作热闹却没有下文,校企合作运行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并非共赢。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方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数据的泄露、人才的流失等,为了降低风险,企业选择“表面上的合作”,这自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的过程中不妨“现实”点,让双方都有足够的“利”作为驱使,构建高校和企业的共赢战略联盟。

作者:白秀丽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第三篇

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核以笔试为主。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公共课英语、政治、数学的权重占70%,较大的公共课笔试权重不能有效的全面衡量应试者的专业素养、理论功底、研究能力等,反而给有志于读研的在校生误导,让他们将大学期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上,忽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为课程学习加导师制。课程学习以传统“一对多”单方传授为主,内容也普遍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理论及创新型问题的引入不足。传统的以单方传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了与高学历教育发展的不相称,凸显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滞后,培养效果不明显,高学历人才“高分低能”,科研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竞争优势不明显。

1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的国际化,只有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才能在新时代更大程度地体现教育的价值。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赴海外攻读高学历的学生越来越多,归国留学生就业优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低,竞争优势不明显。

2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作为大学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新世纪、现阶段,在保留我国高等教育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所长,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已成为打造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2.1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是基础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规范化的体现,在新形势下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深化招生、培养、考核等环节改革。在招生环节,必须改变现有“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加大对本硕阶段课程成绩、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等考察力度,以全面衡量考生水平,提高生源质量。在培养环节,应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研讨式教学、实践类教学、探究式教学、兴趣启发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引入合理的考评体系,对导师指导时间、指导方式、指导效果等定期考核,保证导师对学生指导时间及精力的投入。

2.2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关键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首先应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从师生学术交流、机构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加强教育教学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可通过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境外专家访学等形式引进国际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可通过加强与境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出国交流机会;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方面,可设立专门机构规划、调研高校国际化目标及实现路径;可定期选派优秀师资人员赴境外交流学习;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大力引进国际前沿理论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可通过加大高学历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等途径,实现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目标。

2.3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目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落脚点应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应对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准确的定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培养优秀拔尖科研、创新、应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应通过改革及创新等手段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加强政府、企业及就业部门的多方联动及配合,加大改革力度,从政策及资金等各方面优先照顾,学校在培养环节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研究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以便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的进一步接轨。

作者:李光蕊李文海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